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倩倩
摘? 要:圍繞新冠肺炎疫情設計《傳染病及其預防》教學,通過科學探究、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等建構重要概念,將其中蘊含的知識和價值觀運用到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新冠肺炎;傳染病;預防措施;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傳染病及其預防》是濟南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六章“免疫與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內容包括常見的傳染病、傳染病的流行環節、預防措施以及艾滋病的相關知識。傳染病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特別是全球爆發的新冠肺炎,給全國中小學學生的學習帶來挑戰,學生們通過新聞、網絡等各種途徑對新冠肺炎這種傳染病了解的比較多,但是他們缺乏系統的傳染病知識,通過學習傳染病及其預防這節課,再結合新冠肺炎的相關知識,學生不但懂得傳染病的一般常識,而且樹立健康衛生觀念,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學目標[1]
(一)生命觀念:通過對常見傳染病的調查、分析討論,說明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形成生物的多樣性和統一性觀點。
(二)科學思維: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運用歸納與概括的方法,探討、闡釋傳染病的流行環節和預防措施。
(三)科學探究:能夠根據傳染病的病原體、傳播途徑、預防措施,分析說出艾滋病的病原體、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四)社會責任:能夠對常見傳染病的預防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初步形成關注熱點問題的習慣,形成主動向家人宣傳健康生活和關愛生命的相關知識的習慣。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數據資料,展示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的圖片,提出問題:新冠肺炎是一種什么疾???學生根據常識能回答出新冠肺炎是一種傳染病,緊接著提問:“那什么是傳染???傳染病有哪些特點?怎樣做可以預防傳染???”
設計意圖:一方面通過了解當前疫情嚴峻形勢和全民防治行動吸引學生注意力,另一方面通過問題串啟迪學生思維,明確教學目的,導出本節課的主題。
(二)圍繞材料,建構概念
1.建構傳染病的概念
首先,教師引導生物興趣小組同學匯報調查收集的幾種常見傳染病資料(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肺結核、脊髓灰質炎、瘧疾、細菌性痢疾、艾滋病、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腦炎、足癬、蛔蟲病等)。學生認識這幾種常見傳染病。然后以新冠肺炎為例,通過介紹新冠肺炎的病因: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最新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3],病毒結構簡單,由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構成,它侵入人體引起人患新冠肺炎,由于新型冠狀病毒的散播,導致這種疾病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引導學生概括出上述幾種傳染病的病因有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建構“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生物,統稱為病原體”這一概念。教師利用侏儒癥、近視、佝僂病等疾病幫助學生區分傳染病和非傳染病。在此基礎上,學生建構傳染病的概念: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傳染病的特點:傳染性和流行性。
2.建構傳染病的流行環節和預防措施
教師提問:傳染病流行需要經過哪些環節呢?以新冠肺炎為例,播放“天津福爾摩斯”張穎講解天津市寶坻區百貨大樓聚集性疫情的視頻,提出問題:①新冠肺炎是如何在天津寶坻區百貨商場流行起來的?②新冠病毒經過了哪些途徑傳播?③新冠肺炎的流行經過了哪些環節?④4號病人在這起聚集性疫情中扮演什么角色,其余的1、2、3、5號病人在發病前扮演什么角色?被傳染后扮演什么角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得出:①商場內的四號病人去外地感染了新冠肺炎,回天津后發病,把病毒傳染給了1號和3號病人,1號又把病毒傳染給2號病人。②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③新冠肺炎的流行經歷了傳染源、傳播途徑以及易感人群三個環節。④四號病人扮演傳染源的角色,1、2、3、5號病人患病前扮演易感人群的角色,患病后成為傳染源。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接著,辨析三個基本環節的定義,舉例說出其他傳染病流行的過程,明確傳染病流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節。
3.建構傳染病的種類
通過建構傳染病的概念,學生已經認識了常見的幾種傳染病,通過建構傳染病的流行環節及預防措施,學生理解了傳播途徑的定義,在此基礎上,展示常見的傳染病(如流感、肺結核、細菌性痢疾、蛔蟲病、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狂犬病、破傷風)的資料,提問:這些傳染病的病原體是通過哪些途徑到達人體內的?嘗試根據傳播途徑不同對傳染病進行分類,分為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體表傳染病,并列表對比。
(三)落實知識,預防為先
學生自學課本運用所學知識找出艾滋病的病原體、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致病機理。通過出示2019年艾滋病感染人數,以及我國現階段艾滋病疫情,引發學生思考如何有效預防艾滋病,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出示防治艾滋病形象大使姚明、濮存昕和艾滋病小朋友在一起的圖片,了解日常的握手、共餐等相處方式不會感染艾滋病病毒,消除學生心中的疑慮。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新的問題,促成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內化。通過了解艾滋病相關信息,對學生加強道德教育和愛心教育,提升學生熱愛生命、責任擔當的核心素養。
(四)利用思維導圖,建構知識框架
最后幫助學生回顧本節知識,利用思維導圖,建構知識框架。
設計意圖:采用思維導圖建構知識框架,不但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不僅以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導入的情景素材,而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素材引導學生建構傳染病、傳染病流行環節和預防措施等核心概念。這樣不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變得水到渠成。隨著概念教學的展開,教師引導學生查閱資料、角色扮演、自主學習、探究討論,這些都是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貼近學生生活的,提升了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