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飛
(南宮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南宮 055750)
小組合作教學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方式之一。課改后的高中政治幾乎每一節都設置了大量問題欄目(即“虛線框”),便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合作探索學習。一線教師應對此給予足夠重視,積極踐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本文擬就高中政治小組合作教學實踐作一簡要探討,希望對相關教學工作者有所助益。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就一定要基于培養高中生政治核心素養的基礎上,結合核心素養,圍繞高中生的真實學習狀況與學習需求,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充分發揮小組合作教學作用的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鍛煉高中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培養高中生的政治核心素養能力。
例如:在學習“法的本質、特點和作用”這一課時,教師要圍繞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先確定“認識法律”這一教學目標,并設置“什么是法?法律有什么特點?法律有什么作用?”一系列的小組探討問題,調動學生小組合作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小組合作模式教學作用的同時,有效培養高中生的法制意識,達到利用小組合作來培養高中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眾所周知,對于學生而言,高中政治教材內容枯燥乏味,沒有什么吸引力,是最讓學生頭疼和心煩的科目,在學習中,不愿意去進行積極的探究和分析,致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不上去。面對這些問題,高中政治教師要從長遠的角度,分析教學內容,積極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案,把合作意識滲入到教學中,消除學生厭煩政治的消極心理,讓學生在合作中,處于主動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合作的積極性。例如:成立辯論小組,將班級的成員隨機分為A、B 兩組,分別針對政治課的好處和政治課的枯燥之處進行辯論。A 組的立場為學習政治課的好處,表述A 組全體組員對政治課的看法;B 組的立場為政治課的枯燥之處,表達自身的觀點。辯論完畢之后進行換組,各自代表前一輪對方的觀點進行辯論。活動結束后各自寫一篇對政治課的看法和意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活動中的表現和活動后各自的看法,分析并總結出一種適合政治教學的方案。
課上將學生分好組后,即出示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學習去完成。從筆者的教學實踐看,任務的出示宜采取逐一出示的方式,即先出示任務一,待該階段的學習沒有問題后再出示任務二,這樣步步為營,最終完成所有任務。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隨時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問,并密切關注各小組進展情況,主動去發現學生探索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點撥和指導,同時,督促各組內成員積極參與合作學習進程。綜合考慮各小組任務完成情況及課堂實際進度,適時宣布當前階段的學習結束,而后依據各組的任務完成情況及學生提出的以及自己發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教學,無問題后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需要指出的是,在完成所有學習任務后,教師還應組織一次總體性的解疑答惑和查漏補缺,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畢竟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性探索學習掌握知識,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在本文案例中,重點是使學生切實掌握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完成這一步后,再視具體課堂進度進行下一步教學,若時間寬裕可適當進行拓展訓練,若不寬裕則適時進行課堂總結,布置作業,完成本課教學。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在高中政治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時,教師也要結合當今時代的發展特征和時代潮流,積極吸納接受新觀點和新知識,豐富自己教學手法的同時,激發高中生對政治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環境,促進高中生思想政治學習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屏幕上為學生介紹一些比較出名的國家代表性文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通過小組的模式進行討論,總結出自己知道的不同國家的不同傳統文化,并舉行“異國傳統化知識競賽”,激發學生的小組討論熱情,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小組學習氛圍。
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僅僅依靠課堂是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為此,高中政治教師在面對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更要引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合作學習,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與同學合作上,最大化地拓寬學生的合作范圍,讓學生在合作中,發現政治知識的奧秘,以實現知識的積累和延伸,讓學生真正學會、學懂更多的政治。那么,高中政治教師設置的合作小組,在課后都要發揮作用。
總的來說,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和實施,為高中政治課堂開創出新的教學空間,打開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大門,以促使學生整體素養的全面提升。作為高中政治教師以課堂為落腳點,以上述方式為主,開展各種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營造寬松自由的合作氛圍,把學生真正引入到合作探究中,讓學生去感受和體驗政治學習的樂趣,與小組成員共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小組的協作能力,把小組合作的優勢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