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水
摘 要: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悟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課外閱讀是學生拓寬視野、積累材料的重要渠道。
關鍵詞:積累習作素材; 體驗生活; 閱讀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11-080-001
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要讓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語文課程標準》這樣指出。而實際是不少學生的作文脫離實際,空話連篇,其主要原因也是缺少生活經驗。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悟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實感。
一、生活積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學生習作,就是用筆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頌生活中的人,抒發生活中的情。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采集積累寫作素材,建立一個習作素材倉庫。
1.積極體驗生活
組織學生親自去做、去實踐、去體驗。如,春天來了,組織學生郊游;秋天來了,帶領學生外出野炊。要求學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干干家務,或下地勞動。在校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校內開展的各項活動,如中隊活動、體育比賽。平時還要組織學生開展社區服務,如慰問老人、參觀訪問等等。總之,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真正動起來,讓學生在“做”中體會到生活的豐富多彩,同時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2.引導細致觀察
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觀察。一方面要讓學生觀察校內所熟悉的花草樹木,觀察校外的山鄉村野,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身邊的人。要求學生每天至少有目的地細致觀察一次,讓學生明白: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知曉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素材值得去寫。要像福樓拜引導莫泊桑細致觀察世界一樣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3.相互交流匯報
每周舉行一次發現匯報課,目的是把學生一周中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相互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根據他人提供的素材,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回憶、思考、聯想,把他人收集到的材料變為自己素材的一部分。在交流中教師要適時進行點撥,拓展學生的思路,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數不盡的新鮮事,以此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
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習作素材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地進行整理,讓學生用簡短的語言記錄在積累本上:不僅要積累寫事的,還要積累寫人的;不僅要積累寫景的,還要積累狀物的。教師還要指導學生講究方法,做到歸類積累,并持之以恒,做到常觀察、善發現、會思考、勤記錄。這樣,學生習作時就不會再出現抓耳撓腮、愁眉苦臉的現象了。
二、閱讀積累
1.大量閱讀自然環境、社會生活瞬息萬變,人們靠直接觀察所獲的材料,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必須借助間接觀察。間接觀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閱讀。閱讀包括課內和課外,而作為積累材料的閱讀,主要指課外閱讀。課外讀物內容廣博、知識豐富、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兼容,是前人悉心觀察的結晶,更是學生寫作中可以廣泛采擷的素材。所以,課外閱讀是學生拓寬視野、積累材料的重要渠道。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明白作者寫作目的,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一大任務,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一篇篇精美的課文中學習語言。小學一到六年級詞匯量已相當豐富,句式表達多種多樣,精彩句段比比皆是,但學生會引用到作文中的詞語、句子、語段卻寥寥無幾。為什么?學生在平時所進行的語言積累,只是把見到的佳詞佳句一股腦兒地摘錄下來,并沒有真正積累到肚中,更沒做到靈活運用。故而,學生獲得的信息是單一的,信息與信息之間沒有建立內在必然的聯系。因此,必須引導學生歸類整理,把所學課文中同一類的詞語、句子、段落找出來,并讓學生進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把零碎、雜亂的信息加以條理化、系統化。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把以上這些句子歸為一類,再加上標題,整理在語言積累本上,并告知學生以后遇到類似的句子可摘錄補充進去。
教師還要經常性在學生中開展小組交流、集體交流,讓學生在思考中發現、交流中感悟、整理中提高,并要求學生把積累的語言材料經常性地品讀精讀,熟記于心,把它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生通過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也就逐步構建了自己的語言材料倉庫,寫作時就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言材料。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須引導學生自主積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以及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語言材料,培養學生的積累意識,養成自覺積累的習慣,努力構建好每一名學生自己的習作材料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