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摘 要:作文評價對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是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手段。但在實際情況中,以教師評價為主的作文評價一直是作文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當前高中語文作文評價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傳統文化層面入手,對以學生評價為主的作文評價策略做出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學生評價 寫作能力 高中生
高中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高中階段是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快速提升的關鍵時期,所以在這一時期加強學生的寫作訓練,可以更好地提升他們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和文章構思能力。但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所占時間少、頻率低,大部分學生通過作文訓練提升寫作水平的效果也不明顯。而這種狀況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學生不能夠充分利用作文訓練的機會,只是把寫作文當作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任務,對教師給予的評價不重視,不能真正從自己的作文中發現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去改進。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不重視教師作文評語,致使存在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寫作能力得不到提升,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但筆者在教學中發現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是作文評價內容過于籠統。在平時的作文評閱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對作文的評語都是一些比較籠統的術語,如對寫得好的作文的評語多為:重點突出、中心明確、首尾呼應、結構完整之類;而對寫的較差的作文的評語是:主題不明確、結構不完整、內容單薄之類……這樣的評語過于籠統,大部分高中學生看到這樣的評語,是很難去了解自己作文中的具體問題的。學生在作文訓練中找不出自己作文的問題所在,那么就不可能去改進,寫作水平也就很難提高。
第二是評價方式單一。當前高中語文的作文評價,大部分是以教師評價為主體的。學生寫完作文后交給教師,教師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批改點評,然后再反饋給學生。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關注的只是作文的分數,而對真正能幫助自己發現作文中問題的點評內容,只是粗略看一下,不會去研究反思,使得存在的問題得不到解決。
所以,筆者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把學生納入作文的評價機制中,讓他們作為作文評價的主體,去評判文章的好與壞,并從中去學習借鑒寫作知識和經驗,以提高其寫作水平。
第一,營造傳統文化氛圍,優化寫作教學評價。
在語文寫作教學設計中恰當融入傳統文化知識,既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豐富情感體驗,不斷提升其文字運用能力。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既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也能夠為傳統文化在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恰當滲透創造良好條件。因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注重傳統文化氛圍的營造,讓學生在此氛圍中吸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此基礎上,學生也能夠懂得該怎樣將吸取到的傳統文化精華恰當運用到寫作當中,促進寫作水平的不斷提升。
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優化傳統文化學習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從整體上提升文化素養。比如:某教師在開展關于《園丁贊歌》的習作練習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程門立雪》《張良拜師》《尊師重道成大器》等一些關于古代尊師的故事繪本,讓學生在觀看、學習中,對古人是怎樣尊師的進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指導學生圍繞其中一個故事繪本展開深入討論,鼓勵學生從不同層面來展開評價。這一過程能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寫作靈感,為學生寫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提升寫作能力。
在日常寫作中,很多學生都存在缺乏文采的情況。但文采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往往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對語言能力提出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對此,在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加強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積累,強化寫作指導。同時,鼓勵其一邊閱讀,一邊對喜歡的句子進行仿寫,這樣既有助于傳統文化在學生日常學習、寫作中的滲透,也能夠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語感,還可以定期為學生布置寫讀后感的作業,讓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做出更細致的閱讀與鉆研,以此來充分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唐詩宋詞等,并做好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定期組織讀書分享會,或者是將學生提交的讀后感,打亂順序分給學生,讓學生給出評價、意見。這樣既可以為學生之后的寫作積累更新穎、豐富的素材,也能使學生在評價、分享的過程中,對寫作產生濃厚興趣,不斷開闊視野,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不斷提升寫作水平與文化素養。
第三,積極探索新穎的寫作教學方法。
在實際授課中,不論是為了讓傳統文化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傳承、發展,還是為了促進寫作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教師都要重視新穎、多樣化寫作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嘗試。且對于新時代的高中生來講,加強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并將其發揚光大,也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在語文寫作教學活動設計組織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加強對民族精神的感悟,來優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比如:某教師在講解《沁園春·長沙》時,除了引導學生對詩意做出深入感悟,還要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充分體會詩人心系國家命運的情感。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從不同層面來領會詩的創作風格,再鼓勵學生進行模仿創作。之后,再由教師將學生創作的新詩整理到一起,打印出來,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欣賞,選出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詩,同時附上自己喜歡的理由。最后,由教師統計,將排名前十的詩貼在班級的詩詞欄當中,并對學生的評價做出全面總結。這樣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閱讀評價中,學生也能夠明確他人的優點,以及自己的不足之處,或者是獲得新的啟發,為之后的寫作帶來幫助。
第四,適當增加課外閱讀。
就目前來看,要想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有機整合,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不斷增強,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僅通過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寫作過程中,將自己積累的更適合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進而給習作水平、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帶來積極影響。
另外,在課外學習積累過程中,學生也能夠接觸到更新穎、多樣化的寫作手法,能夠懂得從不一樣的角度欣賞文章,為之后的寫作、生生評價、自評提供有力支持。
第五,加強反思,提升寫作能力。
作文評價后的反思過程是學生對自己作文中的優點和問題進行重新認識和改進的過程,有反思才會進步得更快。在教學中,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對評閱后的作文反思不夠,對教師和學生給自己的作文評價不重視,使得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改進。所以在作文評價后,教師一定要督促學生認真閱讀評語,總結作文中的優缺點,以便在下次寫作時改進。這樣堅持下來,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有所提升。
總之,學生評價作文的過程,就是學習如何寫出好作文的過程。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讓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學習,勤于動手,主動與同學們交流與合作,共同學習。“學生評價”作文正是這一學習方式的很好踐行。學生評價作文的過程能夠真正讓學生成為作文評價的主體,使學生在評價中去發現問題、去學習借鑒,獲得多方面的寫作技能,從而調動他們寫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提高寫作水平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倪文錦、歐陽汝穎主編《語文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 許琴娟《提升高中作文評價方式的有效性設想》,《文教資料》2014年第23期。
[3] 邱雯《高中語文教學作文評價探微》,《課外語文》2016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