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移動終端的普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離不開網絡的支撐。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為了在學校訂餐、玩網絡游戲和上網閱讀,許多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后都沒有機會使用手機和電腦。教師應該能夠創造一個適當的學習環境。運用多媒體設備,運用繪畫、文字、視頻等復雜的理論知識,這種訓練方法可以滿足設計和藝術的需要。目前,“互聯網+”已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企業將自身生產與互聯網相結合。高等教育要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推動新型教育培訓的發展。新時期高校的設計要求運用信息化的教學工具、新的教學方法、主動學習,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藝術設計教學;
一、引言
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互聯網+互聯網環境下,教育行業要以專業的態度,積極向互聯網+教育學習,提高教學創新能力和教師培養技能社會需求:學生的藝術設計知識和實踐技能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就業競爭力,提供各種教育服務,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積極發展學生的實踐技能。以使學生發展自己的創造力和專業技能。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問題。在互聯網+互聯網的條件下,教育行業應積極探索互聯網+教育“依托專業,提高專業教師的互聯網+”和學習技能的教學創新。
二、“互聯網+”對高校藝術設計的改變
在新形勢下,網絡的發展沖擊著傳統的藝術教育模式,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美術教學內容不僅可以留在教科書中,而且可以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設計。
(一)教學方式主動性影響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往往出現教師自導自演的現象,這不是一個理想的結果,通過“互聯網+”學習環境藝術設計的環境不僅限于教室、圖書館和休息室,而且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不分時間和地點[1]。
(二)教學資源信息化影響
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經常獲得最新的設計行業信息,主要是教師和經驗,不能及時更新。學校與地區之間的差距導致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傳統教育資源的利用滯后,使學生和教師能夠迅速把握新趨勢,掌握新技術,共享學習資源。在平臺上學習的同時,以前屬于個人的資源不再是私有的。藝術池塘是一種資源,“互聯網+”實際上有助于建立一個藝術資源庫和教學大綱的信息化[2]。
(三)藝術教學媒介多元化影響
隨著互聯網時代新技術和海量數據的出現,移動設備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學習工具,環境藝術設計相關培訓課程的多樣性,特別是AutoCAD的自動設計、Photoshop圖像處理、wacom數字繪畫,3DMAX 3D-3D等技術已經成為專業活動的重要形式。只有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高校才能全面實現辦學目標。進一步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快高校美術教學信息化進程,加快和拓展環境藝術設計方案的發展。學習環境藝術設計,再加上更明亮的三維虛擬三維技術,可以使理論知識和實踐藝術活動更加活躍和有趣。
三、“互聯網+”思維下藝術專業教學
(一)“互聯網+”思維下的高校藝術設計特征
“互聯網+”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多元化發展模式,是一種開放、多元化的發展理念。將其技術優勢融入互聯網,使傳統產業成為利用互聯網的發展模式,使高校能夠開放式學習,將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充分融入教育改革方案和現有的教育模式中旨在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如:在大學環境下,網上學習和交流可以稱為“互聯網+”[3]。
“互聯網+”藝術教學有兩個明顯的技術特征。在大學思考的過程中,所有的大學教師都能經常接觸到其他領域的技術內容,“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學習更多的知識。學生采用“互聯網+”的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專業課程,增加創新機會。第二,是對人性的尊重。高等學校將按照“人的教育,在重構教學網絡的過程中”的原則,收集更多學生的意見,使網絡+環境教育更加人性化。
(二)藝術專業教學構建原則
在傳統的美術教育過程中,大多數知識是以書本的形式口頭傳授的。這種方法的基礎是單線傳輸。建設性思維是學習藝術專業的一種方法“互聯網+”要以學生為中心,建立一個穩定的、長期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支持機制,它包括學生的主動性和興趣的創造精神,也就是藝術院校的教學改革,教師應注重建設性思維,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從而促進專業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4]。
四、結束語
因此,互聯網+互聯網可以區別于理論和實踐,也就是說,“互聯網+”的概念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以計算機網絡為中心,互聯網+為藝術設計教學理論的實現提供了技術平臺。設計專業教育機制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和特點,大力推進網絡和信息技術在設計教學過程中的綜合應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質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藝湘,姚凱超.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產教融合探析[J].聲屏世界·廣告人,2019(04):40-41.
[2]魏薇.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創新模式研究[J]. 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8,028(001):P.147-150.
[3]齊振倫.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研究[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021(005):83-85.
[4]蔡昱歡.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創新探究[J]. 文存閱刊,2019,000(023):52.
作者簡介:尹守軍,男,1972年11月,濰坊工程職業學院,碩士,教授,藝術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