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
摘 要:高校是新常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體,在“新”與“舊”的矛盾沖突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受多元文化思潮沖擊、教育方式的時代浪淘、教育關注點的偏移、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兩張皮等教育問題。為實現百年大計和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必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秉持客觀公正與科學性原則,新常態背景下教育者需采取“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活用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開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視域、積極借鑒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等策略加以解決,用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為“難”。
關鍵詞:新常態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常態背景下社會主客觀條件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更加艱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識形態市場”中讓受教育者更加堅定信念,免受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蝕,保障思想上的穩定統一,更好的指導個人實踐和發展,不斷化解社會矛盾,更好的服務于我國改革事業。
一、新常態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
“新”與“舊”的矛盾與沖突,是事物發展的辯證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法。新常態背景下,隨著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客體、介體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出現一些難點問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秉持客觀、科學的原則去認識和解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多元文化思潮沖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多元文化思潮沖擊,同時教育者觀念陳舊。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不注重實踐活動,對變化了的社會和個體需要缺乏更新能力。教育教學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停留在所以然,說服力欠缺,對于西方隱蔽的意識形態滲透缺乏抵抗力,對社會中的信仰危機,個人主義、物質主義等現象難以抵擋。且部分教育者缺乏平等觀念、民主意識,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難以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不僅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吸引力、真實性受到懷疑,而且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難以有效貫徹實施,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難以發揮實效,因此,教育者更新觀念對于新常態背景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落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時代浪淘,不能將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很好的應用到教育過程中去。一方面,網絡等媒體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知識、信息,廣闊的交互空間,提高了人們的主體意識,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個性心理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但網上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尤其是西方國家利用網絡信息的影響力,大力推銷其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對滯后,尚未形成有效抵制措施來凈化網絡環境,無法引導人們正確利用網絡的育人機制,制約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部分教育工作者觀念的轉變未跟上時代的步伐,知識信息的平等獲取,造成教師權威與學生個性的沖突,教師主導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甚至激起學生對主流思想的叛逆心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注點的偏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注點的偏移,重社會功能輕個體功能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為國家意志的代表,灌輸政治道德標準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過于強調社會功能,缺少人文關懷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育人為本的教育改革的核心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對個體缺乏“吸引力”。且教育者水平的層次化,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致使教育效果呈現畸形趨勢。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被視為被動消極接受的客體,隨著受教育者主體意識的增強,這種不關心受教育者思想和心理困惑,強制壓服和單向注入的方式,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兩張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兩張皮,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異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作用是從實踐中來,了解人民的需求,社會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到實踐中去,實事求是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現實問題,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表現出形式化的特征,不能很好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另一方面遠離社會實踐,對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采取漠視的態度,簡單的灌輸書本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為當前現實社會和人的需要服務,作為黨治國安邦,育人的重要手段,必須及時調整,發揮其應有作用。
二、新常態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解決對策
江澤民指出“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在內容、形式、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創新和改進,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和加強針對性、時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上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需采取如下策略予以解決。
(一)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觀念
教育者要轉變教育觀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與實際需要。樹立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受教育者平等溝通,互相學習,平等交流,激勵受教育者自我修養、自我學習,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促進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的綜合平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的發揮是相輔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個體的需要出發,關注個體的成長,為其解惑答疑,促進個人更好的生存發展,更好的適應社會,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
(二)活用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新常態背景下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在實踐中體現其的價值,而非停留在書本課堂上,“思想下鄉”“教育下鄉”結合群眾的實際需要開展教育活動,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針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解決人們的思想矛盾和道德沖突。新常態背景下應活用黨的理論教育法,注重將先進的理論與人們群眾的社會生活和思想實際結合起來;給實踐鍛煉法、榜樣示范法、自我教育法等注入新的方式,使其真正與受教育者的需要結合起來,而不是僅僅注重形式、片面強調受教育者的科學文化素質,以“考”來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就是要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真正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基地,使思想政治教育經常化、系統化;建立各行各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臺、微博互動等充分利用大眾傳播載體。
(三)開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視域
開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視域,重視隱形教育。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通過塑造社會政治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利用大眾傳媒,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等方式強調本國“意識”。新時期我們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一方面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的融合起到潛移默化的規范和熏陶作用。注重家庭、學校、社區等的合力作用。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和實踐基地建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與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加強五位一體建設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同時注重對同輩群體的引導,促進受教育者的健康發展。
(四)積極借鑒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活動,批判地繼承和借鑒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有益經驗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黨在革命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批評與自我批評,同黨內各種錯誤傾向作斗爭;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關心群眾的需求;教育手段的多樣化等等,在革命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對凝聚民心、團結民力、堅定信念取得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起到重要的作用。應加強對黨在革命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取其精華、勇于創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加強對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借鑒經驗,如美國注重社會政治環境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大眾化方式;新加坡重視法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德國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等。對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要取其精華、洋為中用,注重于我國實際的結合。
參考文獻
[1] 于瑤.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缺失的研究[M].哈爾濱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08(9).
[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6(12).
[3] 吳瓊.“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
[4] 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 張耀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學轉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2).
[7] 房三虎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8] 歐陽新.對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