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軍
摘? 要: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與固化的時期,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應該結合學生的思想狀況,采用有效的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本文以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運用策略進行了分析,以期對提高初中德育的教學水平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創新策略
德育教育是初中階段最為重要的教育之一,在教育中處于核心點地位,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班主任是班級教學的靈魂,是班級形象和教學質量的的個人展現。在教學中若沒有采用正確的管理方式,往往會導致學生出現不遵守班級秩序、不服從管理的現象,給班級班風造成惡劣的影響。基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積極創新管理的理念,制定好德育管理的計劃,完善管理的制度,促進德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從生活中滲透德育教育
班主任進行德育工作的對象是學生,想要實現良好的德育效果,需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由于初中生進入青春叛逆期后的特殊心理狀態,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逐漸加強,不信任教師,不愿意與教師交流,造成師生之間產生很大的隔閡,給教師德育工作的開展增加了較大的難度。因此,初中班主任應該積極地采取措施,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對學生進行感化,建立與學生之間的信任感,才能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指導,促進學生思想教育的良好發展。例如:在班級中有一名學生最近經常不按時交作業,各科教師均反映該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經常睡覺,不參加班級中的活動。班主任針對其他教師和班級中其他學生反映的情況,及時對這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由于這名學生不愿意與人交流,班主任以寫信的形式與學生繼續進行溝通,了解到學生因父母離異都不愿意撫養他而自卑。鑒于學生的這種情況,班主任對該學生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喜好,在生活中給予學生溫暖,在班級中選取兩名與他興趣愛好相近的學生,經過溝通后,讓他們結成小組,共同學習與游戲,使這名學生感受到他人的關懷,提高這名學生的自信心。教師以理性的態度對學生進行感化引導,從生活中給予學生幫助,有效地增進了師生間的信任感,對于學生健康的心理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開展德育教育的活動,構建團結友愛的班集體
良好的學習環境能使一個人在潛移默化中被改造和同化,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學生,他們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和干擾,或模仿一些不良的行為來凸顯自己的個性。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最長,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也是班集體。因此常見良好的班風、班容在學生德育管理中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德育主題班會或德育實踐活動,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深入理解德育的思想。例如:教師在班級中舉辦了“我們攜手走向明天”的班會,力爭通過此次班會,調動盡可能多的同學參與到建設一個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集體中來,并在班會中發現同學們的特長,增進彼此的了解,促進友誼的發展。首先班長致開幕詞,①提出第一個議題:“個人與集體有什么關系?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你如何解決?②提出第二個議題:“那么集體能不能改變個人,個人能不能改變集體呢?”——設計讓持不同觀點的人形成正、反方進行辯論,作為此議題的總結發言。③設計幾個小情景,引發全體同學參與討論:同桌在考試時傳給你紙條,并問你題,讓學生各抒己見。一位同學上課寫其他科作業被你發現,他對你說上次你犯錯誤他沒告訴老師,并塞給你一塊糖,一位學生做出結論:“寧可讓他告訴老師我的錯誤,也要告訴老師他的錯誤,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同時改正錯誤,共同進步。”④又一個議題:“怎樣和同學搞好關系,和睦相處?”某同學:“首先,同學之間應互相謙讓,不要小肚雞腸,如果同學有不足,你要自己先做好,然后再友善地提出。”⑤“那么我們應怎樣看待別人的優缺點呢?”XX學生送給大家幾句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定要虛心對待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班長不斷提出議題,討論進入高潮。⑥班主任談感想:“我們應統一思想,要牢記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為了使我們共同進步,在對待別人缺點時,要勇敢指出他人缺點,當別人的優點受表揚時,應為他感到高興,而且我們要團結,人人從自己做起,不應排斥別人,而應接納別人,采納別人的長處……采用這種形式進行德育教育,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教育,無形中形成了集體的核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班主任在進行德育的教學時,應該積極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及時抓住教育的機遇開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動,推動初中學生德育素養全面提升,促進班級學生快樂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黃志強.新時期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創新探究[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000(003):93.
[2]郭常智.新時期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創新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000(003):38-39.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第二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