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保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塑造學生思想、滲透法治觀念、構建健康心理環境的重要課程,在小學階段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引導下,教師越來越傾向于將生活元素引入課堂,為學生創設出不同的教學情境,實現道德培養與生活實際的結合,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文章從挖掘生活事件,緊扣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目標;再現生活情境,引導核心素養導向的探究體驗;設計模擬活動,加強核心素養導向的互動交流三個方面闡述了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 生活化教學
引言:道德與法治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學生優良品質的主要課程,而生活化教學指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傳統教材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社會生活,并與社會生活進行交流。因此,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下,教師需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貫徹生活教育理念。道德與法制教學,對學生提升個人思想道德水平的認知水平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能夠很好的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從而為日后更好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礎。隨著小學教學模式的不斷優化,道德與法治教學逐漸側重學生身心的身心健康發展。而針對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進行教育的基本導向。
一、挖掘生活事件
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找到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基礎,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貼近學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中的案例與小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均有一定的聯系,教師要從這些方面尋找與教材案例內容相契合的生活事件,幫助小學生理解和認同教材內容。例如,在教學“文明禮讓”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了一段關于上學路上學生、家長的實況視頻錄像剪輯,其中有的家長拽著孩子闖紅燈,有的學生幾人結伴上學在人行橫道上互相拉扯,有的學生單獨一人翻越護欄橫穿馬路,還有的學生在快車道上騎自行車等。播放實況視頻剪輯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問,比如:“你覺得視頻中的這些人在路上的表現對不對?是哪里不對?如果是你,你怎么做?你會阻止他們嗎,怎么阻止?如果你的家長不遵守交通規則,還強拉著你,你要怎么辦?”面對這樣熟悉的場景,學生有很多想法可以表達,課堂氣氛活躍且熱烈。又比如:在教學“我愛五星紅旗”一課中,教師可以聯系國慶節日過后,裝飾用的小國旗被隨處亂扔,導致小國旗被弄臟、被毀壞,或學校升旗組同學沒有及時降旗,導致旗桿上的國旗被淋濕等常見現象,阻止學生分組討論,看學生能否根據《國旗法》相關知識,正確指出這些常見現象中存在的違法行為,以及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種通過深挖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來引導學生思考、組織學生討論的方式就是生活化教學。教師必須時時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成長,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和方式落實在每一堂課的教學中,層層推進,逐一落實,結合每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尋找到能夠與之結合的生活事件、現象,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成為鮮活的核心素養教育素材。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內容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道德層面,一個是法律層面,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意對法律層面內容的滲透,避免教學中頭重腳輕。《國旗法》相關的內容就是開展法律、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小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尊法守法、以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意識和概念。法律是社會的底線,道德是社會的上線,只強調上線不明確底線,是傳統德育教育表現出不切實際、難以落實、停留在課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再現生活情境,引導核心素養導向的探究體驗
小學生因為缺少生活經驗,多以在生活中對道德問題不敏感。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設和再現生活情境,將課堂布置成一個“十字路口”,為學生創設一個體驗、實踐交通文明禮讓行為的環境。同時,教師可以事先聯系好一位交警,如果是學生家長最好,如果是學校附近執勤的交警也可。讓學生在交警叔叔的指揮下陸陸續續走過人行橫道,走過十字路口,這種真實的生活場景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對自己、同學的行為進行評價,最后請交警來做點評。又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出示一些照片或短視頻,內容是生活中的危險情形,包括一個男孩爬上了沒有護欄的窗臺、一個女孩用濕手去拔插頭、一個男孩在馬路中間玩耍、一個女孩穿拖地長裙乘坐扶梯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或看到過他人有這樣的行為。這些圖片、短視頻能夠引導學生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置身情境之中對生活、行為進行反思,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
三、設計模擬活動,加強核心素養導向的互動交流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創設模擬活動來引導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比如:小品表演、角色模擬、法庭辯論、小記者采訪等。以“遠離火災”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生活場景和模擬活動:“暑假里的一天,小明自己在家,想嘗試做飯。可是,一不小心,微波爐忽然著火了,火苗越躥越大,怎么辦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幫小明應對因微波爐引起的火災。有的學生說小明應該第一時間拔掉電源插座,有的學生說趕緊打電話報火警。然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擴大模擬情境,微波爐的火在廚房里蔓延開,引著了油鍋里的油,眼看就要燒到天然氣管道了,現在該怎么辦?學生們接著給小明出主意,有的說要把天然氣關閉,有的說要把油鍋蓋上,有的說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等。通過師生合作,整個起火、報警、控制火情、自救的場景生動形象,學生們在活動中興趣盎然,不僅掌握了控制火情的好方法,還掌握了報警和自救逃生的要領,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又比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一個個小組,指導學生以小記者采訪的模式來“介紹我們的學校”,在雙方的問答過程中完成對學校方方面面的詳細介紹。學生在參與小記者采訪問答活動時,不僅能夠鍛煉口語表達、溝通的能力,還能夠讓學生發現自己已經與校園有了如此深的接觸,培養學生對校園、對學校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除此外,教師還可以借用教材內外的案例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辯論,讓學生在法庭辯論中挖掘到事實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法庭的嚴肅性、法律的嚴肅性,正確認識法律、認識法治。
四、合理選擇案例激發學生情感
道德與法治學習可以對學生眼界擴寬有著很好的作用,案例可以很好的適用在小學教學里。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并逐漸認同道德與法治學習。比如說提一些關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事并以此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比方對學生提問北京奧運會舉辦活動舉辦象征著什么,對中國來說可以舉辦奧運會的意義。與此同時可以給學生科普一些近代來中國的發展讓學生可以更好的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國內外的森林大火新聞視頻,從新疆克拉瑪依大火、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火災到澳大利亞持續超4個月的山火、四川涼山大火等,這些新聞視頻配合火災所造成的損失數據講解,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火災的巨大破壞力、惡劣影響和危險程度,為防患火災于未然的思想深深植入學生的頭腦之中。
同時教師可以配合一些科普類的小視頻來向學生講解遇到火災時的正確處理行為和錯誤處理行為。以廚房油鍋著火為例,在教師詢問學生解決辦法時,有的學生說要給油鍋蓋上蓋子,這是一種正確的處理方法,但究竟為什么正確有的學生是不了解的;有的學生說要用水去滅掉油鍋里的火,這是一種錯誤的處理方法而且很危險,究竟為什么錯誤又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很多學生也不了解。教師可以借助科普類小視頻來讓學生直觀了解到油鍋蓋上蓋子后,空氣隔絕、助燃物缺少氧氣的助燃、逐漸熄滅的過程,也可以讓學生觀看科學家們在做好保護措施的慢放鏡頭下,將水加入燃燒油鍋的場景,慢放鏡頭中火焰瞬間從小變大,占據整個鏡頭范圍,并伴隨大量的白色煙氣從油鍋中冒出,整個過程快速到傾倒水的杯子尚且沒有離開油鍋多遠。在直觀的案例之下,小學生能夠從根源上牢記火災發生時的正確和錯誤處理方式,而不是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盲目使用。
五、用生活化教學強化學生生活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很多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遇到問題能分析得頭頭是道,到了生活中卻并不會真的按照自己所獲得的知識去實踐。這說明小學生并未完全認同課堂教學中的道德與法治內容,也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思想價值體系。比如:在《我是自己的主人》一課中,教師希望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念,不被廣告、網絡輸出的思想所左右。這節課單純停留在“理性消費”、“堅持自己的信念”層級時,基本達不到對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教學目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作調查問卷,在生活中開展切實的社會調查實踐活動,了解身邊同學對時尚、對廣告、對消費的態度,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去了解當前學生群體中的不良消費傾向、不正確消費思想、對時尚的過度追求,從而讓學生形成真正的對消費、對時尚的正確態度。生活體驗是學生經驗的來源,從生活出發能夠更有效地建立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體系。
結束語: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生活教學法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起到的積極作用也愈發明顯,真實案例在教學活動中的加入,很好的提升小學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更加感興趣,更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在有了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和法治觀后,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為未來成為全面發展的素質型人才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莊培芳.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7:55-56.
[2]李娟.《道德與法治》教學“釋放學生潛能”教師行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
[3]梁惠興.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淺談[J].師道·教研,2020,(5):113-114.
[4]楊秀忠.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學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