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扶貧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時代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國邊疆民族地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文化條件,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形成了代際傳遞的特征。這里既有環境因素制約、硬件設施薄弱、人口分布不均等外在制約因素,又有受教育程度低、內生動力不足等內在制約因素。在邊疆民族地區應用習近平扶貧思想,就要凝聚合力、精準識貧、創新模式、整合各方力量對口支援,同時調動群眾脫貧致富積極性,才能啃下這塊“硬骨頭”。
關鍵詞: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20-0005-03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一個莊嚴承諾——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向全世界許下的諾言。言必信,行必果。為了實現這一承諾,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的高度,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依照深度貧困地區的新特征、新變化安排部署新任務、新要求,推動了我國扶貧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在全國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邊疆民族地區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扶貧思想為指引,堅持實干、精準施策、集中攻堅,改變連片貧困現狀,改善邊疆民族地區群眾生活,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
一、邊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具體情況及特點分析
(一)邊疆民族地區貧困現狀
邊疆民族地區大多地處偏僻,經濟基礎薄弱、自然環境惡劣、民族問題復雜,再加上長期以來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提升貧困農牧民自我發展能力異常困難,因此,邊疆民族地區多數成為了國家深度貧困地區,亟待打通扶貧開發“最后一公里”[1]。
以西藏阿里地區為例,2016年貧困發生率為28.3%,2017年下降至16.4%,2018年下降至8.3%,2019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降為0,僅僅四年就實現了脫貧摘帽,但脫貧難度卻是逐漸提高,短期脫貧的影響可見一斑。另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顯示,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19501元,在公布的31個省(市)、自治區中倒數第二,遠低于全國30733元平均水平,可見邊疆民族地區貧困頻發、高發,貧困程度更深。
(二)邊疆民族地區長期存在貧困的代際傳遞
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因為經濟欠發達、教育水平落后、思想觀念守舊,貧困呈現代際傳遞,貧困階層從父輩向子輩傳遞,從而使子女成家立戶之后又遭遇貧困,通常陷入“放羊、娶媳婦、生娃、放羊……”的惡性循環,每一代貧困現狀無太大改變并呈現周期性規律,傳遞周期一般是15年,即一代人成長和受教育的年限,對于每一個貧困戶、貧困人口而言,貧困代際傳遞造成了他們長期貧困,同時也是他們長期處于貧困現狀造成的結果[2]。
(三)邊疆民族地區區域發展不平衡
大部分貧困地區特別是處于邊疆民族地區深度貧困地帶,長期脫離經濟快速發展中心,造成城鄉發展差異逐步增大。西藏阿里地區行政公署統計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39879元和12281元[3],收入相差了兩倍,廣大農牧民生活水平雖有所提高,但城鄉貧富差距仍然巨大,城鄉發展不均衡依然存在。
(四)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不協調
邊疆民族地區大部分都有著豐富的礦產、林木、水力、風力等自然資源,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文化特色區,因為貧困造成這一類地區資源開發過度,存在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的現象,從而破壞了生態環境的穩定性,進一步影響了資源開發利用,又造成了長期的貧困。一定程度上講,邊疆民族地區的貧困和生態脆弱互為因果關系。
二、運用習近平扶貧思想找準致貧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治病要找病根,扶貧也要找“貧根”。對不同的貧困戶、不同類型的貧困現狀,要采取差異化脫貧措施,才能做到對癥開方、照方抓藥、精準治療。隨著脫貧攻堅的穩步推進,邊疆民族地區切實貫徹習近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針對農牧民致貧原因各異、脫貧方向有別的特點,立足貧困戶實際,念好“準”字經,科學、精準施策,統籌各方力量、凝聚各界共識,整合各類扶貧資源和力量,制定行之有效的脫貧方案、扶貧舉措,按時、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與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會。
(一)外在條件
1.環境因素制約
邊疆民族地區或處于高海拔地帶,或處于多山、少水地區,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因為生態系統結構比較單一,所以生態系統的可恢復性很低,生態環境異常脆弱[4]。例如新疆喀什地區,土地總面積中僅山地就占57%、沙漠戈壁也有23%,平原和綠洲等適宜耕種居住區域只有20%,再加上系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帶,自然環境惡劣,干旱少雨,荒漠廣布,植被稀疏,風沙災害頻繁,自然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和人為干擾后的抗逆性和承受能力相對小。又如四川涼山80%以上面積是山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盆地、沖積平原等地帶與山地高度差可達1000米。但是豐富山林資源遭受過度開發,導致涼山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而脆弱的生態修復能力無法減弱人類活動的影響,制約著涼山的發展,致使群眾生產的基礎不牢固。
2.硬件建設薄弱
邊疆民族地區在醫療衛生、教育教學、交通運輸等方面非常薄弱,其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仍然落后其他地區,嚴重阻滯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失去了更多致富增收的機遇。在西藏阿里地區行政村通路已實現全覆蓋,通訊信號也基本覆蓋了大部分的行政村,飲水工程也在逐步實施,但住房、交通、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相較于西藏其他地區仍然落后,與全國其他地區差距更大[2]。冬季缺水、大雪封路,太陽能電板無法正常工作時,牧民缺水無電已是常態,因此對他們來說,道路暢通、電力穩定、水源干凈是最大、最多的訴求。
3.人口分布不均
邊疆民族地區以少數民族為主,大多地廣人稀,人口密度遠低于內地省份,人口分布也極其不規則,甚至存在無人區域。例如新疆作為占我國六分之一面積的自治區,人口密度僅為15人/平方公里,而南北疆因為人口結構和經濟發展不同,南疆少數民族居多,北疆漢族居多,又呈現人口分布的“南多北少”特點,總的來說,人口分布不均衡也造成了南疆脫貧成本比北疆大。
(二)內在因素
1.農牧民受教育程度低
近年來,邊疆民族地區教育硬件建設、師資力量提升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失學率較高的現象。在阿里,就有相當一部分牧民家庭沒有扭轉“上學無用,不如放牛”的落后觀念,致使大多數適齡兒童、青少年沒有完成義務教育,僅上完小學就主動或被動失學,導致農牧民受教育程度較低,使農牧民脫貧致富綜合能力無法滿足短期脫貧和高質量脫貧的要求,他們或缺一技之長,或缺眼界思路,或缺身體條件,對脫貧方式、發展方向的選擇極具局限性。
2.農牧民內生動力不足
邊疆民族地區因循守舊思想比較突出,大多數農牧民“等、靠、要”思想嚴重,內生動力不足,不主動從自身發展困境找原因、求改變,將希望更多寄托在黨和政府的扶持與支援上,沒有形成內外聯合發力,不利于農牧民自主脫貧,也造成了各類扶貧項目實施后,效益低、效果不明顯。
三、運用習近平扶貧思想精準發力
習近平扶貧思想是一個完備的、科學的體系,有著極其豐富內涵和理論實踐意義。邊疆地區、民族地區要準確把握習近平扶貧思想的深刻內涵,結合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等實際情況,將其理論與科學有效的脫貧措施相結合,運用于不同扶貧對象的幫扶,同時又要認識到習近平扶貧思想精準的要義,下一番“繡花”功夫,找準貧困人口貧困癥結所在,進行靶點“治療”,才能確保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從而一舉脫貧。
(一)加強統籌,凝聚扶貧合力
習近平扶貧思想內容豐富,包含了消除貧困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思想、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任務的思想、科學扶貧的思想、精準扶貧的思想、內源扶貧思想、社會扶貧思想、陽光扶貧思想、扶貧開發要堅持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思想、共建一個沒有貧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等九個方面內容。邊疆民族地區要充分強化領導,統籌協調好各支扶貧力量、各類扶貧項目、各種脫貧舉措,進行有效整合分配、組合施策,凝聚起社會各界甚至國際力量,形成脫貧攻堅巨大合力。
(二)精準識貧,做到底數清楚
邊疆民族地區要堅持把精準識別扶貧對象作為脫貧攻堅的基礎工作,按照國務院扶貧辦工作要求,建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動態調整機制,全面摸清貧困人口底數,逐村逐戶完善基礎數據,健全信息臺賬,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信息準確、數據統一。同時對貧困戶信息做到精準化管理,建立地、縣、鄉、村、戶五級精準扶貧工作臺賬,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薄、縣有電子檔案、地區有平臺”,實現所有貧困人口信息精準管理,地縣鄉依據貧困信息繪制脫貧攻堅“作戰圖”,明晰扶貧對象分布狀況、脫貧計劃措施、產業發展規劃和任務進度,確定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內容、方向和目標,實行掛圖作戰、按圖銷號。
(三)結合實際,創新脫貧模式
邊疆地區、民族地區貧困面廣,很多地方都屬于深度連片貧困區,脫貧的難度相當大,必須結合不同區域的資源條件、先天稟賦,突破發展瓶頸和脫貧陷阱的限制,建立貧困社會空間、貧困地域空間和扶貧資源、扶貧項目之間關聯性,引導不同的資源力量投入到不同的空間,形成系統連貫的脫貧舉措。在打破各類限制條件的同時,還要創新脫貧模式,提高脫貧效率。例如,新疆、西藏等地引入援疆、援藏省市的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本地,帶動當地的社會各方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投入,助力當地產業改造升級和產業結構轉型,形成支柱產業,產生“1+1>2”的效果。西藏阿里堅持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構建特色小鎮體系,打造民族手工業強鎮、特色生態農牧業大鎮、休閑旅游業名鎮,用民族文化特色,引導資源要素向邊疆民族貧困區域轉移,促進基本設施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西藏百姓享受更優質的生產生活條件帶動區域經濟發展[2]。
(四)對口支援,助力脫貧攻堅
要統籌內地經濟大省對口支援邊疆民族地區,持續加大對口援助、援建力度,利用援建省市豐富的資金、人員、技術、知識和企業資源,多種形式、多個渠道、全面全程強化對口援助、援建工作。將援助資金投入到脫貧、民生領域,使精準脫貧政策效能充分發揮,營造全社會幫助邊疆民族地區貧困群眾脫貧的良好社會氛圍,提升邊疆地區、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整體水平[4]。
(五)整合資源,增強脫貧成效
要堅持多管齊下的原則,整合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金融扶貧等資金,指導邊疆民族地區強化資源配置、優化扶貧項目資金,做到項目資金集中向貧困地區傾斜,著力培育優勢產業、支柱產業,抓好產業扶貧示范帶動,同時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大力實施產業配套項目,確保人人有事干,能脫貧。將生態補償脫貧放在重要位置,把農牧民群眾從生態利用者變成生態管護者,在改善邊疆民族地區脆弱生態的同時,實現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要把教育扶貧作為打基礎、利長遠的脫貧措施,積極落實教育資助、補助政策,確保所有青少年都能得到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能再教育機會。通過資源有效整合,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和制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瓶頸。
(六)扶智扶志,調動脫貧積極性
實現貧困戶脫貧摘帽要內外聯動、一同發力。貧困戶的貧困外因是致貧條件,貧困內因是致貧根源。同樣只有改變貧困內源才能使外部措施真正發揮作用。因此,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扶智扶志要求,通過典型示范引領,潛移默化地引導貧困戶轉變固有的思想觀念,積極主動地向“致富能人、致富強人、致富帶頭人”學習,樹立“我要脫貧”形象,激發“主動、積極脫貧”的思想動力,徹底改變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同時要加強開展農業生產技能以及職業技能、經營技能、銷售技能等非農產業技能,培育和引導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外出務工、經商銷售的基本能力,提髙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動力。
結語
習近平扶貧思想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實踐發展的最新成果,有機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新變化,回應“貧困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深刻揭示了我國當前面臨的貧困問題新特征、新特質,提出了消除貧困、減少貧困的精準模式,重塑了我國扶貧開發的理論基礎、價值定向、實施方式。習近平扶貧思想不僅給全世界人民遠離貧困貢獻了中國力量,也給我國脫貧攻堅提供了根本思想遵循,而在邊疆民族地區這一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習近平扶貧思想被運用到一項項脫貧措施中,思想光輝也在點點滴滴的脫貧成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讓邊疆民族地區在遠離貧困、走向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蹄疾馬快!
參考文獻:
[1]豐娜娜.西藏農牧區貧困現狀分析[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2).
[2]西藏阿里精準發力助推脫貧攻堅 ?確保完成任務[DB/OL].中國西藏新聞網.2018-04-02.
[3]西藏阿里典型耕地土壤的主要特征及其質量評價[J].山地學報,2006(B10).
[4]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戰略路徑解析[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9(1).
作者簡介:李箏(1982—),女,漢族,西藏阿里人,中共阿里地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政治理論教學。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