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信息化時代智能手機的課堂運用是激發課堂活力、效能的有效工具和媒介,這一平臺和載體只能服務于課堂質量的提升,而必須杜絕各種游戲化、娛樂化、抄作業的機會主義行為,技術賦能要求手機運用者有更高的信息自覺和把控素養,主動屏蔽和隔斷手機依賴,聚焦課堂規范,促進課堂資源的高質量交互。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的高效既取決于課堂內部各要素的有序化和良態化,也依賴于課堂外部空間和資源的有力支撐和多維保障。
無處不在的網絡化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已經深刻改變了課堂的組織結構和運行邏輯。縱觀當前信息化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的運行實態,可以發現存在程度不一的課堂失衡現象,主要歸納為結構性失衡和功能性失衡[1]:
結構性失衡是指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內部要素之間和課堂內各要素與課堂生態外系統之間的不匹配、不銜接、不和諧狀態,主要表現為:
1.思政資源投入的無限性與課堂實施效果的有限性之間的失衡,即思政教育的資源從中央到地方看起來具有無限性,人財物的投入也很巨大,但是高校思政課堂的實施效果一直不理想,抬頭率不高、參與率不夠、入腦入心的效度也乏善可陳;
2.教師的“被邊緣化”與學生手機“焦點化”的失衡,智能手機的大面積和低廉化普及無疑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各種花樣翻新的游戲也讓學生情不自禁,可以說,手機已經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的“公害”,教師如何使出渾身解數學生都不買賬,學生在手機的狂歡中暢游甚至“迷醉”時,教師也被無情地邊緣化了;
3.課程的規范文化與學生的青年亞文化之間的失衡,課堂是一種規范主義的制度文化,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是國家意志的傳播平臺,是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陣地,謳歌的是主流意識形態的聲音,這種規范文化具有濃重的政治性和強制性,因而與學生群體的各種亞文化具有一定的沖突,有時斗爭還很激烈,所以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既是對學生的“收心”,更是從制度和文化上對學生的“收編”和“吸納”;
4.課堂生態主體與課堂生態環境(包括課堂物理環境、課堂心理環境、課堂技術環境和課堂人文環境)的失衡,即有的課堂主體教師和學生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環境而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的,這些教育環境既包括實體形態的也包括虛擬形態的,在信息化一日千里的當下,教師和學生從一種教育環境進入另一種教育環境無疑具有很大的不適應性,特別是信息化素養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磨合,反復的構思和構建,才能實現主體與環境的高度契合和融合;
5.課堂高質量的“金課”標準與學生和教師的信息化素養的失衡,日益激烈的教育競爭對課堂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是課堂組織形態、教學設計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能靈活、高效運用信息化手段來提高課堂的構建能力和交互能力,從而優化教學環節、大幅度提升課堂質量;
6.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和網絡課堂的失衡,隨著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深入推進,絕大部分高校實行了實踐教學環節和一定程度上的網絡教學,這無疑能豐富對理論課堂的理解,拓展學生的眼界和思維,但是既有的教學仍然存在不少的形式主義,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和網絡課堂的銜接不夠,實踐課堂形式較為單一,網絡課堂與理論課堂的知識點重復較多,廣度和深度不夠,學生的參與度、獲得感不高,網絡課堂還停留在“裝點門面”的階段,等。
功能性失衡是指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各要素之間以及課堂內要素與課堂生態外要素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其功能性發揮難以得到充分的展現和釋放的斷裂性、失衡性狀態,主要表現為:
1.教學目標與個體認知現狀之間的失衡,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堂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其教學目標難以全部實現,一部分原因是該課程既是一門“歷史課”,更是一門政治課、信仰課,它不僅闡釋了中國近代社會變遷和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時代邏輯,提供一套官方的、合乎意識形態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它還要為中國的未來走向提供價值指引和思想辯護,需要在時代的回應和批判中開拓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的新境界,這種現代性的宏大敘事確實需要相當深厚的理論修養和理性思維能力才能企及,而中國近代和當代現代性的演繹和形塑作為課堂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又不是真正的“在場”,其依賴和憑借的是知識和思維在大腦中的構建,賦予中國現代性劇場一套合理邏輯和闡釋體系。教學目標的彼岸性與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和教師的個體認知差異之間的鴻溝在絕對意義上都始終存在,問題的根本是如何有效轉化而很難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
2.教師的思想的信仰性與職業的謀生性之間的失衡,高校思政課程不是一門純技術性課程,也不是一門具體專業性課程,而是一門具有高度意識形態性質的“國課”,這門課程對教師的綜合知識、思想品質、理論修養、政治信念、話語言說等都有極高的要求。人類社會進入分工以來,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從既有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道德文明來看,人類勞動還沒有達到是一種享受的歷史高度和時代高度,任何職業都有它難以割舍的謀生性,因而在社會環境惡化或個體自律失范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個體教師的非理性主義行為,如蘇聯解體過程中,眾多的曾經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或研究者在西方的俘獲下迅速調轉槍頭成為攻擊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喉舌”,其信仰被現實的謀生擊敗得五體投地。對于絕大多數中國的高校思政教師來說,他們可能還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而是馬克思主義學者或研究者,為思想和信念而獻身具有極高的人格要求,需要長期的鍛煉和鍛造才能達到理想化的目標;
3.教育過程的整體性發展與生源的差異性之間的失衡,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去撼動另一個靈魂,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并讓種子生根發芽。由于課堂規模和教師人手的限定,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一般是大班上課,學生的發展和課堂的質量受到既定性的資源約束,效果自然不能讓人滿意,課堂規模的過大化一直是制約課堂質量的重要“影響因子”。而教育過程的本質就是要求和推動全體學生的整體性發展和進步,從而實現教育過程的“帕累托最優”。每個班級的學生的生源質量都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知識積累、認知特點、接受方式、學習習慣、方法運用、精神動力、人際關系、表達和溝通能力等都各有千秋,因而在信息化的條件下,不能用一個模式或標準來鑒別和丈量他們的可能空間,教師對每個學生的貫注域也必然表現為一定的區別,這也會影響和制約學生的一定程度的發展,從而拉大和加劇學生群體發展的差異和變量。教育過程的整體性發展與生源的差異性這對矛盾在任何班級形態都始終存在,在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可以說尤為明顯,其克服和解決的策略是整合教育資源,提高課堂參與率,倡導小班化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能,緩解和縮小二者之間的矛盾和失衡;
4.課堂評價的必要性與測量的復雜性之間的失衡,課堂評價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測量和評判,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新一輪教學和改進的起點。任何教育過程都需要一定的測評工具和指標,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的評價可以說尤為復雜,課堂本身不純粹是可以量化的知識體系,而是集知識、素養、能力、信仰等為一體的立體空間,具有內生結構和循序共生的復雜性,每一個量化指標都很難“套用”到全體學生的不同方面,個體學生的差異性、特殊性也很難“遷就”一套約定俗成的評判標準,因而在測量上需要科學、立體、全方位、全過程的量化與質化的統一、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個體與全體的統一,既要注重發展的異質性,也要注重發展的勻質性,實現二者的有機銜接和和諧統一。
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失衡是多重原因規制的結果,折射的是課堂資源的運行質量和現實樣態,其主要原因有:
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的目標和使命是讓學生認識到中國近現代歷史和社會變遷的辯證性和合理性,學習和領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的深度和廣度,自覺適應和把握當代中國發展的能動性,并矢志不渝地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洪流之中,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的主體進行革命性的重塑,樹立牢不可破的政治認同和理想信念,為中國夢的實現奮斗終生。高校以及思政課教師要系統掌握學生的心理、知識、性格、興趣、行為、社交、兼職、家庭狀況、違紀等信息,“構建即時性、針對性、豐富性的德育數據庫”。[2]
隨著工業化、后工業化、信息化的加速推進,數據化已經成為我們現時代的最主要特征之一,人類的數據化與數據的人類化把世界編制為密不透風的信息網絡王國,每個人都要受到此時代質性的無情宰制,相對主義、符號主義、享樂主義、眼球經濟、文化至上、虛無主義、佛系精神等無時無刻不在充斥甚至剝奪我們的獨立思考,遮蔽、規制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正常發展的基因和方向,“機不離手”、游戲成癮成為當下高校思政課堂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學生的主體精神難以回歸課堂的本真和本位,本該原生態的課堂文化受到社會多元文化、符號經濟的無情沖刷,重塑新時代的課堂主體性應成為當前提升課堂質量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抓手。
作為承擔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教學主要責任的思政教師長期以來處于缺編狀態,每個學校都面臨人手不足的現實局面,這無疑加重了既有教師的工作負荷,而進入高校思政隊伍的教師專業和背景也各有千秋,其質量和層次參差不齊,相應的培訓和再教育又不能跟上,部分教師難以“再充電”,觀念落后,不能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和00 后這幫“新新人類”的知識訴求和認知方式,課堂設計老套路,缺乏新鮮感,難以勾起學生的知識欲望和學習動力,相當高校都存在思政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學生“先天”不足,學習動力不高,厭學情緒較重,學習態度不端正,紀律性較差也是損傷課堂效果的因素,因此,“要真正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構建高職獨特的校園文化”[3]。
不少學生和教師“在位”而不“在場”,“走場”不“走心”,知識難以沉淀,并有效轉化為信仰,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上課是為了完成任務,甚至是應付。部分教師面對信息化的變革不重視,觀念落后、能力欠缺,難以運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來引導和管控課堂,來有效激勵學生。教育質量監控部門的監督不力、反饋遲緩,并且缺乏相應的整改方案和改進措施,難以發揮及時的預警功能和改進功能,教育過程的整個環節斷裂嚴重,缺乏整體性合力。所以,學校要運用大數據的可視化平臺,對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課堂實施全程實時化監控和糾偏,并給出建議性的改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