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琦峰



[摘要]九年級化學教學中對作業進行分層次的設計,可及時鞏固學生所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促進學生整體化學學習成績的提升。質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級化學的重要內容,為使學生深入理解,并能靈活、正確地應用,教學中教師應做好作業的分層設計。
[關鍵詞]九年級化學;分層次;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 2020) 35-0071-02
對作業進行分層次設計是分層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兼顧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增強學生學習自信的同時,能很好地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對作業進行分層次設計,并保證各層次作業的設計質量,使各層次學生從作業中真正的有所學、有所悟。
一、基礎層次作業設計
設計基礎層次作業時為保證學生能夠順利完成,應注重把握以下內容:其一,明確對象?;A層次作業主要由基礎差、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來完成。該層次學生在學習中主要有以下表現:理解、接受能力較差;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率較低。設計基礎層次作業時應充分考慮該層次學生的上述表現,設計一些較為淺顯、容易理解的化學作業。其二,樹立明確目標。為達到預期的作業設計效果,設計基礎層次作業時應注重樹立明確的目標。作業內容應注重趣味性,引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好感。同時作業的設計應圍繞學生較為熟悉的情境設置針對性問題,以提升學生對化學知識重要性的認識,增加主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其三,嚴控作業難度。設計基礎層次作業時嚴控作業難度尤為關鍵,難度過大會挫傷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難度較小則達不到相應的訓練效果。因此,教師應結合自身經驗,嚴格把關、認真篩選好作業習題。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中設計基礎層次作業時,目標可確定為: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質量守恒定律;促使學生能夠運用質量守恒定律分析簡單的化學問題。在該目標指引下,可設計如下作業習題:
(1)以下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反應,不適用于物理變化
B.質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內容僅是指“質量”,不能推廣到其他物理量
C.質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學變化中宏觀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與微觀過程無關
D.蠟燭燃燒后質量雖然減輕,但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該習題是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直接考查,學生只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仔細閱讀教材中的內容,就不難選出答案C。
(2)氫氣燃燒生成水的反應中發生變化的是( )。
A.分子種類
B.原子種類
C.元素種類
D.物質總質量
該習題依托化學反應,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解答。學生只要正確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就不難得出在該反應中分子的種類發生了變化,正確選項為A。
(3)某化學反應如圖1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前后原子數目發生變化
B.反應前后分子數目發生變化
C.反應前后催化劑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D.有利于氫能源的經濟推廣
該習題較前兩題難度有所增加,但仍屬于基礎題目,適合低層次學生完成。學生只要認真觀察圖l中的化學反應,聯想所學的質量守恒定律,就不難判斷出只有第D選項的說法是正確的。
二、中等層次作業設計
進行中等層次作業設計時仍應在認真分析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設計目標,適當地增加作業的難度。一方面,中等層次作業適合中等水平的學生作答。該層次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對相關化學知識能夠正確地理解,學習興趣濃厚。另一方面,設計中等層次作業時,其目標在于進一步地鞏固學生所學,深化其理解,避免走進理解的誤區;幫助學生掌握常見化學習題的分析思路與方法,使學生遇到相關的習題能夠快速、正確作答。另外,設計作業習題時應注重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中,設計中等層次作業的目標為:深入理解質量守恒定律;能夠正確判斷反應物、生成物;能夠應用質量守恒定律進行相關的計算。圍繞這一目標可設計如下作業習題:
認真觀察反應前后的原子個數,不難解出該習題:反應后的物質中有1個C原子,因此,反應物中也應有1個碳原子;反應后有4個氧原子,反應物氧氣中剛好提供了4個氧原子,反應物中還應有4個氫原子,因此,X中含有1個碳原子、4個氫原子,正確選項應為A。
(2)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可制取乙烯,其反應微觀過程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生成物分子數之比為1:2:4
B.乙烯的化學式為C2H4
C.反應前后分子種類、數目均不變
D.該反應中有單質生成
該習題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只有深入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才能選出正確選項。其中氫氣并未完全參加反應,因此A、D項錯誤。反應前的分子數目為8,反應后的分子數目變為5,C項錯誤。答案選B項。
(3)已知反應3A+2B=2C+D,A、B兩物質完全反應時的質量比為3:4,若生成C和D的質量共140 g,則反應消耗B的質量為___g。
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參加反應的A和B的質量也為140 g,又因為A、B兩物質完全反應時的質量比為3:4,因此B的質量=140 g×4/7= 80 g。
三、拓展層次作業設計
拓展層次作業的難度最大,主要針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而設計。該層次學生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強,學習興趣濃厚。作業設計時應做到以下幾點:其一,結合該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拓展層次作業的目標確定為:能夠深入把握化學知識本質,并能運用所學靈活解答相關化學習題;通過作業更好地拓展解題思維,提升解題能力。其二,設計作業習題時應以綜合性較強的習題為主,如此才能更好地滿足該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中,可確定以下作業目標:能夠熟練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計算相關化學習題;能夠充分挖掘題干中的隱含條件,找到解題突破口。圍繞這一目標可設計如下作業習題:
(1)1.6 g某物質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4.4 g的二氧化碳和3.6 g的水,關于該物質組成的推斷正確的是( )。
A.只含碳、氫兩種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D.無法確定
解答該習題時需要進行簡單的計算,即計算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的氧元素的質量和4.4 g+3.6 g-1.6 g=6.4 g之間的關系。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質量=4.4 gx32/44=3.2 g,水中氧元素的質量=3.6 gx16/18=3.2 g,由3.2 g+3.2 g=6.4 g可知,1.6 g物質中不含有氧元素,只有A項正確。
(2)在存在一定空氣的密閉容器中,點燃一根蠟燭,容器中0,和CO的含量隨時間變化曲線如圖3所示,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①表示CO含量的變化
B.蠟燭發生了不完全燃燒
C.蠟燭由碳、氫元素組成
D.蠟燭熄滅時容器內氧氣耗盡
蠟燭燃燒產生CO表明未完全燃燒,且產生的量會不斷增加,因此,A項錯誤,B項正確。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蠟燭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不能確定是否含有氫元素,C項錯誤。觀察圖3內容可知蠟燭熄滅時,容器內仍含有氧氣,D項錯誤。
綜上,九年級化學教學中,在對學生學習情況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制訂明確的作業設計目標,做好作業的分層次設計,尤其應合理區分作業難度,使各層次學生通過做作業,能更加清晰、全面地認識所學,并能運用所學分析相關的化學問題,在鞏固所學的同時,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