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玉

【摘要】正如一位專家所說:“思維導圖最可能惠及的是孩子。”的確,對于孩子而言,圖像和顏色的魅力遠遠大于枯燥無味的文字。本文以思維導圖為著手點,與日常英語課堂教學案例相結合,以圖文方式來詳細闡述小學英語課堂中進行的詞匯學習、寫作學習、語法學習等方面思維導圖的靈活運用,讓“思維導圖”引領小學英語課堂“開花結果”。
【關鍵詞】思維導圖? ?小學英語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9-052-01
思維導圖是非常形象化的圖形技術,是幫助學生打開大腦潛力的萬能鑰匙。為了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一定要合理地利用科學有效的對策將英語中的碎小雜亂而又分散的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恰好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就能在此有的放矢, 像大腦中的神經元將零碎的知識點串聯成系統脈絡,輕松總結規律,習得知識點,并充分挖掘構建學生的思維網。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英語課堂大部分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忽視了發揮學生主動能動性的主體作用,因此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被激活,但如果在英語課堂上靈活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不僅僅能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的作用,而且還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興趣以及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筆者針對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思維導圖在詞匯學習中的應用——激發想象,建立聯系
根據筆者幾年下來的教學經驗,發現詞匯教學應該具備聯系性、色彩性,才能引起小學生的審美趣味,且易于被他們吸收。思維導圖就是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圖畫,前后貫通,用一條條貫穿的五彩線條,整理歸納所學單詞,開枝散葉, 將單調的詞匯學習變得生動形象,繪制出思維導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音、形、義上的聯系,實現他們大腦思維過程的可視化。在課堂上運用思維導圖,能幫助老師了解自身在授課過程中的遺漏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及時應對做出適當調整,使教學成果事半功倍。
二、思維導圖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語言框架,一目了然
在當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許多老師認為給學生布置寫句子成為了一大難題,不僅小學生的詞匯量不夠,語法錯誤隨處可見,而且又對教師平時作業的批改加重了負擔,重要的是對于成績的提高看不見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很多老師便慢慢地忽視了,也放任了學生寫話能力的訓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維導圖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做到詞匯的積累與詞句的分析掌握,幫助學生實實在在構建起一目了然的語言框架,讓學生在寫作時如魚兒得水,下筆有神,進而提升學生寫話能力。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努力讓思維導圖成為我們教學的“利器”,讓思維導圖為孩子們輕松學習寫作插上想象的翅膀。
寫作對于小學生來言,無疑是有難度的,學生也因此抵觸寫作。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作為腳手架,在大腦中形成清晰的框架,一旦思路清晰,寫作思路也就如魚得水了。在習作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把自己心里想的內容一一羅列出來,然后指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有序地列出作文提綱。完成提綱后,小組合作針對提綱進行口頭交流,讓框架形成句子,讓句子成為篇章。
三、思維導圖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清晰明了,通俗易懂
雖說英語教學在不斷地改革,日新月異,但是英語語法的教學仍然稍顯枯燥,缺乏趣味性,且對于小學生而言,頗有難度,不少學生在高段學習英語語法的過程中,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學和抵觸的情緒,從而影響了他們對英語整體的學習感知。基礎薄弱的學生在六年級的時候,已經完全混淆了一般現在時的第三人稱單數,一般將來時的will+ 動原和be going to do, 一般過去時的ed以及現在進行時的be+Ving,更不用較真于其的不規則變化了。但是如若把思維導圖一般將來時(如圖所示)運用到英語語法教學中,以清晰明了的圖文方式告知學生一般將來時的標志詞:tomorrow, will, next Sunday等;一般將來時的用法:表示在將來某個時間要發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一般將來時的結構(以肯定句為例):主語+be going to+動詞原形或主語+will+動詞原形。這樣便可以使學生對枯燥,難懂,難記的語法知識點一目了然,通俗易懂且印象深刻,激發學生學習語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英語水平。
結束語
隨著信息量爆發式增長的當下,小學英語課堂中學生要鞏固的詞匯量越來越大,知識點愈發的繁雜而又瑣碎,機械反復的復習和鞏固只會在最后變成無用功。這時授課教師恰當靈活合理地運用思維導圖的形象直觀,圖文并茂,及其具有思維性和靈活性,讓學生的思維才能得以拓展,學生的主體性才得以發揮,使思維導圖成為小學英語課堂中的重要教法。
【參考文獻】
[1]歐陽蘋果,陳清. 2008. 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 湖南第一師范學報,8(3):17-19.
[2]托尼·巴贊。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第二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