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縣平山街道第三小學,廣東 惠州 516351)
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逐步開展,針對新課改核心理念的出發點——“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已經將關注點放在學生個體存在上,注重以人為本,培養素質教育人才。班主任作為班級中的組織者和教育傳播者,應合理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往傳統的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往往更多采用的是硬性的、剛性的管理制度,以約束學生的行為為主,但使用這種管理方式仍然有部分學生屢教不改。小學生正處于認知開始階段,對于很多事情分辨能力差,一味的運用剛性管理制度往往會導致師生矛盾的深化,而柔性管理制度與剛性管理制度恰恰相反,它是一種溫和細膩,具有人性關懷的管理制度,所以充分結合柔性管理模式開展教學及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在管理班級中應該提倡的新型教學管理方式。
柔性管理,究其本質來講,它是一種以人為主,以人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之上,采用非強制性的方式,在人心中產生一種潛在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個人的自覺行動。放在教學管理當中,運用柔性管理實際上就是在教學管理中將學生的意識轉變為教學當中的主體意識,構造平等、民主、和諧、自由的班級氛圍,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在教學管理中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主動配合班主任的教學工作及管理工作[1]。
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結合學生思想和情感的變化,運用柔性管理的特點,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小學的教學中合理的運用柔性管理可以起到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運用柔性管理制度,以學生為主體,班主任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和溝通,尊重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能力,最大化的挖掘學生的潛能[2]。(二)通過柔性管理的運用培養學生的班級團隊意識。讓學生由原來的個體變為集體中的一員,由原來的自我獨立變為跟隨組織意志,在集體中互相學習。(三)利用柔性管理,可以在情感中與學生建立信任,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有效的化解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以及學生對老師產生的逆反心理。
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發展的心理及生理特點,班主任要合理運用柔性管理。小學階段的學生剛剛進入真正的學習環境,急于表現自己,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根據在校期間學生的表現,進行合理的獎勵機制。除了在物質上的獎勵之外,教師更應注重精神上的嘉獎[3]。成績有所提高的同學,班主任可以獎勵一些書本等學習用具。在行為上值得嘉獎鼓勵的同學,可以適時的在班會或者課堂上給予鼓勵和嘉獎,也可以利用這些學生的優點、長處,作為其他同學的榜樣,頒布“小標兵”等稱號。使學生在積極的環境氛圍中成長。
以往教師與學生的相處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是接受教育,服從安排。當今素質人才的培養,更注重的是以人為主,也是就是學生作為主體,教師作為輔助。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點,要注重個體的發展,就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自我發展,班主任在教學管理中,就應當做到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傾聽學生的想法,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的建立思想觀點。
柔性管理中最突出的管理特點和思想就是人性化,這種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實際是出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方法[4]。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多處于感性階段,內心情感復雜多變,容易被情緒左右,正是由于這些特點,班主任在進行管理時不僅要為學生提供自我空間,更要利用柔性管理適時引導學生,使學生正確的進行自我管理。選擇好班級干部,利用班級干部為學生創造學習和行為習慣的典范,達到學生自我管理的目的。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大環境下,要求高素質的人才應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要想培養具有一定人文素養的人才,要從多方面進行滲透和教育學習。這種人文素質的培養在學校教育中,班級管理中都應有所體現。這就要求班主任在管理班集體中要有人文主義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柔性管理的一種體現。只有在柔性管理的模式下正確的引導學生和挖掘學生的能力,尊重學生,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各方面發展,成為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