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個地區面臨的環境不同,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藝術。這些百花齊放的藝術,是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產生的寶貴財富,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來的瑰寶。進入新時代后,快速發展的工業和商業經濟在給人們帶來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對許多古老的藝術產生了極大的沖擊。本文嘗試分析江西撫州流坑儺舞面臨的困境,從法律角度給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儺舞;傳統藝術;衰敗;保護
中圖分類號:J7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02
0 前言
儺歷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原始崇拜。儺禮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先人通過儺舞,祈求六畜興旺、風調雨順、家人平安、國泰民安。在古村流坑,儺舞是當地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寄托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儺舞發展到今天,在村民的生活中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其影響力無疑日漸衰退。儺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財富,我們不能任其走向消亡,必須對其采取保護措施。
1 流坑儺舞的概述
1.1 流坑儺舞的起源
流坑村地處贛東,是一座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遺留下來大量的古代精神財富和明清古建筑。流坑在明清兩朝最為鼎盛興榮時,擁有8個儺班和多出古戲臺,每逢新年正月初二至十五,各房族便燃香點燭,請下儺神到古戲臺或村中登科、添丁、娶媳、升官等喜事之家表演,32個儺神角色,出演15種節目,長達數小時[1]。流坑儺舞的由來,要從一個叫董敦逸的人說起,從流坑董姓老年人那里得知,其第六世祖董敦逸在宋朝為官,曾奉旨出使契丹。在出使期間,發現一種獨特的舞蹈,回朝時便把這種舞蹈帶回京城汴梁,最后再帶回家鄉。家鄉人民發現這種舞蹈極富表現力,又有避邪祈福的寓意,便對其欣然接受。流坑儺舞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流坑村民,在今后的近千年時間里,流坑儺舞成為了村民人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走完了他們的人生。
1.2 流坑儺舞的文化內涵
流坑地處撫州,臨川才子文化是撫州的名片,千年古村流坑的讀書文化也頗為盛行。流坑儺文化體現著對科舉的崇拜、對理學的尊崇、對困難的抗爭,是當地村民精神的體現。以對科舉的崇拜為例,流坑儺舞有專門歌頌科舉、贊美讀書人的舞蹈。在流坑的歷史上誕生過不少考取功名的士子,其中比較有名的有“理學名家”宅的主人董燧,流坑的儺舞也蘊含著“耕讀傳家”的思想。除此之外,還蘊含著一些極為原始的內涵,村民帶著樸素的思想跳儺舞,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能使他們遠離災禍,得到上天的降福。流坑儺舞還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服裝道具、故事情節、語言表達都有時代烙印。流坑儺舞文化并不是憑空生成的,而是經過長期摸索、篩選留下來的具有豐富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3 流坑儺舞在生活中的影響
流坑儺舞與當地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過去,每逢重要喜事,都需要儺舞班子助興,班子成員被好吃好喝地招待,在春節期間,儺舞活動比平時頻繁得多,從正月初二演至正月十四,正月十五為收儺之日。大人小孩都參與其中,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晚上,夜晚一切回歸寂靜,家長整理祭祀物品,為活動畫上句號。現在,儺舞出現的頻率減少了,但沒有消失,流坑村民日常生活的一些行為處處有儺舞的影響。
2 流坑儺舞傳承面臨的困境
2.1 后繼無人
和其他傳統藝術一樣,儺舞傳承到現在,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嚴峻挑戰。人終究要面對死亡,儺舞在一代又一代的儺舞人中傳承,時至今日,老一輩的儺舞人已經找不到接班的年輕人了,許多珍貴的藝術遺產隨著老藝人的逝去而徹底消失。在早些年,田間地頭都可以找到儺舞的傳承者,誰也沒有意識到儺舞會快速走向衰敗。近年來,懂得儺舞、熱愛儺舞、有絕活的老藝人日漸稀少,注入的新鮮血液聊勝于無,他們的技藝無人傳承,加快了儺文化的消亡。
2.2 沒有優秀的新作品出現
創新是藝術永葆生機的不二法門,任何藝術沒有創新便只能在歷史的長河里逐漸消失。時至今日,流坑儺舞的主要作品仍然是《出三官》《天官賜福》《跳財神》《鐘馗掃臺》《六將表演》《和尚裝香》《魁星點斗》等婦孺皆知的傳統故事。新的代表作品遲遲沒有被創造出來,而這些故事在往昔歲月傳唱已久,單單靠這些故事已經無法吸引觀眾。觀眾的流失,進一步打擊了儺舞的發展,新的優秀作品更難以出現。
2.3 無法抵抗流行文化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后,港澳臺、日韓、歐美流行文化快速進入普通大眾的生活,沖擊人們的固有觀念。過去,人們在閑暇之余可供消遣的娛樂方式有限,傳統的戲曲是普通大眾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到了現在,各種娛樂方式層出不窮、不勝枚舉,人們的選擇多了,對儺舞的興趣自然就少了。以前儺舞儺戲是儀式性戲劇,是演給神看的,當然在娛神的同時也娛人;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年輕人大多對傳統的戲曲毫無興趣,即使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對其也少有興趣,他們把大量的空閑時間投入到追星、打游戲、旅游等中。
2.4 管理不到位
流坑儺舞和其他傳統藝術一樣,流傳于鄉間,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流坑儺舞團體來源于民間,沒有完善的組織體系,僅僅是一個鄉民自發的、松散的組織。沒有系統、嚴密的管理,沒有過多的粉飾包裝,因此其藝術表現形式簡單,具有原始美,是最淳樸、最原汁原味的,但酒香也怕巷子深,難以提高知名度。團隊平時接受邀請、排練節目、錄制作品都是隨機行為,沒有合理穩定的安排;團隊的人員隨意安排自己的行動,經常出現拒不參演或人在異地的情況。由于缺乏現代化的管理隊伍,流坑儺舞出場的機會進一步減少。收入與出場次數緊密相關,據流坑村民介紹,他們會以較低的價格接受別人的邀請出演節目,但這種機會也不經常有。報酬無以養家,表演者便不能以此為業,只能將其作為業余愛好。儺舞學習并不簡單,需要的時間與精力是不容忽視的,有時需要學習者脫產專心學習一段時間,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好地掌握其精髓。
3 流坑儺舞衰敗的原因
3.1 當地政府不夠重視
文化保護部門在很多地方都是比較弱勢的部門,得不到重視,作用有限。地方政府出于發展當地經濟的需要,沒有對流坑的儺舞采取足夠的保護性措施,負有直接責任的文化保護部門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維持保護行為。為了發展經濟,盲目引進商業項目,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商業項目的監督管理。旅游公司作為企業,以經濟效益為第一目標,在缺乏政府監管的情況下,難以避免地會產生一些不當的行為。這種行為在短期內可能帶來一些收益,從長期來看可能會損壞流坑旅游業的口碑,對儺舞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3.2 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全球化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雖然面臨一些抵制和挑戰,但無疑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它使國與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相互依賴、學習,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帶來了矛盾和沖突。在過去,由于地域限制,某一地區的影響力有限,對外交流意愿相對較低,大家在有限的空間里活動,交流少了,產生的矛盾也就少了。到了近代,隨著交通、通信工具的發展,各地區交流的困難大大減少,地區差異性不可避免地帶來沖突。全球化的過程是不同的文明主體之間的交往和互動,由于不同文明在基本價值、歷史、習俗、心理等方面的異質性,文明之間的沖突便難以避免[3]。全球化的發展影響了每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從城市到鄉村,從年輕人到老年人,無不有全球化的身影。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地的信息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外國文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流行文化在我國的城市鄉村流行開來,代表有日本的動漫、美國的好萊塢電影、韓國的綜藝等,他們逐漸取代了傳統藝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3.3 與社會的實際需要脫節
在現代社會,娛樂活動豐富多彩,而傳統的儺舞表現形式單一,故事情節老套,無法反映當前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描繪不出未來藍圖,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沒有市場需求,自然表演機會減少。隨著時間的流逝,傳統儺舞中的動作、服裝、面具代表的內涵更不為人所知,受眾范圍進一步縮小。工業社會的生活與農業社會慢節奏的生活不同,追求快節奏成為社會大眾的共識,人們行色匆匆,社會生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而儺舞固守傳統,難以適應社會的飛速變化。
3.4 基層教育的缺失
中小學教育是基層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實地考察當地縣城校園環境及向學生提問,幾乎沒有了解到與儺舞有關的宣傳介紹,人們把注意力都放在與考試有關的事情上,與考試無關的儺舞被束之高閣。中小學不向學生傳遞儺文化的相關知識,這對儺文化的傳承極為不利。在當地,應試教育依然占據主流地位,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不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只重視升學率,分數決定孩子在他人眼里的地位和評價。在這種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孩子,缺失了許多重要的東西,分數固然重要,在學習考試之外,學習一點傳統文化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藝術情操,同時傳統文化也可以得到傳承。
4 完善法律保護機制
4.1 合法權益的保護
藝術作品往往會涉計著作權的問題,流坑儺舞有流坑的特色,有別于其他地區、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可以打造自己的特色價值。通過著作權保護,能夠調動當地村民的積極性,梳理作品的前世今生,明確文化作品的作者、傳承人、使用者等各方的利益。有了明確的利益劃分,就可以分工合作,調動各方資源,建立管理隊伍,降低管理成本。當然,確定著作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許多問題要解決。比如傳承人的問題就很難解決,民間傳統文化不像畫家的畫作、作家的文學作品,有明確的著作人及所有者。以流坑的儺舞為例,便存在許多爭議,需要多方考究,協調各方,綜合考慮,確定著作權的歸屬。商標和專利能夠將不同的民間傳統藝術產品區別開來,避免同質化發展,避免傳統藝術之間的惡性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如流坑儺舞這樣的地方藝術,也可以申請屬于自己的商標和專利,尋求法律上的保障。
4.2 在法律上確立獎懲機制
要想辦好一件事情,離不開一定的獎懲機制,完善的獎懲機制對辦好事情有事半功倍的促進作用,缺乏獎懲機制則往往事倍功半。在構建完善的獎懲機制中,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應根據全國的國情和各地方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采取相應的行政行為,使對于流傳在民間的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能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要明確劃分責任,避免各單位推諉扯皮,提高管理效率。此外,要做到職責相對應,對負有責任而不履行責任或履行責任不到位的人進行懲處,對積極履行責任的有功之人進行獎勵,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保障傳統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播和發展。
4.3 促使民眾樹立法律保護意識
在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村民的法律意識薄弱,對法律知之甚少,遇事往往不尋求法律的解決途徑,對此,促使其樹立法律意識至關重要。可通過相關普法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普活動進行宣傳,使國民了解到傳統戲劇的魅力,意識到保護傳統戲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自覺地在生產生活中參與到傳統戲劇的保護活動中[4]。對于一般公民,顯然不能要求他們像專業的法律人一樣精通法律,只能要求他們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對村民,尤其是村民中的中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需要和能夠了解的法律知識就更為簡單,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對此需要有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再適當了解一些常見的、生活中可能接觸的實用性法律常識,如常見的刑法、行政處罰法、民法等相關法律。根據法律原則,對普通民眾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法律傳播應該使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都知道,憲法賦予了其應有的權利義務,其在享受社會權利的同時,也應積極履行自己相應的義務。
5 結語
流坑的儺舞是流坑人民的杰出作品,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瑰寶,是千百年積淀下來的活化石。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悠久的人文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都表明其有很高的存在價值。傳統文化藝術是我們的根基,不應也不能使浮躁的現代文明將其徹底掩埋,在發展現代文明的同時,為其提供適當的保護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 汪澤民.傳統民俗文化的再生產[D].南昌航空大學,2016.
[2] 朱培科.湛江儺舞的傳承困境與保護策略[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35(05):169-172.
[3] 王卓君,何華玲.全球化時代的國家認同:危機與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3(09):16-27.
[4] 劉冬.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策略研究[J].四川戲劇,2018(07):127-130.
作者簡介:鄺建新(1995—),男,江西撫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