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化創意產業是當前及今后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支柱產業,國與國之間在文化創意領域的競爭將日益激烈。一國文化創意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現狀可以反映出該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實力。研究發現,中國是文化創意產品出口第一大國,但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出口產品內部比例失衡,制造密集型文化創意產品比例較高,而創意密集型文化創意產品比重太少;中國是文化創意產品進口小國,但進口增速居世界第二,進口市場多元化程度高,進口商品比例協調;中國為文化創意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易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品;貿易規模;市場結構;國際地位
[中圖分類號] F7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10-0036-06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es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Characteristics, Status and Trend
Weng Xuqing
(Zhejiang Economic & Trade Polytechnic, Zhejiang 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The competition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will become fiercer between countr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 country'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an reflect the competence of it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t is found that China is the largest exporter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ut the export market is too concentrat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export products is unbalanced. The proportion of manufacturing intensiv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s relatively big,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creative intensive ones is too small.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is a small importer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ut the import growth rate ranks the second in the world, the import market is highly diversified, and the import products are relatively harmonious.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trad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ese years.
Key Wo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rade Scale; Market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Status
一、概念界定與數據來源
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稱謂。英國采用“創意產業”的稱謂,將其定義為“源于個人創造力與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并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美國主要使用“版權產業”這一稱謂,其由“核心版權產業”“交叉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邊緣版權產業”等四部分構成。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最早使用“創意產業”,后來使用“文化及創意產業”這一稱謂。我國北京、浙江、上海等省市使用“文化創意產業”的稱謂。
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不僅稱謂不同,統計口徑也缺乏統一性,這給實證研究帶來了困難。但隨著各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國際組織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統計在逐步完善,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兩個組織建立了文化創意產業部分數據的統計系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目前主要使用“文化產業”這一稱謂,將其定義為“結合創造、生產與商品化等方式,去運用本質是無形的文化內容。這些內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權的保障,其形式可以是貨品或服務。”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采用“創意產業”的稱謂,其概念為:以創意與知識資本為主要投入的產品與服務創新、生產與流通的循環,由一系列以藝術為核心但不限于藝術、具有從貿易與知識產權中產生收益潛力的基于知識的活動構成,由創意內容、經濟價值和市場實體所形成的有形產品與無形知識或藝術服務的整體,并且成為國際貿易中一個新興的富有活力的部分。這兩個國際組織都將文化創意產業產出分成有形的文化創意產品和無形的文化創意服務兩部分進行統計。
鑒于數據的完整性和時效性,本文采用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2002-2015年度創意產品進出口貿易統計數據。UNCTAD將創意產業的成果分為:有形的創意產品和無形的創意服務,并基于 《協調制度產品分類》進行數據統計。其中,創意產品包括工藝品(Art crafts)、視聽媒體(Audiovisuals)、設計(Design)、新媒體(New media)、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出版發行(Publishing)、視覺藝術(Visual arts)等七類。具體概括見表1。
二、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特征
(一)貿易規模
自2000年中國加入WTO以來,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其發展速度超過其他產業。我國文化創意產品也不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2002年,我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額320億美元,進口額25.3億美元。到2015年,文化創意產品出口額上升至1685.1億美元,增長了4.3倍;進口額上升至147.8億美元,增長了4.8倍,進出口總額增長了4.3倍。2002-2015年,我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始終順差,且順差較大。2002年我國文化創意產品順差294.7億美元,2015年順差1537.3億美元,順差擴大了4.2倍。具體數據見表2。
2002-2015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整體呈擴張趨勢,出口、進口和進出口規模都逐步擴大。出口和進出口總值保持兩位數增長率。文化創意產品進口絕大部分年份增長,增長幅度波動較大,尤其2007年比上一年增長137.8%。總的來說,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保持穩步上升趨勢,但2009年和2015年出現了拐點。
2009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進出口均負增長,出口比上年減少11.7%,進口比上年減少4.9%,進出口總額比上年減少11%。這是由于2008年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其對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的影響時滯1年后顯現。2010年,文化創意產品貿易全面恢復,出口比2009年增長27.7%,進口比上年增長21.3%,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27%。
2015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也面臨了阻滯,出口比上年減少12%,進口增長幅度降低,僅1.9%,是上年增幅的一半,進出口總額比上年減少11%。這是由于2015年全球經濟緊縮,國際市場購買力降低。
與同期貨物貿易相比,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2003—2008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均為正值,但都低于同期貨物貿易的增長率。2010年—2014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進出口總額增長率趕超貨物貿易。從進口貿易來看,2002—2013年文化創意產品的進口增長率低于貨物貿易。而最后連續兩年,文化創意產品進口增長率超過貨物貿易。
(二)市場結構
1.出口市場結構
2002-2008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是美洲(UNCTAD對北美洲和南美洲進行合并統計,實際中國文化創意產品最大市場是北美洲,南美洲出口額很小),其次是亞洲,歐洲是第三大出口市場,非洲和大洋洲出口量相對較小。2009年、2010年亞洲出口量基本與美洲市場持平,2011年之后,亞洲超越美洲成為中國文化創意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歐洲仍為第三大出口市場。非洲市場的出口額雖小,但一直呈增長趨勢。大洋洲市場出口額基本不變。具體見圖1。
從圖2各出口市場的占比來看,美洲市場出口占比持續下降,至2015年出口占比才有所回升。亞洲市場的出口占比基本呈上升趨勢,尤其是2010年后,亞洲市場的出口占比提升比較快。2006年之前歐洲市場出口占比呈上升趨勢,而2006年之后,基本呈下降趨勢,2015年出口占比又有回升。非洲市場出口量不大,但占比一直在增加。2010年以前,大洋洲市場出口占比平均值僅為1.83%,2010年后,占比更低,只有0.03%。
從交易國別和地區來看,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國家(或地區)是美國,占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總額的29%,其次是中國香港16%,緊隨其后的是德國4.3%、英國4.2%和荷蘭2.8%。五個出口地出口額合計占總出口總額的57%。可見,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市場過于集中。
2.進口市場結構
從進口市場來看,中國文化創意產品進口的主要市場是亞洲,占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歐洲市場,第三大是美洲市場,大洋洲和非洲進口額非常小。進口貿易額變動最大的是亞洲市場,如2007年比2006年亞洲市場進口額增加了4608億美元。歐洲、美洲市場變動不如亞洲市場激烈,但一直處于緩慢增長中。大洋洲和非洲幾乎沒有增減。
2006年之前,中國從各市場進口文化創意產品的幅度都不大,2007年是一個較大的轉折點。亞洲市場2007—2015年文化創意產品年均進口額是2002—2006年的3.7倍;歐洲市場2007—2015年文化創意產品年均進口額是2002—2006年的3.7倍;美洲市場2007—2015年文化創意產品年均進口額是2002—2006年的3.4倍;非洲市場2007—2015年文化創意產品年均進口額是2002—2006年的7.9倍;大洋洲市場2007—2015年文化創意產品年均進口額是2002—2006年的1.7倍。進口額增加量亞洲市場第一,增速非洲市場據首位。具體見圖3、4。
從各進口市場的占比來看,亞洲是中國進口文化創意產品的主要市場,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歐洲,占了30%,美洲市場占10%左右,非洲和大洋洲市場占比很小。
從交易國別和地區來看,中國文化創意產品的進口來源地日趨多元化。多年來,中國文化創意產品主要進口來源地有日本、中國香港、韓國、中國臺灣和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和韓國的比重在逐漸降低,中國臺灣和美國市場占比基本保持不變,與其他國家的交易額雖小,但交易的國別地區不斷增加。
(三)產品結構
圖5為2002—2015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差額,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創意產品一直是貿易順差,貿易差額基本呈增長趨勢。文化創意產品中,設計行業占比最大,設計類產品出口占文化創意產品出口總額的70%左右,設計類產品進口占文化創意產品進口總額的40%左右。由于設計行業在文化創意產品貿易中占絕對比重,因此文化創意產品整體貿易走勢與設計類產品貿易一致。七類文化創意產品中,只有視聽媒體類產品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其余六類商品均貿易順差,其中設計類產品貿易順差最大,其次是工藝品類。具體見圖5、6。
圖6為中國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可見,出口貿易中,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占比較為穩定,設計類產品占絕對比重,占比達到70%左右,可謂“一枝獨秀”;其次是工藝品類,占10%左右;視覺藝術類,占6%左右;出版發行類,占2%左右;表演藝術和視聽媒體類,占1%左右。圖6是2002—2015年中國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出口占比平均值對比情況。
與文化創意產品出口貿易中設計類產品“一枝獨秀”不同,進口貿易中,呈“三足鼎立”之勢。按平均占比來看,設計類產品占32%、視聽媒體類產品占26%、新媒體類產品占18%,其余三類產品合計占24%。與出口貿易形成另一鮮明對比的是,各類文化創意產品進口占比變動比較大,呈現出三種態勢。一是,斜線型,先高后低或先低后高。如工藝品類是屬于先高后低型,新媒體類屬于先低后高型。二是,凹凸型,兩頭低中間高或中間低兩頭高。如視聽媒體類屬于兩頭低中間高型,設計類剛好相反,呈兩頭高中間低的態勢。三是,水平型,如表演藝術類、出版發行類、視覺藝術類,這三個行業變化不大,基本呈水平型。圖7是2002—2015年中國各類文化創意產品進口占比對比圖,圖中數據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數據整理而得。
三、國際市場地位
(一)中國是世界文化創意產品的最大出口國
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具有優勢,且優勢不斷增強。2002年,全球文化創意產品出口額超100億美元的有六個國家或地區,分別是中國、中國香港、美國、意大利、德國和英國,其中中國出口額為320億美元,占全球出口額的15.35%。2015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額達1685億美元,仍居全球之首,占全球文化創意產品出口總額的33.06%,是美國的4.2倍,英國的6.5倍。
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基數大,且增長速度快。2002-2015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年均增長速度14.36%,是美國、英國的2倍,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印度。
(二)中國是世界文化創意產品進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中國文化創意產品進口量持續增加。2002年,全球文化創意產品進口量超100億美元的國家或地區有美國、英國、中國香港、德國、日本和法國,相比而言,中國文化創意產品進口量較少,僅25億美元,占世界總進口量的1.1%。之后,中國文化創意產品進口量以年均18.08%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進口量達到147.8億美元,是2002年的5.9倍,居全球第六。從文化創意產品進口增長的速度來看,中國平均增速18.08%,排名全球第一,其次是韓國和法國。
(三)中國帶動了世界文化創意產品貿易
以五千年中華文明為底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壯大,中國已成為全球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第一大國。2002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進出口貿易額位居全球第三,僅次于美國和中國香港地區;2003年,超越中國香港地區,位居第二;2011年,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中國進出口的文化創意產品共有7大類25小類,涵蓋了UNCTAD統計中的所有類別。在交易國別和地區上,據中國統計局資料顯示,2015年,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有232個(統計數據不包括貿易額較小的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外貿交易圈不斷擴大。
四、發展趨勢
(一)逐步改變文化創意產品“出口大國、消費小國”的局面
中國在文化創意產品出口中占絕對領先地位,但進口規模并不大。這與我國國內消費能力有較大關聯。文化創意產品的消費是一種精神需求上的消費,根據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精神層面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只有在低層次需求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才會進一步追求精神層面的需求。2002年,中國人均GDP為9506元,2015年人均GDP為50028元,是2002年的5.26倍。從2015年中國文化創意產品進口情況可以看出,中國人們消費能力提高帶動了文化創意產品的進口。
(二)優化文化創意產品出口結構
中國是文化創意產品出口大國,2002年出口額占世界總出口額的15.35%,2015年占比增至33.06%。但仔細分析出口商品結構,發現出口商品中設計類產品占比最大,占文化創意產品總出口額的70%左右,拉大了文化創意產品貿易順差。根據UNCTAD統計指標,設計類文化創意產品包括建筑、時尚用品、玻璃器皿、室內裝潢、珠寶和玩具。中國出口的設計類文化創意產品中,時尚用品比重最大,占設計類的35%左右,其次是室內裝潢和玩具。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三類產品與國內制造業發展有密切關系,采用加工貿易的比重比較大,企業涉及上游開發設計有限,內涵的創意創新元素相對缺乏。而創意含量比較高的建筑類產品占設計類出口額的比重不到0.1%。這與國內創意人才缺乏有一定關系。
目前,部分高校開設了文化創意和設計專業,加強了對創意人才的培養。教育體系內,各層面在組織創意創新類競賽與交流,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國家鼓勵研發創新和對專利的保護。2018年,全國研發投入2691.7億元,申請專利61404件,推出研發項目117871項。通過上下聯動,提高創新創意實力,推動文化創意產品的出口結構優化。
(三)創新文化創意產品貿易方式
文化創意產品的價值在于其創造性、文化性,現場體驗、視覺感官往往能促成交易。傳統交易方式在提供用戶體驗方面功能比較差,包銷、寄售能調動買方市場受托人宣傳、促銷的積極性,能提供消費者現場體驗的機會,還能獲得消費者體驗后的第一手反饋,有利于文化創意產品的改進。舉辦展覽會、博覽會也能提供消費者現場體驗的機會,促進交易達成。但是,這些貿易方式會產生比較大的成本,而且部分文化創意產品容易被復制、仿造,因此,不同種類的文化創意產品要采用適應的貿易方式。
跨境平臺交易是目前發展前景較好的貿易方式。據統計,全世界跨境電商平臺已達2900多家,這些跨境平臺可以通過圖像、微視頻等功能向消費者展現產品的創意所在,可以從直觀上縮短地理距離,可以降低文化交流的障礙。還有些文化創意產品,如部分視聽媒體類、新媒體類產品,可以直接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完成交易,跳過物流傳輸,節省交易成本,促進交易提前完成。多樣化的國際貿易方式有利于文化創意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
(四)開拓文化創意產品多元化市場格局
前面數據分析發現,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市場非常集中,分別是美國、中國香港、英國、德國和荷蘭,皆為發達國家或地區。其中,美國和中國香港是中國文化創意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占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量的45%。目前買方經濟占主導,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存在的風險較大,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就目前國際情勢來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抬頭,自然災害和人為暴動頻發,市場過于集中會受制于人。
為了出口貿易穩定發展,避免受制于特定國家,國家應積極與世界各國保持和開拓外交關系,行業協會應在國家政策范圍內,積極組織企業開展對外合作交流,文化創意企業應有計劃有意識地開拓新市場,可以把文化相通的新興國家作為主要目標市場。實施多元化策略更有利于國內和國際經濟的穩定發展。
(五)加強文化交流,縮短文化距離
有學者指出,文化距離與文化貿易呈正相關,通過消費者選擇路徑影響文化貿易。分析中國文化創意產品進口市場發現,地緣性非常濃重,亞洲市場占了總進口額的一半以上,主要進口來源國或地區是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國內民眾對鄰近地區文化比較熟悉,而對西方文化比較陌生,由此而產生了文化上的偏好。因此,需要加強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正是文化交流的最好契機。通過與沿線國家進行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有效帶動與沿線國家文化產品貿易往來。 “一帶一路”猶如一條絲帶,將參與國的特色和絢爛文化聯系起來,促進人與人之間文化的互動與交流。政府部門通過政策引導和外交途徑加深中西、中非、中歐等文化交流,打破文化的地域限制;各國教育培訓機構可以通過合作辦學、語言或文化項目合作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國內企業團體開辦展覽會、博覽會,促進企業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合作。文化互通能為文化創意產品貿易提供思想和精神基礎。
(六)建設更完善的政策體系
近幾年來,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這對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創意產業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為此,國家和行業協會要加強營造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創作者的創作興趣,搭建生產要素交換平臺,疏通文化創意產品交易中的阻礙。政府部門加強與周邊地區合作,為國內企業開拓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自貿區貨物和服務貿易協議。目前,正進一步加強與日本、韓國的合作,促進“RCEP”自由貿易區建立。這些舉措都有助于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根堯,陳霄.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支點國家文化產品貿易效率與出口潛力[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9(11):64-72.
[2]曲如曉,楊修,李婧.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文化產品貿易發展與對策研究[J].國際貿易,2019(3):81-90.
[3]辛文玉,高洪顯,劉賓.我國文創產品跨際貿易的機遇、困境和優化舉措[J].對外經貿實務,2019(6):86-89.
[4]翁旭青.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制造業關聯性分析[J].對外經貿,2018(10):83-86.
[5]蘇晨晨.中國文化服務貿易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對外經貿,2020(3):11-15.
[6]李艷燕.貿易便利化視角下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穩定增長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18(10):28-32.
[7]俞金碧.我國文化貿易出口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8):71-73.
(責任編輯:顧曉濱 劉 茜)
[作者簡介]翁旭青(1977-),女,漢族,浙江寧波人,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投資、創意產業。
[基金項目] 本文受2019年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常規課題“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制造業融合發展研究——基于杭州市的分析”(項目編號:M19JC051)和2017年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常規課題“文化產業發展與外貿體系轉型升級的動態關系研究——基于杭州市的分析”(項目編號:Z17JC086)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