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地采取的管控措施對一定時期的市場消費行為和企業復工生產產生消極影響,給宏觀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何盡快復工復產,抓住疫情過后報復性反彈的發展機遇成為關鍵。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在現代經濟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宏觀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金融發揮支撐作用。基于此,本文對新冠疫情下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增長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對宏觀經濟主要造成短期沖擊,長期影響較小,對經濟增長的負面沖擊主要體現在一季度。這就需要加大對疫情防控企業和受疫情影響社會民生領域的金融支持,優化與疫情防控相關的外匯及跨境人民幣業務管理服務。
關鍵詞:新冠疫情;金融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選擇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始于2019年12月,目前在我國已經得到全面控制。截至4月19日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1693例,現有疑似病例172例。累計確診病例84239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77904例,累計死亡病例4642例,無癥狀感染990人,境外輸入1583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國各地采取了多種防控措施,包括減少交通流動、延長春節假期、取消大型集會、關閉旅游景區等,對于遏制疫情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這些措施也不可避免地對一定時期的市場消費行為和企業復工生產產生消極影響,給宏觀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如何盡快復工復產,抓住疫情過后報復性反彈的發展機遇成為關鍵。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在現代經濟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其具有優化資源配置、引導資金合理流動的作用,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離不開健康的金融支持。為了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金融體系勢必將引起深刻變革以適應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對新冠疫情下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研究。
二、疫情對經濟影響分析
對標2003年非典疫情,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宏觀經濟主要造成短期沖擊,長期影響較小。2003年初的非典疫情在當年4月份才得以全面控制,6月份基本結束,對經濟的沖擊主要體現在二季度,當季GDP同比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個百分點,全年GDP增速比2002年還上升0.9個百分點。而本次肺炎疫情引起廣泛重視的時間相對較早,擴散程度和持續時間將弱于非典,在今年2月中旬達到高峰,4月基本結束,對經濟增長的負面沖擊主要體現在一季度。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數據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20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負增長0.68個百分點,規模工業增加值負增長8.4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7.7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6.1個百分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幅度最大,達到18.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負增長19.0個百分點;進出口均為負增長,其中出口下降大于進口0.4個百分點;相反,社會融資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9個百分點,新增貸款同比增加1.29個百分點;除M2與CPI之外,大部分指標均比去年同期降幅明顯。
(一)疫情對宏觀經濟影響的空間分布
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對跨境貿易、旅游等方面影響較大。本次疫情產生負向影響較大的主要是線下消費行業,如旅游、電影、餐飲、住宿、零售、文體娛樂等[1]。制造業中,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復工復產推后和原材料供給不足而受到較大沖擊,如紡織、服裝、家具、造紙等。受前端消費傳導,食品制造、酒水飲料制造也受到影響[2]。由于病毒傳染源控制、飼料缺乏、活禽交易市場關閉等因素,畜牧業、漁業等行業也受到沖擊,還可能沖擊那些涉及野生動物養殖及原材料使用的公司,如片仔癀、東阿阿膠、云南白藥、同仁堂等[3]。此外,按照國家規定很多企業延遲復工,導致許多項目難以如期施工,建筑業、房地產、基建行業都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新冠疫情導致居民和醫護人員對口罩、醫療用品、醫療器械需求驟增,居民對電商、游戲需求也會增加,短期內利好醫藥、電商、游戲等行業。縣域醫療衛生相關基礎設施以及防疫藥品設備的缺口較大,預計地方政府將加大相關醫療公共設置建設投資力度。經過本次疫情,與現代化社會治理相關的智慧城市、醫療體系、交通管理、物流運輸等將更多地運用科技力量,提升效率和管理水平,居民生活更加注重健康飲食、體育鍛煉、療養保健,相關行業面臨發展機遇[4]。線上場景對線下場景的替代會加速,線上影院、視頻會議、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將逐步興起。
(二)疫情對宏觀經濟影響的行業分布
疫情對宏觀經濟影響較為嚴重的省份在空間上基本呈“風車型”,以湖北省為軸向四周輻射分布。在影響程度方面,總體上呈現東南沿海高、西部內陸低的空間特征。其中,影響程度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為上海、北京、海南、廣東、天津,均位于我國主要城市群與經濟增長極-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上述地區受負向影響較大的行業主要包括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住宿業等。以北京市為例,以上6類行業的就業人數總占比達到14.89%,產值總占比高達52.97%。海南省受影響行業中,房地產、航空運輸、水上運輸、住宿等行業尤其突出,與其作為我國熱門旅游目的地的特征相關。
(三)疫情對就業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對就業將產生較大影響,且時間可能延續得更長。第一階段的就業壓力主要在服務業。受肺炎疫情影響較大的服務業是中國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2018年底服務業就業人員占比為46.3%,遠高于2003年的29.3%,如果服務業活動出現大幅下降,將于上半年造成較大的就業壓力,主要集中在旅游業、社會服務業、商貿業、餐飲業、客貨運輸業等。第二階段的就業壓力主要在制造業,尤其是出口產業鏈。本次疫情過后將出現“返工難”“開工難”問題,導致生產配套體系被打亂,生產周期亦將拉長,這將嚴重制約制造業尤其是出口企業承接新訂單的能力。加之國際市場對中國肺炎疫情的非理性恐慌,以及對中國產能穩定性的不信任,外部需求也會階段性減弱。因此制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造成的就業壓力,將在下半年滯后顯現。
從就業群體看,流動性較大的農民工、滯留在城市成為無業人員的群體再就業壓力增大。農民工將大量滯留縣域地區,收入將減少,短期內解決農民就地就業、拓展收入來源需求將顯著增加。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可能由于外省流入人員的減少,面臨“用工荒”的問題。
三、疫情對金融業影響分析
(一)影響金融機構的貸款投放
作為服務業,較多信貸項目仍需要人“面對面”溝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各地采取較多隔離措施,影響信貸項目營銷、貸款審查審批、貸后管理等,可能導致銀行信貸投放放緩。在“非典”期間,北京等重災區信用卡等消費信貸明顯放緩。考慮到本次疫情涉及面更廣、采取的管制措施更多,對銀行信貸投放的沖擊可能更為明顯。
(二)影響銀行相關行業資產質量
新冠肺炎疫情既直接沖擊需求,也通過用工、原材料等渠道對相關企業產生全面沖擊,部分企業收入下降、復工困難,影響貸款本息的按時償還和銀行資產質量,這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旅游、住宿餐飲、交通等行業尤為明顯,保險業也會面臨保險賠付意外增加的壓力,風險也可能由保險業向銀行業傳導。相比“非典”,那時我國經濟處于上升期,當前國內外經濟僅觸底后初步企穩,國內企業債務違約仍然高發,2019年我國企業債券違約規模高達1444.08億元,較2018年提高234.4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疊加本次疫情影響,企業資金鏈斷裂概率會明顯提高。受企業違約增加影響,銀行不良貸款在2019年一季度階段性觸底后連續回升,此次疫情可能進一步加重企業違約壓力,推高銀行不良率。
(三)影響金融市場穩定,進而可能引發銀行市場風險
一是疫情導致股市大幅下挫。在武漢2020年1月22日采取管制措施后,1月23日滬深300指數跌幅超過3%,1月24-30日,恒生指數收盤價累計下跌5.4%。二是避險資金涌入可能導致債券收益率下降。2020年1月23日國內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三年多年來首次跌破3%,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1.57%,創5個多月以來新低。三是多數商品價格大幅下挫,但貴金屬受益。1月20日-30日,布倫特原油和倫敦銅期貨收盤價跌幅均高達11%,多數國際農產品價格也出現大幅下挫。受避險情緒推動,貴金屬價格小幅上漲,1月20日-30日國際金價上漲0.86%。四是匯率波動加大。春節期間,離岸人民幣市場大幅波動,美元兌人民幣匯價從6.8465回升至略高于7的水平。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可能導致銀行市場風險上升,對證券、期貨等公司產生負面沖擊,進而可能對銀行相關信貸資產產生影響。
四、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增長應采取的措施
(一)發揮政策性銀行作用
第一,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發揮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功能,合理調整信貸安排,用好抵押補充貸款資金,為疫情防控相關領域提供低息政策性貸款支持。針對服務防控疫情相關企業的貨物貿易或服務貿易,積極給予承保支持和服務支持。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需要開通審批綠色通道、預留專項信貸規模、執行信貸快速審批流程,在貸款定價方面給予優惠,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相關企業資金需求[5]。
第二,對因春節假期調整受到影響的金融機構,各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應根據總行要求和實際情況,適當提高2020年1月下旬存款準備金考核的容忍度;按照總行要求,合理調整宏觀審慎評估相關參數;優先審批地方中小銀行因支持疫情防控產生的再貼現申請,原則上不對票據類型、單張票面金額設置限定條件,簡化審批流程,做到隨時申請,隨時受理,及時發放;運用常備借貸便利向符合條件的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各地銀保監部門加強窗口指導,推動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適度擴大同業授信額度,幫助地方中小銀行補充流動性。支持地方中小銀行機構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特定用途債券等募集資金。
(二)實施靈活適度的宏觀貨幣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央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尤顯緊迫。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一季度金融數據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08.09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個和1.5個百分點。除此之外,金融機構要主動與名單內重點保障企業溝通,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降低貸款利率,充分利用人民銀行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提供優惠利率的信貸支持,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除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的全國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建議相關部門全面梳理重點保障企業名單,主要包括與疫情防控相關的醫療機構、衛生防疫、醫藥產品制造及采購、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攻關、物資供應等領域企業,以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民生行業、企業,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擴大和動態調整[6]。
(三)完善金融市場
第一,為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和企業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建議對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影響短期無法正常經營的企業,以及建筑施工、勞動密集型開工延遲企業,金融機構要及時提出差異化金融解決方案,適當下調貸款利率、調整貸款期限、增加貸款規模,幫助企業渡過難關[7]。對于有發展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及個體工商戶,金融機構不抽貸、斷貸、壓貸,根據實際情況通過變更還款安排及付息周期、延長還款期限、無還本續貸等方式支持企業正常運營。
第二,各地銀保監部門采取差別化監管政策,對金融機構支持重點保障企業和受疫情影響行業企業的貸款做出標識,單獨分類管理。支持金融機構通過展期、續貸、過橋資金等方式幫助中小企業應對疫情影響。對于金融機構“特事特辦”發放涉及疫情防控相關企業貸款,適當調整在審批程序、授信額度、貸款用途、受托支付管理、抵質押措施等方面監管檢查要求;對疫情期間銀行機構貸前盡職調查、貸后檢查程序適當調整監管要求;對疫情防控相關企業貸款后續因逾期、欠息產生的不良貸款提高監管容忍度。建議地方中小銀行發揮法人靈活優勢和地緣優勢,加大對疫情防控相關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第三,支持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風險。銀行、信托機構在疫情期間要科學合理做好股權質押融資業務風險管理,在質押品觸及止損線時,要綜合評估出質人實際風險和未來發展前景等因素,采取適當方式穩妥處理。銀行機構與證券機構要適當擴大業務合作,支持證券機構在股票市場行情波動時對融資融券業務、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進行彈性平倉,防范系統性風險。
(四)提供財政貼息政策支持
加強疫情防控相關企業融資擔保增信。擔保集團、農擔公司、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需要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和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小微企業、“三農”企業提供專項擔保增信服務,鼓勵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降低擔保費率至1%及以下,各級財政部門對擔保機構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擔保集團可以提供直接融資擔保業務,免收擔保費。
信托公司要根據企業應對疫情防控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鼓勵消費金融公司采取推遲還款、減免罰息等方式,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或還款困難的客戶給予支持。小額貸款、融資租賃、保理、典當等地方金融從業機構需要充分結合自身特點,發揮業務優勢,為疫情防控相關的企業增加資金支持,適當降低融資利率,提供優惠金融服務。支持疫情防控相關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市場發行債券直接融資,金融機構要幫助企業做好輔導,減免相關中介手續費用,充分利用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疫情期間相關支持政策加快債券發行進程[8]。
(五)發揮互聯網金融優勢
疫情期間,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大小額支付系統、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等基礎設施的有力支持下,為網絡購物、生活繳費、資金匯劃、捐贈援助等提供安全便捷的互聯網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需要展現穩定高效的服務優勢。此外,相關機構需要通過調降支付結算業務收費標準、免收小微商戶條碼收款手續費等方式,主動降低疫情期間資金流通成本。其中,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注重發揮網絡用戶覆蓋廣、小微商戶接入率高等優勢,為社會提供小額、快捷、便民的支付服務,在“抗疫”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雨露.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須金融服務支持[N].農村金融時報,2018-3-19.
[2]陳佳.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實證研究[J].江蘇商論,2019(8).
[3]林毅夫,孫希芳,姜燁.經濟發展中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初探[J].經濟研究,2009(8).
[4]查華超,陳智明.金融發展對山東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4(6).
[5]彭俞超.金融功能觀視角下的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來自1989-2011 的國際經驗[J].金融研究,2015(1).
[6]楊子榮,張鵬楊.金融結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基于新結構金融學視角的實證檢驗[J].經濟學(季刊),2018(1).
[7]張成思,劉貫春.最優金融結構的存在性、動態特征及經濟增長效應[J].管理世界,2016(1).
[8]葉德珠,曾繁清.金融結構適宜性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家,2018(4).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