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地西藏班漢語口語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西藏幼兒漢語水平的高低,關系到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現階段,內地西藏班漢語口語教學有很多弊端,因此改革勢在必行。文章從教學內容和形式上進行闡述。
關鍵詞:內地西藏班;漢語口語;教學改革
一、漢語口語能力在內地西藏班學前教育專業技能課中的重要意義
1993年,國家教委頒布《師范院校“教師口語”》課程標準頒布并實施,把教師口語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幼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開端,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幼兒教師擔負著教育下一代的職責,幼兒教育的絕大部分要靠教師的口傳得以實現,幼兒教師口語程度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幼兒個體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內地西藏班學前教育專業漢語口語技能課的水平高低,事關藏族幼兒的個體發展、西藏教育的發展、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
二、內地西藏班幼兒教師漢語口語訓練課之僵局、困境
特級教師這樣說“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但是就現在的口語教學來說,卻毫無生機和活力,原因如下:
1. 把口語訓練課等同于普通話訓練,枯燥乏味,毫無生氣;
教師機械地、木然地講解拼音聲調、發音部位等陳舊的、毫無新意的內容,課堂死氣沉沉。
2. 口語技能訓練課講成了純理論課
教師自以為是、口沫橫飛,學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教師的講授變成了“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學生沒有實踐訓練。
3. 教師口語專業素質偏低,無法做出好的示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在講臺上其實是在給學生做榜樣,學生都昏昏欲睡了,可見榜樣就是個“熊樣”!教師沒有在教書育人,而是在誤人子弟。
三、如何突破困境、打破僵局,盤活內地西藏班幼兒教師口語訓練課
1. 首先教師思想上明確這是一門實踐課,而非理論課。
這點必須澄清,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有正確的行為。
2. 加強專業修養,提升教師自身語言能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想要學生是什么樣的人,自己必先成為這樣的人,對于那些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教師,一定要先給自己充電。
四、改革創新,打造風生水起的漢語語言藝術教育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口語訓練課堂生機盎然、學生生龍活虎,必須改革創新,引入活水!
(一)教學內容大膽革新
傳統的口語教學,停留在普通話訓練、朗讀演講等內容上。內容老套、陳舊,很難吸引學生,甚至招致學生厭煩,這樣教學效果就無從談起!祖國的幼兒教育事業就沒有希望。
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我們經過研究、摸索、實踐,總結出了一套生動鮮活的教學內容。
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在語言藝術方面也有其其深厚的積累,語言藝術在各個領域都大放光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好的內容形式完全可以移植到幼兒教師口語訓練中,尤其是中華文明精典的內容,如詩文經典、傳統曲藝、京劇念白等,可以在幼兒教師語言藝術教育中發揮及其重要作用。
這樣的內容改革,不僅受到漢族學生的喜歡,同時也受到藏族同學的熱愛。這充分說明精典的魅力。這樣的改革不僅有助于提升藏族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對于他們了解漢族文化、實現民族融合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渠道。
1. 詩文誦讀音悠揚,文化自信在心中
國學是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幼兒、少兒學習的風氣很濃,我們順應時代潮流,精選《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千字文》、《增廣賢文》《論語》、《詩經》、 唐詩、宋詞中的經典進行吟誦、學習、表演,通過經典吟誦,增加學生文化底蘊,使藏族學生了解漢族博大精深的文學寶庫,增加民族融合,增強文化自信。
2. 京劇念白進課堂,學生學得喜洋洋
京劇是我們的國粹,能稱之為國粹,可見其藝術之高。京劇表演中不光有唱,還有說:獨白和對話。京劇念白優美的語調和獨特韻味,極具語言的藝術性和審美性。把京劇念白移植到語言藝術教育中,不僅豐富了內容,而且提升了語言的美感,提升了語言藝術教育的高度。而且優美的京劇念白,也極大地激發了藏族學生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實踐證明:他們的喜歡程度可以說是非常高的。
《賣水之表花》、《觀花燈》、《紅燈記之鐵梅的身世》等念白韻味優美、語調悠揚,深受藏族學生喜歡!
3. 相聲雙簧來登場,傳統曲藝要發揚
其實就是說話藝術,郭德綱不止一次說過這個觀點。如何把話說的清晰響亮、幽默風趣,觀眾愛聽即使花錢也要聽,這說明相聲演員在說話藝術上獲得了極大成功!幼兒教師的所有教育教學活動及一般的口語交際都是通過說話達成的,所以幼兒教師的口語訓練完全可以借鑒相聲的語言訓練方式方法。
4. 語言禮儀要講究,文明優雅有修養
把傳統及現代禮儀教育及融入到語言藝術教育中,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幼兒教師一般口語交際和職業口語交際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對幼兒的教育教學中,在跟家長的溝通中,以及其他各種語境如緊急情況、突發情況、矛盾沖突時說什么話怎么說,應該是說什么不應該說什么,什么樣的語音語調什么樣的身姿體態什么樣的表情眼神是最恰當的,這些通過禮儀教育的融合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二)教學方法大膽創新
教師口語教學大綱明文規定,口語課是一門應用語言學,是一門實踐課,他強調的更多的是學生的練習、實踐。但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形成了老師只善于長篇大套地理論講解,但忽視實踐訓練的弊端,這種現象急需改變,加大學生的實戰訓練是重中之重。
1. 精講多練,鼓勵上臺展示,讓口語課真正變成技能課
加大學生訓練力度強度,教師精講之后,學生練習,教室巡回檢查輔導糾正,并創設一定的語言情境,積極鼓勵學生個人或小組上臺展示,老師學生共同評價提高。
2. 加重表演成分,? 提升語言表現力
在完成作品時,除重視語言的敘事性、抒情性之外,尤其加重了表演的成分。讀兒歌變成演兒歌,講述故事變成講演故事,詩朗誦變成表演性的詩朗誦等等:也就是要以極其生動形象的表情、傳神的眼睛、優美大方的肢體動作輔助語言演繹作品,以期呈現出更加精彩絕倫的作品表演,實踐證明,學生喜歡這樣的形式,這也就是課堂有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同樣這樣的演繹也吸引幼兒注意。
作者簡介:王愛英(1970-),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人,石家莊裝備制造學校,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幼兒教師口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