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摘要:安妮塔·布魯克納的小說《杜蘭葛山莊》描寫了幾位大齡女性在各自的情感婚姻上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不容小覷,從波恩家庭系統理論對《杜蘭葛山莊》進行分析,剖析小說中原生家庭對人物“自我分化”水平、性格、情緒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影響。本文希望通過對小說中人物情節等的分析,讓人們關注到現代女性的心理狀況以及原生家庭對個人影響的重要性。
關鍵詞:《杜蘭葛山莊》;原生家庭;自我分化;慢性焦慮;三角關系
安妮塔·布魯克納(Anita Brookner,1928-2016)是英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她的第四部小說《杜蘭葛山莊》(HotelDuc Lac)于1984年獲得英國布克小說獎,并一直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國內對《杜蘭葛山莊》研究大多集中在女性主義、浪漫主義、文體學以及精神分析等方面,而從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進行解讀的較少。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家庭系統理論對文學的解讀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本文擬從波恩家庭系統理論對《杜蘭葛山莊》進行分析。
家庭系統理論于20世紀50年代起源于美國,被認為是20世紀心理學界的里程碑。莫里·波恩(Murray Bowen,1913-1990)是家庭系統理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原本是一名精神分析治療師,在20世紀中期當他對精神分裂患者進行治療時,發現不少精神問題并不是個體行為,而是家庭的問題。在不斷地臨床實踐中,波恩發展出一系列的家庭系統理論,該理論中最著名的“波恩八大概念”包括:自我分化、三角關系、核心家庭情感過程、家庭投射過程、多代傳遞過程、同胞位置、情感決裂、社會情感過程。
在家庭系統理論之前,無論是基于弗洛伊德還是拉康的精神分析批評方法都“傾向于聚焦單個人物的內心,孤立看待個體,并沒有將人物之間的關系很好地呈現與理解,尤其是忽略了人的社會性。”而家庭系統理論則認為“家庭是一個有機情緒整體,其中每個成員的行為都會影響系統中其他的成員,一個人的行為與情感必須放在家庭的語境中方能得到解讀;家庭又是社會的子系統,家庭與社會之間有著復雜的互動關系”。
小說《杜蘭葛山莊》中幾位女性表現出的各種問題都離不開其家庭的影響,從波恩家庭系統理論來看,普西太太和女兒詹妮弗之間異常的親密關系使得詹妮弗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完成其“自我分化”,這種較低的“自我分化”能力讓母女之間產生了“未解決的情緒依戀”:而“自我分化”水平又影響著個人的情緒狀況,生長在“自我分化”水平較低家庭中的詹妮弗和伊迪斯都表現出慢性焦慮癥狀,伊迪斯在面對三段感情時的慢性焦慮情緒正是源自于其原生家庭中不正常的三角關系:冰美人莫妮卡和年輕時的普西太太同樣面臨著不能生育的焦慮,為了緩和和丈夫的關系,她們都以各自的方式構建了非正常的家庭三角關系。
一、母女間“未解決的情緒依戀”
由于人類的成熟期較長,在其生活的早期必須依賴于他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個體身上有兩種最基本的生命力,其一是分化或個體性(individuality),它使個體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感覺和行動的人;其二是群聚(togethemess),它使人在情緒上相互聯系、行動上相互響應。”波恩家庭系統理論的核心概念便是“自我分化”,“自我分化”也是“波恩八大概念”中唯一強調個人特性的部分。
小說中,衣著艷麗惹眼、處處要高人一等的普西太太和其獨生女兒詹妮弗過度親密的關系,導致詹妮弗在心理上“自我分化”能力較低,39歲未婚的詹妮弗像小孩子一樣事事都要聽從普西太太的安排,“總是跟在母親的身后,亦步亦趨”,在公共場合下她用自己的臉像小女孩一樣在母親臉頰上蹭來蹭去,討得母親的歡心。像詹妮弗這樣“自我分化”能力較低的人,他們無法獨立進行思考、感覺和行動,因此在社交活動中常常給人留下的印象便是“女兒詹尼佛更像是母親的影子”、像是一個“完美的樣本”。單從普西太太的言行來看其“自我分化”能力也不高,在有了詹尼佛之后她便將全部情緒投向詹尼佛,致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正常完成分化,缺乏自我獨立性。詹妮弗在母親的光芒之下,很少說話,常常保持著“乖乖女”的形象,顯然“只要能陪在媽媽身邊,看著她談笑風生,這位‘少女對于社交的欲望也就滿足了”小說中有很多詹尼佛和母親共同出現的場合,但她的功能僅僅是對母親的話做出情感上的反應而缺乏理智的思考,她在人際交往中常常表現出“融合”(fusion)的狀態,不會與他人之間進行個體區別。詹尼佛受母親的影響,生活在過高的情感緊密壓力之下,沒有完成自我分化,沒有“脫離與原生家庭的過度情感依戀”她對母親的情緒融合越大,越容易與母親形成—個共生的自我。
一個人與其父母的關系,在“自我分化”中處于核心地位,心理健康的人,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地與父母進行情感上的分離?!白晕曳只蹦芰^高的人,能夠保持情緒系統與理智系統的相互獨立,并能在情緒和理智之間做出合理的選擇:“自我分化”能力較低的人在面對困難時容易產生焦慮,無法獨立進行思考、感覺和行動。與普西母女“自我分化”能力較低的這一類型相比,小說中“自我分化”能力稍微高些的彭尼洛佩對母親也有著過度情緒依戀。在一次寫給大衛的信中,伊迪斯提到“關于她那位老媽,我可聽說了不少,無論什么事,只要彭尼洛佩提到自己的老媽,就意味著就這樣了,再無商量的余地。這么信任,不,應該說是虔誠?!钡c詹妮弗不同的是,雖然彭尼洛佩對母親有情緒上的依戀,但是她并沒有時時刻刻黏在母親身邊,她與母親分開而居,有著各自的獨立空間,物理上的分離使得她“自我分化”能力稍微高了些。彭尼洛佩雖然有獨立的力量,沒有被其母親完全占有,但還是無法在情緒上擺脫其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她之所以遲遲不肯結婚,就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結識的那些男人誰也不會通過她老媽挑剔的眼光”。彭尼洛佩在擇偶時受到母親的很大影響,她這種成熟程度不高的“自我分化”,使其在心理上難以分開理智和情感系統,難以使自己獨立于他人之外。
波恩家庭系統理論認為人在面對外在壓力時,由于每個個體的敏感程度不同,所維持的自制能力也不同,因此有著不同的內在分化程度。由兩個“自我分化”能力較低的人組成的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二人或其中一人容易把自己未完成的“自我分化”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并利用與孩子之間的血緣和親情關系壓抑孩子的“自我分化”能力。因此波恩用“未解決的情緒依戀”(unresolved emotional attachment)來形容親子之間那種異常緊密、完全共生、幾乎無法分離的低分化的依戀狀態。
二、相互感染的慢性焦慮
波恩理論認為個體慢性焦慮的產生與“自我分化”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基本分化水平越低,慢性焦慮水平就越高;相反,人的基本分化水平越高,面對壓力時產生的慢性焦慮就越低?!痹诩彝ブ袑λ艘蕾囆栽酱蟮某蓡T越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相反越不依賴他人的成員其“自我分化”水平越高,越不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在《杜蘭葛山莊》中“自我分化”水平較低的詹妮弗,對母親有著“未解決的情緒依戀”,在母親過分的情感壓力下詹尼佛患有慢性情感焦慮。詹尼佛在公眾場合下每次都會面帶微笑地對母親的觀點表示贊同,表現出唯母是從的“乖乖女”形象,但細心的伊迪斯還是發現“有那么一兩次,望著詹妮弗堆滿微笑的大臉龐,她雖然人在這里,心早已飛到別處去了?!?。雖然詹妮弗并沒有以吵鬧、憤怒的外在形式表現出對母親的反抗,但她以一種無聲的方式在抵制普西太太過分的情感壓力,并且在小說結尾處伊迪斯發現了詹妮弗與內維爾之間不正當的關系,也正是說明了這位“乖乖女”無處釋放的慢性焦慮和對母親過分情感壓力的反抗。詹妮弗的慢性焦慮情緒受母親的影響,婚后長達12年未孕的普西太太迫切希望有個孩子,未孕的慢性焦慮在小詹妮弗出生后轉換成對女兒的過度疼愛,普西太太對詹妮弗的過度疼愛長期以來變成了過分的情感壓力,使得詹妮弗在成長過程中未能正常完成“自我分化”能力,進而產生了慢陛焦慮癥狀。
小說中除了詹妮弗有著嚴重的慢性焦慮外,主人公伊迪斯無論是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還是在擇偶上都表現慢性焦慮問題。波恩家庭系統理論認為,處于焦慮狀態下的人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融合”的狀態,即會盡力地去迎合他人?!白晕曳只蹦芰^低的慢性焦慮者,無法分化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交往關系,極低的自我認同感使得他們傾向與他人融合而忽視自己的真正需求。伊迪斯在初次與普西母女接觸后便產生一種自卑的心理,隨后她帶著這種自卑的情感一味地去“迎合”普西太太。作為一名獨立的女作家,伊迪斯有著相對較高的“自我分化”能力,但在人際交往時她之所以表現出極低的自我認同感是因為受原生家庭中母親慢性焦慮情緒的影響。伊迪斯的母親在其婚姻家庭中常常對丈夫表現出極度的不滿,每次與丈夫爭吵后便把自己的焦慮情緒投射到年幼的伊迪斯身上,伊迪斯為了緩和家中的緊張氣氛,便有意無意地去討好母親。伊迪斯對其母親羅莎的回憶便是“她總是發脾氣,倒不是控制不住自己,而是有意為之,故意使性子,狠狠嘲弄自己的女兒,半分情面都不留。自己這個做女兒的又如何呢?一言不發,面色蒼白,輕手輕腳地溜進母親芳香撲鼻的臥室,為她送上咖啡,再輕手輕腳地溜出來,手上捧著她故意打碎的咖啡杯”。在原生家庭中伊迪斯為了得到母親的認可逐漸養成了討好型性格,所以成年后的伊迪斯在人際交往中易于表現出“融合”的狀態,盡力去迎合他人。人際交往中過低的自我認我認同感,極力地融合他人正是慢性焦慮癥狀的表現。
除了在人際交往中不愿表現自己的個性、時刻壓低自己融合他人之外,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伊迪斯在擇偶問題上也是搖擺不定,時刻流露出自己內心深處的焦慮情感?!霸彝ピ谝欢ǔ潭壬蠟閭€體的人際關系奠定了基石,個人在心理上的沖突來自個人的原生家庭,而后持續在當前的親密關系中不斷地表達出來”因此,可以看出原生家庭不僅影響著個人的“自我分化”水平,也對其婚姻關系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在小說《杜蘭葛山莊》中伊迪斯一共交往了三名男性,但由于她搖擺不定的焦慮情緒,最終只能選擇孜身一人回到原來的生活中去。伊迪斯被閨蜜彭尼洛佩遣送到山莊度假,是因為她從和喬佛里的結婚現場逃離出來,彭尼洛佩希望她可以冷靜地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為。喬佛里是大家公認的可以共度終生的好男人,不僅成熟穩重、溫柔細膩而且家庭條件也很好,人人都對喬佛里贊不絕口,說伊迪斯是個幸運兒,甚至連彭尼洛佩在祝福伊迪斯之時都“帶點不服氣的口吻,仿佛在暗示,自己才是這位先生的最好選擇”伊迪斯舍棄大家眼中的好男人亦然逃婚,因為她一直在尋找自己小說中那種完美的愛情,伊迪斯之所以對愛情抱有很高的幻想離不開原生家庭中的焦慮情感對她的影響。伊迪斯的母親在婚后失去了原本的美貌與光彩后,產生焦慮情緒并不斷地影響著年幼的伊迪斯,使得她在原生家庭中缺乏安全感,患有慢性焦慮。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無法采取任何預防措施的,一個人產生的焦慮情緒是可以感染到整個家庭,并且年幼的孩子往往是焦慮的最終受害者,這種傷害常常是伴隨人的一生。
三、家庭中焦慮的三角關系
波恩在1966年提出三角關系,它是波恩家庭系統理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波恩理論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人際交往中最直接的關系便是二人關系,但波恩認為二人關系不足夠穩定,為了平衡家庭關系或減輕壓力,家庭中會形成三角關系?!叭顷P系是一種三人情緒形態,也是所有情緒系統的分子和基本組成單位,三角關系是最小的穩定的關系系統”。家庭中的三角關系與家庭成員的分化水平分不開,如果家庭成員的“自我分化”能力都比較低時,此時最容易產生三角關系,并且在壓力和焦慮下,最缺乏分化能力的弱者最容易被拉進三角關系中。但是第三者的加入并不總是會減少這個團體的焦慮,有時甚至一個平衡的二人關系,因為第三人的介入,而變得更加焦慮。因此三角關系的動態模式取決于這個關系中的慢性焦慮情況。
三角關系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二人的情緒系統中出現了焦慮,并且這種焦慮在二人關系中無法解決,必須要有第三者的加入。也許當三角關系形成后,原本的焦慮得到了解決,并且第三者的“自我分化”能力較強,可以隨時退出關系,使得二人關系可以繼續維持下去:也許當三角關系形成后,原本的焦慮問題并未得到解決,且第三者的“自我分化”水平不高,從而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焦慮三角關系。
在《杜蘭葛山莊》中,莫妮卡因為不能給急需子嗣的貴族丈夫傳宗接代,而被送到山莊調養身子,看似“冷冰冰”的美人內心卻十分焦慮,如果再不能給丈夫生個一男半女的話,“就只能拿上幾張卡,從府上自動消失,騰出空位,讓她丈夫另做安排”。莫妮卡和年輕時的普西太太一樣陷入了無法生育的焦慮中,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以及與丈夫緊張的二人關系,莫妮卡把寵物狗琪琪拉進了夫婦二人關系中,從而構成了一個三角關系,在這個三角關系中,沒有“自我分化”能力的寵物狗,成了莫妮卡投射焦慮的對象。
像莫妮卡這樣把寵物狗拉進三角關系中之外,小說中的伊迪斯則顯得更為不幸,她在年幼時便被父母拉進一個緊張焦慮的三角關系中。伊迪斯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羅莎是維也納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個人難免在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產生隔閡,進而影響彼此的感情,并且羅莎是個多愁善感的女人,常?;貞涀约耗贻p貌美、受人追捧的少女時代,當她在婚后生活中失去了原本的光彩,便產生一種焦慮、孤獨、困惑情緒。因此二人在婚姻生活中經常爭吵。為了緩和家庭矛盾,二人最終把伊迪斯牽扯進來形成一個三角關系,但由伊迪斯加入后的三角關系也并沒有緩和家庭焦慮。成長在父母關系的不成熟期,原本屬于夫妻二人的焦慮和矛盾,投射給了處于三角關系中的伊迪斯,這個過程在波恩的理論系統中叫做“家庭投射過程”。焦慮的三角關系持續太久,因此年幼的伊迪斯產生了某種癥狀,這種癥狀一直持續到其成年后,因此當她面對自己的感情時也一直處于焦慮的狀態中,從和喬佛里的結婚現場逃婚:在山莊中當內維爾一語道破她內心防線時,開始在完美愛情和現實婚姻之間搖擺不定:最終選擇與已婚的大衛繼續過著那段不為人知的地下戀情。這些都體現著伊迪斯的內心焦慮,而這種焦慮也正是從其原生家庭中延續下來的。
四、結語
家是人一生的港灣,容納著漂泊的靈魂。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幾乎是伴隨著一生的,即使在結婚后成立了新的家庭(核心家庭),個人在新的家庭中的表現還是會帶有原生家庭的影子。波恩家庭系統認為家庭是個情緒單位,不僅影響著個人的“自我分化”水平,還影響著個人的思想行為以及社會中的人際交往。在家庭單位中未解決的情緒問題必須的到解決,否則個人將無法真正地成熟起來,并且會將這種焦慮的不良情緒傳遞到新的家庭中去,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在小說《杜蘭葛山莊》中,無論是普西太太還是伊迪斯家庭中的非正常三角關系都是由于家庭成員的低“自我分化”能力和慢性焦慮產生的。普西太太較低的自我分化能力以及長期不孕的慢性焦慮,在有了女兒詹妮弗之后便把自己未解決的情緒問題投射給了她,致使詹妮弗未能完成其“自我分化”能力,進而母女間產生了“未解決的情緒依戀”。伊迪斯的母親也是一個“自我分化”能力較低的人,在婚姻中經常與丈夫發生爭吵,因此家庭中長期存在著焦慮的三角關系,伊迪斯在其原生家庭中長期受到焦慮的威脅,即使在她脫離了原生家庭后這種慢性的焦慮一直伴隨著她。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女性,她們由原來的“屋中天使”轉變到和男性一樣外出“狩獵”,因此無論是生活還是精神上女性都承受著重大的壓力,許多知識型女性意識到自己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但又無力去改變這種沉浸式的影響力。安妮塔·布魯克納的這部小說無疑是對現代生活重壓下女性心理問題的真實描寫,旨在呼吁人們重視原生家庭對個人影響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