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艷萍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121)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秉h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培養新時代勞動者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高職院校要探索思政教育的多元化路徑創新,構建三全育人形勢下的大思政格局,將德育工作融入到各類課程的教學環節、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過程,滲透性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程。
工匠精神是強調嚴謹專注的工作狀態和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本質是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的高尚追求。工匠精神在歷史中發展和延續,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凝練和彰顯。
教育部關于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高職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可以明晰的看出高職院校要培養的學生其一要具備實踐操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其二要具備綜合素養高尤其職業道德高尚的人才,這與工匠精神的本質追求和目標是一致的。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必須是基于社會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務實教育,要正視學生的現實和基礎,在此基礎上設定目標,規劃教學設計和培養計劃,其中核心是塑造良好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工匠精神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核心內容。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遵循。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教育要同向同行自覺融入思政教育的共同目標,這一共同目標的核心是塑造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崗敬業職業道德,因此,思政課與專業課要凝練具有共性和可操作性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工匠精神可以成為共同的價值塑造關注點,它可以滿足國家經濟發展和轉型需求,也體現高職院校在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價值教育中的共性追求,工匠精神培育可以作為課程思政理念落實的突破口,貫穿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過程。
立德樹人是高職教育一切環節和過程的核心和目標,在此指標下圍繞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品質、職業能力的具體指標,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成為課程設計、課堂教學、校園活動、實踐實習的具體目標設定和滲透,并促進德育工作、課程思政的推進。同時,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任務的主要擔負者,德育效果如何,最終要通過學生的德育的實際效果來體現。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成效主要體現在職業能力素養和價值觀的提升。通過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得學生崇尚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課程思政的德育效果,以之作為衡量立德樹人成果的量化標準,可以增強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
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路徑,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傳統模式和理念中,職業院校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還是學生課程成績、技能水平、實習成績、畢業設計等,德育素質的考量不受重視、不成體系、不夠量化的現象較為普遍,作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技術過硬是更看重的指標,而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夠扎實,工匠精神的培育失之于籠統、形式化、未普及。
據調查,高職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途徑,超過51%的學生是通過媒體、網絡等途徑了解的工匠精神,經過學校教育了解的學生不足30%,高職課程培養體系更多保留了應試教育的影響痕跡,工匠精神僅作為部分課程涵蓋的內容,談不上系統化和體系化。
高職院校對尊重勞動、勞動光榮文化氛圍的塑造未形成良好環境,學生中普遍存在對一線技術工人不夠認同,受社會中存在的重金錢和經濟利益風起的影響,一些學生在職業規劃時不能客觀認識社會發展形勢和需求,對個人認識不全面,對職業要求看中薪水忽視自身職業能力的提升,尤其對職業道德的關注較少,工作的忠誠度不高,跳槽成為家常便飯,學校在以工匠精神引導學生職業素養修煉方面謀劃不慎、方法不多、重視不夠,校園工匠文化的氛圍沒有形成。
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徑是走校企合作之路,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中體驗感知工匠精神的價值和意義,目前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成為形式,或急功近利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成為學校完成就業指標,企業獲取勞動力的直接途徑,缺乏了對學生提升職業能力培養的環節或自覺,使得工匠精神在此環節中并未得到有效教育和滲透,沒有真正發揮校企合作的價值。
高職院校學生有其固有特點,隨著高考制度改革及高招擴招影響的深化,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高職院校學生高考錄取成績相對較低,較弱的學習程度反映了他們普遍存在理論學習吃力、接受能力較弱的缺陷,甚至有些學生存在厭學、抵制的情緒,職業教育進行人才培養時要充分考慮這一事實,在理論教學等環節更加突出易于接受性和形象性,德育環節則要考慮這些學生既往學習經歷和程度及接受度,不可一味設計高大上而不接地氣的德育內容或形式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不能為高職學生所接受,重點是以什么樣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接受。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各門課程與思政同向同行,要系統規劃工匠精神滲透到各門課程的方案和實施計劃,深入了解學生特點,了解學生的需求,對接新媒體時代對學生影響的客觀現實,結合社會需求和國家戰略需要,科學設計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在人才培養上,應當立足于“工匠精神”,從職業技能和價值觀念兩方面進行培養,促使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具有更強的工程實踐能力,更好的呈現出工匠級的追求與態度。
樹立正確人才觀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社會輿論及對不同職業類型的認識要有正向的導向和風氣,要尊重勞動,尊重技術一線工作人員,企業要形成積極向上的用人導向,破除唯學歷唯帽子的頑癥痼疾,給工匠精神一個包容鼓勵的成長環境,讓職業學院的學生樂于學習專業技能,樂于從事技術行業;職業教育要從根本上重視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意義,在學生培養體系一以貫之而不是走走過場、蜻蜓點水式應付了之;家庭教育要給孩子樹立破除唯分數唯學歷的價值引導,一個人的成才不是只有唯一的標準,職業教育也有光明的出路,要引導孩子更多地關注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加強技能學習和職業道德養成,用工匠精神的典型激勵孩子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擇業觀。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為職業教育發展,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學生而一起努力。
課程思政理念和應用研究方興未艾,研究方向各有側重,總體來看對課程思政的系統關系思考還不深入,將課程思政的理念和一般理論應用到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方法論還需討論,這里面要深刻認識的一個觀念是課程的本質是什么,我們對課程本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認識角度也從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轉向,更多的關注人發展的本質。課程絕不是簡單的提供知識,還要提供未來學習的經驗,知識傳授中塑造受教育者的三觀。課程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載體,其本質任務也應是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課程思政理念強調專業課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關注育人功能,這就是思政課與專業課同行同向協同推進的體現。職業教育的課程思政設計要更多的關注專業課、通識課等課程如何體現思政育人的功能,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設計是有效的切入點,因此要深挖每門課蘊含的工匠精神育人元素,自覺將其貫穿于教學和實踐環節。實踐證明:沒有明確的價值觀指導,教育只會滑落為技能訓練和滿足個人利益的工具,有意識地做好價值引領和塑造,讓學生在知識獲得的過程潛移默化的接受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實質,認同工匠精神對于職業發展的價值,使其成為個人自覺的價值追求,這是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要切實做好的工作。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鼓勵“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按照現代學徒制的教育形式推進工匠精神培育是有效的嘗試。職業教育開展深層次校企合作已成為共識,在合作內容和管理模式上,可以進一步探索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學徒制作為傳統的師父指導徒弟學習傳統技藝的方式,師父要傳授技藝,也要教學徒為人處世,傳授行業規矩和做人的品質,“學徒制”突出特點是“師徒相傳”,傳統“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就是通過古代學徒制來實現的?!艾F代學徒制”建立在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基礎上,將學校培養內容與企業文化有效結合,以“工學結合”為主要內容,知識與能力結合,理論通過實踐檢驗,將教學場景移步到工作崗位,由企業高素質人員采用學徒制方式進行人才培養,成為一種社會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度。
“工匠精神”是反復雕琢、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體現了敬畏職業、執著工作、對產品與服務的完美追求以及馬克思主義尊重勞動的價值導向,是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的具體實踐。工匠精神要在校園文化中有明顯體現,通過媒體宣傳或線下傳統宣傳等形式讓學生可隨時隨地入眼入心;通過主題文化藝術節、創新創業大賽等形式融合工匠精神;邀請具有代表性大國工匠傳承人開設講座、演講等形式激勵形成和創設尊崇工匠、尊重勞動的校園社會風尚,將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基因式融入校園文化中,立體化滲透、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