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硯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南寧 530022)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辦法”。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由“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從窄小的“小思政”變成寬廣的“大思政”,所有的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的教師都要擔負起育人職責,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同向同行。
(一)《短視頻制作》課程授課現狀
《短視頻制作》課程是一門以項目制作為主的專業核心課程,將藝術性和技術性相融合,本課程項目制作需經過前期策劃、中期拍攝、后期剪輯合成及調色、輸出成片四個大的步驟,涉及到眾多專業知識的積累和靈活運用。課程設計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職業道德,培養具有優秀道德品質的影視制作人才。
(二)《短視頻制作》項目課程人才培養困境
1.高職學校學生群體特點
伴隨著互聯網和游戲成長起來的零零后,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每天通過各種網絡渠道獲得海量信息,較為接受輕松的教育方式,對于純理論性的知識較難接受。他們的大腦思維緊跟時代變化,思想多元化,思維活躍,但是對于枯燥的知識卻不容易持久。
2.學生在項目制作中顯現的問題
某小組的組長在給組員分配任務時產生意見分歧,溝通不暢,團隊凝聚力不強;少數學生對自己的工作職責不明晰,在項目進程中拖沓、偷懶,導致項目作品不能按時完成;學生沒有團隊意識及責任感,只是表面上參與工作安排,出現隨意終止項目進程,只求不掛科的現象。
3.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課教師由于平時工作業務繁忙,較少進入企業進行跟崗實踐和掛職鍛煉,對于行業新動態及新技術的更新和發展并不熟悉,無法在知識和技能上及時更新。
(2)校內專業課程以教育為主,要求相對企業寬松,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略學生素質的養成及職業操守的培養。
(3)校外兼課教師的流動性較大,通常是上完課就走的狀態,課后難以在思想政治上繼續育人。
(一)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培養具有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影視制作人才是《短視頻制作》項目課程設計的重要目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團隊協作能力是項目完成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著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從對企業的人才需求調查中發現,相對于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兩者的重視程度而言,用人單位更注重考量畢業生的責任感、團隊意識及溝通能力,而對于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掌握程度的需求,用人單位則普遍認為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逐漸積累加強。
(三)在對校內思政類課程的課堂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內容及案例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而貼近大學生活的視頻類案例和微電影卻能夠讓學生有較強的代入感,更容易產生共鳴,思政課程與《短視頻制作》課程的結合,可以將”課程思政”通過微電影的方式呈現,一舉多得,勢在必行。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和企業的用人需求,以及專業人才培養整改的要求,將”課程思政”融入《短視頻制作》項目課程勢在必行。《短視頻制作》這門課程涉及的制作流程比較完整,課時也相對充足,能夠將”課程思政”貫穿整個制作流程,從前期策劃、中期拍攝、后期剪輯合成及調色、輸出成片的每個步驟體現”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與行業需求對接,培養具有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影視制作人才。
(一)課程內容與思政理念的有機融合
在設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充分考慮課程的安排與銜接,以往的課程多而散,每門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和延續性不強。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的設置,需要將部分專業課程進行融合,注重延續性與先后關系,例如《短視頻制作》項目課程的設置中,在整個工作流程的安排上,前期策劃階段涉及《動畫劇作與分鏡》《策劃與文化》《新媒體運營》等課程,中期拍攝階段涉及《攝影基礎》《攝影燈光》《廣告攝影》等課程,后期剪輯合成涉及《影視后期剪輯》《影視特效合成(基礎)》等課程,調色、輸出成片階段涉及《影視調色》《影視特效(應用)》等課程。
(二)”課程思政”與教學手段的融合
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在校企合作的帶動下,將企業真實項目帶入課堂教學,企業派技術骨干做為校外兼職教師,給學生正確的思想引導。以任務驅動法帶領學生體驗系統化、專業化的工作過程,對接行業最真實的工作場景,分組教學將整個工作流程拆解為若干步驟。在工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成長,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責任感、榮辱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課程思政”與評價方式的融合
改變以往考試成績為主、展覽為輔的考核評價方式,建立新的考核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
1.組建影視制作工作團隊。根據項目制作需求在本專業組建一個影視制作團隊,包含短視頻項目的制作全流程,以項目完成情況及工作表現做為評價標準。
2.任務考核機制。以項目任務分配的方式給每個小組分配工作量,最終成果由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考核評價。
3.建立新的激勵機制。校企合作設立“企業獎學金”,用于獎勵在團隊協作中貢獻較大以及參加省級以上專業性比賽獲獎的同學,刺激學生的榮辱感和進步意識。
4.成績評定機制。改變以往只有專業教師評價的考核方式,通過講座分享、拉片研討等方式,召集校企合作業內人士、專業課教師團隊及校內思政課教師,三方共同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觀看和評價,同時結合工作中的平時成績,按比例給出綜合成績,形成較為全面的成績評定機制。
通過近兩年來的項目實踐探索,校外企業導師、校內專業教師、思政教師三方協同育人,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短視頻制作》項目課程中,初見成效,培養了一批具有遠大職業理想,崇高信念,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技能型專業人才。
(一)豐富了項目課程內容,實現”課程思政”與企業項目、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
作為對接行業要求的項目課程,實現思政、企業、專業的三者聯動,在進行實際項目制作的同時,校內專任教師、思政教師和行業兼職教師在不同領域共同培養學生的思政意識。
(二)通過拍攝制作正能量短視頻,構建”課程思政”案例庫
在項目課程的設置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選舉組長和副組長共同管理團隊成員,共同完成從劇本—拍攝(表演)—后期(剪輯)—輸出(調色)的整個制作全流程,結合當下熱門話題和行業比賽:疫情、風景、公益、法制、資助等方向,制作完成多部微電影及宣傳短片參加行業比賽獲獎,同時積累”課程思政”視頻案例庫。
(三)達成了”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通過將”課程思政”貫穿《短視頻制作》項目課程制作的各個階段,培養學生具有遠大的職業理想,腳踏實地的進取精神,專業的工匠精神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誠實守信的職業操守。
在當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大環境下,踐行“課程思政”理念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內在需要,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將“課程思政”與《短視頻制作》項目課程相融合,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課堂教學中有關人才培養質量的矛盾,解決人才培養重技術輕素質的問題,將課程內容與思政理念相融合,更新教學手段與評價方式,從而達成“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