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贊贊
[摘? ?要]學生的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不僅能保障學生健康成長,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會遇到一些所謂的“問題學生”,如何轉化這些學生,成為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文章結合教師的親身經歷,運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闡述形成“問題學生”的原因及轉化“問題學生”的理論對策。
[關鍵詞]問題生;班主任;德育;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 ? G63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36-0087-02
一、案例呈現
根據學校安排,本學年我執教七年級(4)班,并擔任該班班主任。初為班主任的彷徨與忐忑還未平息,班上一位名叫余某的男生就進入我的視線:超過學校規定的報到時間他還遲遲沒來,我只好打電話詢問。再三催促下,他才被父親領來辦完了報到手續。開學初,他每天都能準時到校,按時完成作業,上課認真聽講,偶爾開點小差,經教育也能很快端正態度,成績在班里還算得上優秀。但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幕讓我束手無策。他上學遲到次數呈增長趨勢,上課睡覺,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狀態萎靡,作業不按時完成,從最初的生病請假演變為無故曠課,和先前的他判若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作為班主任的我心急如焚。
期間,我和他父親多次通電話反饋他在校的情況并詢問其在家狀況。他父親表示也非常奇怪他學習態度的大轉變,于是,我提醒他父親在家多觀察他的一言一行,有異常情況及時和我溝通。一天早上,他父親來電話急匆匆地告訴我,發現他在家玩電腦游戲常常到深夜甚至凌晨,周末上網更是肆無忌憚。很明顯,余某已經上網成癮,問題的根源查明后,接下來就是對癥下藥。對于他,我和任課教師可謂費盡心思地勸說與引導,目的就是讓他能早日迷途知返。我和他多次談心,他態度都很誠懇,但是從不會透露自己的任何想法,我也曾把他的父親請到學校就他的教育管理進行溝通,但都收效甚微。
這樣一個曾經算得上優秀的學生怎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呢?通過家訪,我進一步了解到他的家庭情況。他生于二婚家庭,母親只顧賺錢,對他的教育問題不聞不問,母子之間基本零交流。父親為了養家糊口,能給他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機會,在離家較遠的鎮上工作,每隔兩三天才回家一次,回家也只是偶爾過問他的學習情況,每次余某都能搪塞過去,父親之前根本沒有發現他玩游戲的事。另外,我從其他學生處也了解到一些關于余某的信息,他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不喜歡和人交流,幾乎沒有朋友,讀小學時也經常遲到甚至曠課。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寄情感于網絡,以此來排遣內心的空虛和寂寞。
二、案例評析
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初中生在精神上的需要也日益增長。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了成人感,但在辯證思維剛剛萌芽,思想方面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情緒體驗缺乏成人的深刻和穩定,缺乏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他們有強烈的成人感,進而產生強烈的獨立意識,對一切都不愿順從,不聽從父母及教師的意見和建議。此時,如果受到家庭、學校、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以及自身存在有待改進的因素,就會導致其在思想、學習、行為、心理等方面偏離常態,成為“問題學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具體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方面
教育從家庭開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以樹為喻,家庭教育是樹之根,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似枝葉。樹根堅實,枝葉繁茂如錦上添花;若樹根不堅,即使枝繁葉茂,也難成參天大樹。孩子在學校里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折射出來,而學校復雜的教育過程產生困難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家庭。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態,父母的文化背景、教育方式、家庭結構等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在本案例中,余某父母常年忙于賺錢,疏于對他的管教和監督,更談不上對他的關心和照顧,因此造成他情感上的缺口。
2.學校方面
學校教育是學生思想教育的關鍵,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由于受到資金、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沒有辦法做到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教育教學管理。雖然有些學校實行的導師制和成長伙伴制能幫助學生成長,但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的現象仍是絕大多數學校的常態,因此教師面對班里的問題學生有時候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由于就讀農村初中的都是居住在附近的本地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同時也受學校場地、管理人員等限制,所以對學生實行的都是走讀制。這樣一來,很多學生放學回家沒有父母、教師的監督和管理,就不會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回到家可能會無拘無束地做與學習無關的事,甚至是影響身心健康的事。像本案例中的余某,由于父母的工作性質和生活習慣,在家對他的管教甚微,給予的愛和親情較少,加上他自身較差的自覺性和較弱的自律性,放學回到家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就會上網玩游戲成癮。
3.社會方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上網已經成為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調查發現上網人群大多數以青少年為主。網絡信息參差不齊,一方面初中生的心理不夠成熟及認識事物的局限性,加之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選擇能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網絡監管不力,存在一些色情、暴力等網絡游戲,因此,在網絡游戲面前,年少的初中生經不住誘惑,被他們的行為和判斷能力誤導了,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導致他們正常生活方式和學習習慣的改變,有些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4.學生方面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不強,辨別是非能力較弱,意志力不夠堅定,喜歡我行我素,加之農村部分家長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對孩子讀書不夠重視,造成他們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興趣不濃、態度不端正。因為在學業上找不到滿足感和成就感,于是部分學生就把目標轉向了網絡游戲,想在游戲中找到自我、找到歸屬感。就像本案例中的余某,由于自制力不強、識別能力差,為了釋放內心無處安放的情感,最后放棄學業,選擇了游戲。
三、理論對策
對于本案例中的德育問題學生,教師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去對待,而應掌握科學的方法,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
1.家校合力,雙管齊下
我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了余某的家庭情況和行為習慣,決定采用聯合其父母共同商討、合力教育的管理方案來改變余某目前的狀況。首先,從其父母入手,讓他的父母能改變家庭氛圍、改善關愛態度,思想和行動上高度重視對余某的教育問題,多與自己的孩子溝通,讓他能夠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全力配合學校工作。其次,教師和同學的關心也必不可少,班主任要多找他談心聊天,打開他的心扉,讓他主動能與別人交流溝通,正視自己的問題所在。同學之間施行一對一幫扶,幫助他擺脫學業上的困難,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課余活動主動邀請他參與,與班級共同進步。這樣,通過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促使余某改變。
2.持之以恒,動之以情
遇到問題學生,教師一定要沉著冷靜,切不可手足無措。因為和問題學生間可能要打一場“持久戰”,他們在行為上經常表現出不穩定性,出現多次反復,這雖然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需要教師做好持之以恒、反復引導的準備工作。羅森塔爾的“人際期望效應”實驗告訴我們,要對學生抱有期望,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特別是對待問題學生,更需要我們付出愛和包容,在情感和精神上給予支持和鼓勵,這有利于他們的進步和發展。所以,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更應該給他們關心和期待,而不是另眼相看。
其實,任何一個“問題學生”的內心都是渴望上進的,本案例中的余某原本可稱得上是優秀生,但受一些外在消極因素的影響,讓他變得不相信他人,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世界里不與人交流。教師不妨換位思考,從他的角度揣摩思想、聆聽心聲、包容缺點,從各方面給予他必要的關懷和照顧,有效消除他的心理對抗,最大限度地尊重他、關愛他、鼓勵他。一次次觸碰心靈的談話,一次次走心的關愛與激勵,用真誠和寬容肯定可以打動他。持之以恒,反復引導,即使是冰山也終有融化的一天,讓他從心底真正接納你,把你當作朋友,向你吐露心聲,做到師生間的和諧交流。這樣班主任的轉化工作就有了成功的可能,教育才會奏效。
總之,轉化“問題學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為教師,我們不可盲目開展、不可空洞說教、不可輕易言棄、不可以勢壓生,而應該摸清情況、真誠相待、持之以恒、因材施教,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用熱情和愛心去感化教育每一個“問題學生”,努力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問題不再成為問題。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