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燕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發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思辨能力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思維能力,對于知識以及事物要有思考和辨析的能力。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可以讓學生對于所學習文章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領悟到閱讀文章當中的理解的技巧以及方法。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養成良好的習慣。本文主要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意義以及在具體的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思辨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思辨能力;小學語文;策略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使用最簡單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學會課本當中要求的內容。這樣只強調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卻忽視了對學生各種思維能力的培養。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與發展,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小學教學中就要求培養小學生的思辨能力。語文課程在小學學習階段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可以通過語文的閱讀學習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尤其是現階段網絡盛行的時代,學生如果沒有明確的思辨能力,就會跟隨大范圍的思想迷失自我。一旦學生逐漸隨波逐流,就會放棄自己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能夠進行正確的思考和辨別事物。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思辨能力其實就是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有獨立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要學會去辨別事物以及內容的正確性。而且,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還有助于學生想象力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階段,學生會學習很多的課文,有一些課文要求學生進行背誦,要求他們能夠理解主要的內容,但是在學習課文以及古詩詞,其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讓學生簡單了解課文內容,而是為了讓學生通過這個故事的表達,去理解課文當中所呈現給我們的道理。并且,能夠學會課文中的表達方式和一些寫作技巧。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想象力。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策略
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潛移默化地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思辨能力,運用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進行思考。老師可以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課堂中展示學生好奇的學習內容,引導他們進行思考。教師也可以運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設計課堂中的小辯論、小討論,讓學生結合學習內容,通過小組方式進行辯論,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具有爭論性的辯論話題,比如,我們常見的一些社會話題:在過馬路的時候遇到摔倒的老人,我們要不要去扶起來?在校園里撿到了東西,要不要去交給負責的老師保管?通過這樣的話題,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給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
第二,通過閱讀學習培養思辨能力。在語文課程的知識學習當中,閱讀是有效獲取知識的基礎。小學語文老師在講解每一課的知識內容時,除了給學生講解生字詞,讓學生朗讀課文,還要積極地給學生拓展相關的課外知識,豐富他們的見解。這樣一步一步地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每一篇文章,學習其中的精神和道理,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如一年級《升國旗》:“五星紅旗,我們的國旗。國歌聲中,徐徐升起。迎風飄揚,多么美麗。向著國旗,我們立正。望著國旗,我們敬禮。”在小學一年級安排關于國旗的一篇內容,其實主要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升國旗的注意事項,讓學生從小就有尊重升國旗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與升國旗相關的其他課外內容。
第三,通過質疑激發學生思考。小學語文階段,教師在課堂當中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主動提出問題去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從而更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一年級下冊《我多想去看看》,課文中提到了雄偉的天安門、遙遠的新疆、天山、雪蓮等,并且多次感嘆想去看看。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試著去根據課文提出問題。比如,我們所在的地方,距離北京距離新疆有多遠?北京和新疆到底有哪些特別美麗的景點讓作者想去看一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共同討論并進行解答。回答問題的時候,也可以給學生拓展課外知識,可以運用圖片或者講故事的形式和學生進行交流。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思考,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另外一種的質疑方式來促進學生的識別能力。比如,在學習
《落花生》這一課時,很多學生認為我們應該像花生這樣,有著珍貴的內在品質。但是有的同學僅限于對于課文中淺層知識的理解,不能夠意會到深層次的含義。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可以提出疑問:我們為什么不能像其他的植物一樣,既有內在美,又有外在美?通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可以讓他們從矛盾的兩方面理解問題,從而真正懂得文章的道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第四,運用小故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身心發展特點,他們對小故事比較有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在語文課堂的學習過程中,給學生講解各種有趣的故事,通過故事來培養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比如我們都聽說過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典故,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這個故事,讓學生去思考分析故事所傳遞的道理。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去積累相關的故事,進行思考分析,不斷練習自己的思辨能力。
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并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所以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進行提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融入到語文學習中,可以通過閱讀學習培養思辨能力,通過質疑激發學生的思考,或者運用小故事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型,逐步培養思辨能力,有助于其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J].東西南北教育,2019(5):242.
[2]張文朋.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中華少年,2019(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