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摘 要?高中數學在高中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發展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依據。提高教學質量不僅可以改善學生的各項素質,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作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主力軍,需要從教學的各個環節展開深入研究,本文筆者針對高中數學這一學科,從五個方面對提升教學質量的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教學效率;互動交流;樹立自信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1-0141-02
新課標正在全面推進實施,既是對課程內容的一種規范,還是一種改革。同時,也是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一次創新。針對高中數學課程而言,教學內容難度較高、內容較多,授課時常較為緊張。因此,如何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研究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結構,并設計出指導學生高效的學習方法是急迫且重要的。因此,本文筆者從備課、上課、評價等不同的環節對提高教學質量這一問題進行探究。
一、完全備課環節,全面掌握學情
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也是教師全面掌握學情的重要過程。在傳統理念下,教師僅僅將“備教材”作為唯一的備課工作,而忽視了學生認知水平與所學的知識所存在的矛盾,使得實際教學往往與學生的學習產生嚴重脫節現象。因此,備課環節尤為重要,教師應做好這一部分的工作,并且將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三者相融合,這樣不僅能夠為教學的有效展開做好充分保障,還能夠使教與學產生良好的互動統一效果。
在《集合的含義與表示》備課中,考慮到這部分內容是高中數學課程的起始課,其主要的特點是概念多、符號多,為了使學生了解集合的含義、集合與集合元素的關系,并能夠運用集合語言來表達數學對象。筆者預設首先介紹集合和其創設人康托,其目的是秉持學生為中心,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通過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他們充分結合自己的原有認知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其目的是通過實例來了解集合的含義,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關系。此外,在例題的選取上,筆者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多角度、多層次的選擇例題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創建生活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驅使學習行為產生的內部需要,也是學生需要在學習中養成的一種心理品質,這也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由于高中數學知識呈現出抽象化的特點,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感到枯燥,學習興趣自然無從談起。而生活情境的構建是一種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重要方法,它不僅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賦予生活化的特點,讓學生直接融入到熟悉的場景中,還能夠幫助學生以直觀化、具象化的思維來觀察生活問題,進而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
以《指數函數》為例,為了使學生理解指數函數的含義及性質,并能夠理解指數函數的必要性,筆者首先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細胞分裂的過程,即:“1個細胞分裂成2個,2個變為4個......”這一直觀化的場景既是學生所熟悉的,又是學生容易理解的。在此基礎上,由于他們想要以具體的表達式來表示細胞分裂的規律,進而產生了探究的興趣。在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后,筆者揭示了指數函數這一概念,使學生自然地將上一個生活問題與之相聯系,建立有效銜接,并深入理解指數函數這一概念。這樣不僅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還使學生對指數函數的運用產生了清晰的認知。
三、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教學新思路。同時,將高中數學知識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也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優勢,并將其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作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不僅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具體化的方式展開出來,降低學生理解過程中的難度,還能夠給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沖擊,來吸引學生的注意,以降低學生學習的疲勞感。
以《棱柱、棱錐和棱臺》為例,為了使學生認識棱柱、棱錐、棱臺,以及簡單組合體的結構特征,并能夠運用這些特征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簡單物體的結構。筆者首先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將這些教材中的立體圖形以動態化、直觀化的方式展現出來,這一場景直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隨后筆者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來觀察大屏幕的圖像,以此對比分析,進而總結出“棱柱、棱臺、棱錐”的概念以及結構特征等等。因此,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與學生的認知難度。
四、巧設課堂問題,增加互動交流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也是增加師生之間或者生生之間互動交流的主要依據。在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多地重視有沒有將數學概念、原理傳授給學生,有沒有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卻忽視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與學生的情感、情緒的變化。而以問題作為導向,讓學生展開合作探究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原理的理解,還能夠加強生生交流互動的力度,以便促進學生獲得更好地發展。
以《圓的方程》為例,為了使學生掌握圓的一般方程,并能夠將其轉化為圓的標準方程,同時,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因此,筆者首先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并提出:(x-1)2+(y-2)2=9的圓心坐標和半徑為多少?x2+y2-2x-4y-4=0所表示的曲線是什么?x2+y2-2x-4y-4=0可以看成是關于x,y的二元二次方程,那么滿足什么條件,x2+y2+Dx+Ey+F可以表示為一個圓。以這幾個問題為導向,學生展開小組探究活動,他們首先思考情境問題,找到思維路徑,即對于標準方程,可以直接看出其圓心坐標和半徑,對于一般方程,需要先配方化為標準方程,再找出圓心坐標和半徑,然后運用配方法來研究D、E、F所滿足的條件。最后,在小組討論完成后,由筆者為主導者,學生為主體者,進行全班交流討論,以此完善每個學生的認知結構。
五、建立評價機制,樹立學習自信
評價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一種良好的評價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獲得學習的自信心,還能夠使高中生建立自我同一感,一種以成績論的評價方式只能扼殺部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教師應降低總結性評價的比重,并運用形成性評價方式,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與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樣既能夠將學生的潛能在評價這種外力的作用下發揮出來,還能夠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升華。
以《總體分布的估計》為例,為了使學生掌握編制分布表的步驟,筆者首先分發給每個小組一張清單,清單里的內容主要包括某一事物的樣本數據。如,某一地區在兩個時間段內的溫度,通過表中的數據來分析比較兩個時間段溫度大于等于33攝氏度的情況?并結合教材內“頻率、頻數、頻率分布表以及頻率分布條形圖”來統計、解決以上問題。在此過程中,筆者及時巡視,并按照每個小組的進展情況給予適當指導,并給出一定的鼓勵與表揚。在每個小組探究結束后,請每個小組將本組的討論結果與其他小組分享。同時,鼓勵學生學會贊揚別人,以形成和諧、良好的氛圍。因此,通過合理化的評價機制,不僅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還幫助學生獲得情感、情緒等非智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對學生的發展、成長尤為重要,尤其是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它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起著積極的作用。正是由于高中數學對學生的發展影響深遠,因此,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應始終圍繞著學生的學而展開,并且按照新課改對培養學生總的要求,更新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以此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軍華.探討新課標環境下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新方法[J].新課程(中學),201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