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鳳媛
摘? 要: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對作業的設計不夠重視,以至于課后作業的價值也得不到有效發揮。所以,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展開小學中年級語文課程的課后作業設計,教師也應當從突出趣味、分層設計以及優化評價等多個方面出發,完善課后作業的設計與評價,從而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評價
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后作業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檢驗學習的效果,引導學生完成復習活動。通過學生做作業的情況,教師也可以明確地認識到學生對哪些知識的認識存在不足,以便及時地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下一階段教學活動的安排,彌補學生的不足。然而,在以往的語文課程教學中,存在部分教師設計作業不合理,評價形式單一等問題,使得學生做課后作業的價值不能得到有效體現。所以,中年級語文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趣味化作業的設計,并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課后作業的評價。
一、結合需求,突出趣味
一直以來,語文教師在為學生設計課后作業時,都將“全面包含,面面俱到”當作是唯一的目標,生怕有遺漏的知識點不能被學生復習到,降低學生做作業的效果。然而,數目、內容過多的作業,不僅會讓學生以機械、枯燥的方式來完成作業,也會加大學生的壓力,使得學生對作業逐漸喪失興趣。所以,為了改善這一狀態,使得學生主動地完成語文作業,并通過做作業的方式達到聽說讀寫等各項能力的發展,教師有必要為作業增添趣味元素,打造靈活的課后作業。
例如,在《觀潮》這節課中,作者使用精妙的語言,向人們表現了潮起、潮落的過程,凸顯了我國自然景色的壯麗。在為學生講述了這一內容后,教師可以結合文章的語言,設計“讓我們每個人都化身小導游,向同伴講一講你參觀的景色,并把它寫下來吧”的作業。在這一作業中,孩子們不只是“學生”這一個身份,同時還是“小導游”。因此學生們會主動地擔任這一新身份,為其他同伴介紹自己的旅游經歷以及自己的所見所聞,實現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發展。隨后,在學生將這些內容以文字的形式進行書寫時,又可以完成語言的重組,實現寫作能力的成長。
顯而易見,教師減少作業設計的數目,增添作業設計的趣味,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做作業的動力。讓學生主動消耗自身的精力參與到做作業的活動中,從而實現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根據差異,分層設計
在現階段的語文課堂上,許多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手段,即將學生看做是沒有差別的個體,為全體學生設定同樣的學習活動。然而,透過語文課程的教學實踐經驗我們知道,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每一個學生接受學習的背景也是不同的,因此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效果。有的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較高,有的學生則相對較弱。所以,當教師設定同樣的作業時,學生之間會形成差異性較大的完成效果。基于這一背景,為了讓全體學生都可以在做作業中獲得成長,教師應當圍繞學生的實況,進行作業的分層設計。
例如,在《盤古開天地》這節課的教學后,教師就可以從作業的內容和作業量這兩個角度出發,進行作業的分層設計。首先,針對水平一般的學生,教師為其設計如下作業:1.看拼音寫詞語;2.復述本故事。使得學生可以通過做作業的方式,完成對基礎知識的復習,增強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其次,針對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進行作業內容的適當延伸,使得學生在掌握本節課內容的同時,可以拓展閱讀量,學習更多的神話故事。這樣,不同能力的學生可以在與自身素養相符合的作業形式中開展做作業的活動,以便促進自身能力的進一步成長。
不難看出,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為學生設定不同的作業內容和形式,能夠有效助力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全體學生都可以提升對語文知識的建構效果。
三、優化評價,注重反饋
有許多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了作業后,只讓學生自主完成作業,并不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進行檢驗,以至于教師不能從學生的作業中獲得反饋,更好地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下一階段教學活動的調整。此外,在教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時,也存在形式過于單一的情況,使得學生不能獲得更加廣泛的改進意見,優化自己的作業。對此,語文教師應當致力于改進以往的作業評價方式,以便教師獲得教育反饋,學生獲得改進方向。
例如,在學生做完《爬山虎的腳》這節課的作業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完成的書面作業收上來,對這些作業進行審閱,以便從學生完成作業的蛛絲馬跡中認識到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學習情況,更好地安排下一次的課程,幫助學生彌補不足。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使得學生對同伴的作業進行點評,引導學生在參與評改活動中,強化自身的主體地位,讓自己的作業也得到更廣泛的評價意見。
總而言之,作業是語文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未來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應當繼續圍繞作業設計中的不足進行改進,并對評價的方式進行優化,使得中年級語文課程中的課后作業可以充分發揮價值,助力學生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性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2):266.
[2]吳斯.小學語文課后作業分層設計的策略探究[J].中華少年,2017(01):81-82.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城縣社沖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