張曉峰



【摘要】化學是初中九年級學生初次學習的課程,具有啟蒙性、實驗性等特點。學習化學具有學科跨度大,對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如何對獲取到的化學知識等信息進行歸納處理,提高學習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如何在教學中提升學生化學信息處理的能力作一個淺析,旨在為教育者提供點滴借鑒。
【關鍵詞】初中化學;信息處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2-044-02
化學是九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科目,一些化學實驗現象能夠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大部分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有很強的探究欲望,但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內容的復雜性、抽象性等原因,加之面臨升學壓力,學生往往不能投入較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久而久之對化學的學習就缺乏主動性、探究性。對于難理解的知識點,學生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機械式學習方法,這就直接影響了學習效果,導致學習效率較低,甚至出現不想學、不肯學的現象。歸根結底就是沒有找對學習方法,缺乏對已獲取到的化學信息進行歸納處理的能力,從而出現厭學的局面。如何找對學習途徑,用科學的方法對已獲取到的化學知識等信息進行歸納處理,是教者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重要探究問題。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談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
一、重視教材內容,靈活運用比較、分類、數字等歸納法對知識進行處理
教材不僅是課程標準的代言人,更是集中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專業智慧和學科水平,它是學科知識的精華、智慧的結晶。教材不是一般的材料、讀物,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識特點,專門研制和編寫的文本,適合于相應特定階段的學生學習。因此,在學習化學這門學科時,我們必須要特別重視教材中的內容。由于內容繁多,甚至有些知識點會重復出現,所以就要求教者指導學生學會靈活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化學知識等信息進行有效處理,提高學習的效率。
1.運用比較歸納法對教材的知識進行歸納處理
在化學中,許多物質的組成、性質,甚至是反應現象都具有相似之處,將它們進行比較歸納,可增強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如在講分子、原子性質的時候,可以采用比較歸納法總結得到:它們的性質一樣,但在化學反應中它們的表現卻不同:分子可以分,而原子不可分;又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它們的組成元素雖然相同,但它們的分子構成卻不一樣,所以化學性質不同;同樣,金剛石與石墨組成元素雖然一樣,化學性質相同,但物理性質卻千差萬別。類似化學中還有很多的知識點都可以采用比較歸納法進行概括總結,從而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幫助學生增加對它們的理解與掌握。
2.運用分類歸納法對教材的知識進行歸納處理
化學教材中,有些知識點分布比較廣泛,這也是學科的特點,這時就需要應用分類歸納法處理化學知識等信息。如在講到物質分類的時候,在教材的第二單元課題1就開始出現混合物與純凈物的概念,但繼續往下分的話就要等到在講第四單元課題3的時候才出現化合物、氧化物和單質,而在后面的學習中又出現酸堿鹽以及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概念,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對這些知識進行歸類整理,可如圖進行:
再如初中階段的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也可以使用此種方法進行歸納整理,如下圖:
3.運用數字歸納法對教材的知識進行歸納處理
化學這門學科知識點多,記憶量大,許多記憶的知識又無規律性,對這一類的知識,在我們教學的過程中關鍵是要教會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積累和歸納,幫助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量化和細化,以最精煉語言表達最關鍵的含義。巧用數字記憶是我們常用的方法,而且記憶效果好。如在第四單元課題2中講到的過濾實驗操作中,過濾應該注意的幾點,我們可以歸納概括為:一貼二低三靠,一貼是:濾紙緊貼漏斗內壁;二低是:①濾紙邊緣低于漏斗邊緣②漏斗內液面低于濾紙邊緣;三靠是:①傾倒液體時,燒杯口緊靠玻璃棒②玻璃棒下端緊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③漏斗下端管口尖端緊靠燒杯內壁;又如在講到質量守恒定律的時候,概括元素、分子、原子等變與不變的時候,我們可以歸納為:六不變,為:元素的種類、元素的質量、物質的總質量、原子的數目、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質量;二變,為:物質的種類和分子的種類;一可能變,為:分子的數目。
二、重視實驗過程,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現象,學會收集處理信息
觀察法是一種對行為或現象進行系統地觀察記錄以獲取所需信息的資料采集方法。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通過直觀地觀察實驗現象,再把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有價值的結論。實驗現象是學生獲取信息材料最直觀的表現,它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前提,是產生理論假設的載體。通過實驗現象可以刺激學生產生問題:為什么會這樣?這種現象說明的了什么?如在學習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時候,先取適量的過氧化氫溶液置于試管中,提醒學生觀察是否有氣泡?再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觀察木條是否復燃?然后再往試管中添加少量的二氧化錳(MnO2),提示學生觀察是否有氣泡?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觀察木條是否復燃?通過對比實驗,讓學生更直接地觀察到二氧化錳在這個反應中所起到的作用。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從而得到關鍵的有用信息,幫助學生理解催化劑的概念。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直接感觀,對比收集信息,解決問題。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者應經常采用對比實驗,通過控制變量使實驗產生不同的現象,從而得出結論,這樣才能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從現象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重視情境創設,提供信息,讓學生學會從眾多的信息中篩選出有效信息
化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我們知道,要解決實際問題,不是單單套用課本知識就可以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還存在著多種干擾信息等因素阻礙我們前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在繁多的信息中學會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在一道題目中,提供的信息繁多,這些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影響學生的判斷力,誤導學生解題的思維思路,此時學生需要對題目給出的信息材料進行分析、處理,篩選有效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如:某學校化學興趣小組對氯氣(Cl2)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他們發現:把品紅試紙(染有品紅的紙)浸入氯水中,品紅褪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他們進行了深入的學習探究。
【提出問題】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紅褪色呢?
【查閱資料】1.氯氣是黃綠色氣體,水溶液叫氯水;
2.氯氣是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劇毒氣體;
3.氯氣密度比空氣大;
4.氯氣溶于水,部分與水反應,方程式為Cl2+H2O=HCl+HClO;
5.HClO的名稱叫次氯酸,是一種弱酸,見光會分解生成HCl和O2,具有強氧化性。
【猜想】猜想1:是氯氣本身使品紅褪色;
猜想2: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紅褪色的;
猜想3:是氯水中的的HClO使品紅褪色;
猜想4:是氯水中的;;;? 使品紅褪色.
【實驗探究】
【結論】綜合分析:氯水中的;;;; (填化學式)使品紅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紅等有色物質褪色);寫出次氯酸見光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拓展】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觀察到的現象是;;;;;;? 。
這題目明顯是一道信息題,題目涉及的氯氣在人教版初中化學教科書中并沒有重點提到過,學生對氯氣的性質、用途十分陌生,解題關鍵完全是靠題目提供的信息進行解答,而題目提供的信息中有些有用,有些有一定的干擾性,這就需要學生在閱讀題目的時候,細心地去發現。如【查閱資料】中的1、2是干擾信息,對解題是沒有直接聯系的,還有4中的次氯酸見光分解生成HCl和O2,在猜想的時候也會有一定的干擾,有些同學會誤認為氧氣也可能使品紅試紙褪色,但常識告訴我們,空氣中也有氧氣,但并沒有使品紅試紙褪色。所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提供更多信息讓學生進行練習訓練,不僅能培養學生信息篩選能力、信息分析處理能力,又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作為教者,在平常的教學中要適時點拔學生學會對獲得的化學知識等信息進行自主歸納,并加以處理;教導學生靈活運用比較、分類、數字歸納等方法對知識進行處理;引導學生注重對實驗現象的對比觀察,學會摒棄一些干擾的信息,注重知識本身的應用性和知識間的區別與聯系的探析研究,把已貯備的知識細化、網化。這樣才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化學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紀春林.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育信息處理研究[J].智庫時代,2017,6.
[2]王禮祥.初中化學教學中科學方法教育研究[D].揚州大學,2004.
[3]洪永健,許白恩,許麗陽.基于化學信息素養提升的實踐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 9.
[4]劉文超.淺談歸納法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希望月報(上), 2007,3.
[5]王文艷.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4.
[6]張志超.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學咨詢,2013,18.
作者單位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廣東;河源;5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