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jié)合課程標準要求及教學實踐,論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向?qū)W生滲透文化意識的途徑,提出指導學生巧記單詞,借助節(jié)日、活動等進行教學的建議。
【關(guān)鍵詞】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 途徑 滲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121-0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fā)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之上。可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能有效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語言,并得體地使用語言。語言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反之,文化的傳播也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文化賴以傳播的工具。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然而長期以來,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在英語教學中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在以分數(shù)“論天下”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往往更多地局限于聽、說、讀、寫的訓練,認為學生掌握書本詞匯語句、會做題就是學好了英語。但是,在走出校園真正運用語言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由于不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如傳統(tǒng)風俗、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宗教信仰等,會引發(fā)不必要的誤會和笑話,甚至無法運用所學語言與外國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語言學家Gillian Brown指出,第二語言習得與文化移入的不同階段有關(guān)。Gillian區(qū)別了文化移入的四個階段:最初的興奮與愉快、文化休克、文化壓力、適應目的語文化。Gillian認為“文化壓力”這個階段最為關(guān)鍵。與成年人相比,兒童被母語文化束縛的程度低,他們能夠更快地從一個階段過渡到下一個階段,進而更為迅速地習得第二語言。小學階段是學生真正系統(tǒng)學習英語的初始階段,是發(fā)展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階段,教師應當幫助學生粗略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發(fā)展初步的文化意識。因此,筆者將從記憶詞匯、慶祝節(jié)日和課外活動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在小學階段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巧記詞匯,體驗文化差異
不夸張地說,當教師問學生為什么不喜歡英語的時候,學生十有八九會回答“因為討厭背單詞”。詞匯與語言是部分與整體的關(guān)系,如果說語言是與人溝通的“工具”,那么詞匯則是組成語言的“零件”。英語中有很多詞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們所擁有的文化內(nèi)涵使得這些詞匯不再是26個字母隨意組裝成的“零件”,而是有了生命,有了活力。教師應當恰當挖掘并巧妙運用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幫助學生克服詞匯背誦的難關(guān),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樹立文化意識。
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上冊Colours一單元中出現(xiàn)了顏色詞匯,英語詞匯中表示顏色的詞很多,如red,black,green,orange,blue,white,yellow等。顏色詞匯看似簡單,卻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教授這些詞匯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主題為“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And why?”的討論活動。這樣的活動符合小學生喜歡表達、分享的年齡特點,學生通過談論可以集中注意力。教師可以在學生討論結(jié)束后告訴他們,顏色在中西方有不同的含義,如green(綠色)在我國通常表示“新生、希望”,看到綠色我們就想到春天,想到萬物復蘇;然而green(綠色)在西方國家,可以用來表示“幼稚、缺乏經(jīng)驗”,如“a green hand”指“新手、無經(jīng)驗的人”,還可以用來表示“嫉妒”,如“be green with envy”。教師可以在告訴學生幾種顏色的文化內(nèi)涵后,布置課后作業(yè):小組作業(yè),任選喜歡的顏色,查找有關(guān)其文化內(nèi)涵的資料,下節(jié)課以小組為單位向其他小組介紹。通過這樣的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自己去探尋新的知識,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顏色詞匯的記憶,還能體現(xiàn)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了不少有關(guān)食物飲料的詞匯,如tea,coffee,milk,hamburger,noodles,rice,bread,beef等。這些詞匯體現(xiàn)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飲食習慣,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食物詞匯時,可以將詞匯背后蘊含的中西方文化結(jié)合起來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在教授完有關(guān)食物的詞匯后進行Brainstorm游戲,幫助學生鞏固詞匯,接著引導學生按照中西方飲食對這些詞匯進行分類,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總結(jié)得出:rice(米飯),是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的主食,而在西方國家,bread(面包)則是大部分人的主食,并會配有a glass of milk(一杯牛奶);中國人喜歡吃noodles(面條),dumplings(餃子)等,而西方國家的人則偏向于hamburgers(漢堡包);而tea(茶)和coffee(咖啡),更是直接體現(xiàn)了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在中國,茶道從古傳承至今,擁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西方,咖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隨著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茶逐漸被西方人接受,咖啡也慢慢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如果課堂時間充裕,教師還可以補充有關(guān)飲食習慣與禮儀方面的知識。這樣,學生一定會更加熱愛英語,不再覺得英語只是不斷地背誦和記憶。
二、巧借節(jié)日,營造文化學習氛圍
不同國家、地區(qū)有各自不同的、具有顯著特色和文化背景的節(jié)日,比如中國傳統(tǒng)的春節(jié)、中秋節(jié),西方的圣誕節(jié)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少西方節(jié)日傳入我國,成為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以巧借中西方節(jié)日,適時地舉辦一些節(jié)日活動,帶領學生感受節(jié)日里蘊含的文化氣息,從而體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例如在圣誕節(jié)來臨之際,筆者帶領學生用圣誕樹(a Christmas tree)、長筒襪(stockings)、禮品盒(presents)等裝飾教室,學生一進教室就能感受到濃烈的節(jié)日氣氛。當天,筆者讓某名學生裝扮成圣誕老人(Father Christmas),播放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癢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帶領學生一起歌唱,接著提問學生:“When is Christmas? What do Western people do at Christmas? ”學生對這樣的節(jié)日十分感興趣,也知道一些有關(guān)圣誕節(jié)的活動,他們踴躍回答。但是四年級的學生知識儲備有限,無法準確用英語表達一些想法,筆者適時抓住機會,引出一些短語和句子,如“buy presents for our family and friends”“buy a Christmas tree”“put some pretty things on the Christmas tree”“put presents under the tree”“put a stocking on our beds and wait for presents”“eat a turkey”等,這部分內(nèi)容也是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8 “At Christmas”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學生對圣誕節(jié)感興趣,想要準確表達想法,會比平時上課更加認真記憶這些有關(guān)圣誕節(jié)的詞匯和語句,學習效率非常高。
筆者向?qū)W生介紹圣誕節(jié)的起源,指出圣誕節(jié)在西方國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jié)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就像中國的春節(jié),無論外出多遠,人們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與親人團聚。隨后開展課堂討論活動:說說我們在春節(jié)的時候都做些什么。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方節(jié)日的不同,向?qū)W生滲透跨文化意識。最后,筆者提倡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賀卡,并將賀卡送給家人或者朋友。筆者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賀卡,引導學生在賀卡上用英語規(guī)范書寫,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等。
這樣借助節(jié)日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提前滲透了五年級要學的知識,同時讓學生在節(jié)日氣氛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三、巧設活動,滲透文化意識
課程標準提出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二級要求:學生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知道世界上主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jié)假日等。課堂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每名學生說英語的機會也是有限的。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語用能力,幫助學生內(nèi)化語言,教師應當巧妙地利用課外時間,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學習興趣和認知能力,恰當?shù)卦O置一些課外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文化意識。
我校每年均會舉辦豐富多彩的英語主題活動,在活動期間,我校各年級、各班學生都踴躍參加,如英語歌唱比賽、課本人物木偶制作比賽、手抄報比賽、課本劇比賽等。這些活動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此外,筆者認為,教師可根據(jù)教學要求和內(nèi)容適當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活動。比如,教授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6 “At the snack bar”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設計一個snack bar,學生自己動手、自己設計,親身體驗中西方飲食的差異、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等;教授五年級上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以及六年級上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本劇表演,還原真實場景,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加入旁白、內(nèi)心活動等,使得表演更完整、生動形象,展現(xiàn)英語故事的魅力;教授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以及六年級下冊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時,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選取感興趣的節(jié)日、國家進行課堂展示,也可以制作主題海報等,了解英語國家的首都、國旗、運動、特有動物及著名建筑等,從而感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
教師巧妙地結(jié)合課本內(nèi)容以及課程要求設計恰當?shù)挠⒄Z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中初步了解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深入了解我國地理、人文知識,有利于學生提高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英語理解和運用、加深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體驗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跨文化意識。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英語的起始階段,培養(yǎng)其良好的文化意識,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英語的理解和靈活應用,更能促進學生在文化的碰撞中加深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培養(yǎng)其愛國意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孫穎.芻議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文化融合與文化意識的滲透[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5)
[3]譚麗.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3(1)
[4]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5]謝大滔,李晴原.實現(xiàn)小學英語“文化意識”教學的方式與途徑[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2)
作者簡介:陳靜嫻(1991— ),女,江蘇蘇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英語教學研究。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