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知識的源泉和動力,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在課堂上的個性語言、恰當類比、形象演示、自編口訣等四個方面能夠產生“趣”點,確實對數學教學效果起到提升作用,因此試圖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挖掘數學課堂的“趣”點。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趣點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大量的公式推導,嚴密的邏輯推理,繁雜的推演計算,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都覺得難學,以至于不少學生的失敗就是從數學成績不理想開始的,甚至有人說:當下數學成了學生學習生涯的“攔路虎”。誠然,數學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它抽象、概括,不易感受到,邏輯性強,思維含量高,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很燒腦”的一門學科。如何走出數學學習困境?要想讓學生對數學學習不再恐懼,作為教師應該設法使得我們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究數學的動力。
一、 個性語言生“趣”
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數學知識本身也許是枯燥的,尤其是一些概念很抽象,不易弄懂,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對這些內容進行闡述和解釋,此時的教學語言就顯得尤其重要。下面就以兩個案例來說明如何讓教學語言生“趣”:
(一)“函數”的詩意表述
初中對于函數的描述:兩個變量x、y,當變量x的值發生改變時,對應的y的值也隨之發生改變,那么我們稱變量y為變量x的函數。其中x叫自變量。這一段對函數的描述令學生一頭霧水!為了把這個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教師試著編寫一段詩意描述:我變你也變,你因我而改變,你是我的唯一!學生聽了老師的描述后都笑了,一方面是學生這個年齡對這三句話中隱含的情感寓意的領會;另一方面,這三句話說清楚了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我變你也變!最后“你是我的唯一”指明了函數對于自變量的唯一性,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學生在下課后對這三句話近乎“瘋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從中可以窺見,教學語言的趣味性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起到了的作用。
(二)“0”的傳奇
眾所周知,0是個特殊的數,在有理數的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重視0這個特殊的數,教師編制了一段關于0的打油詩:
說你有你卻無,說你無你卻有,到底是有還是無?不用計較有或無!
說你正你非正,說你負你非負,到底是正還是負?不要錯當正或負!
我靠正叫非負,我靠負叫非正,到底非負還非正?不能遺漏才是真!
這一段繞口令似的描述,學生覺得很好玩,很感興趣,相互嘗試著背一背,加深了對“0”的理解,在解決有理數的相關問題時就不敢忽視“0”這個特殊的數,在數的分類方面自然就會多一個心眼,不敢遺漏對0的考慮。趣味表述產生的數學趣味,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二、 恰當類比生“趣”
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采用類比的方法,將不同的知識點通過某種相似性或關聯性進行類比教學,會引導學生用已知促進理解新知,加深對新知識的學習和鞏固。
(一)點動成線的生活實例
在教學幾何入門知識《點、線、面》時,對于點動成線,大家多數都是以生活中的下雨、眼淚、噴泉、射水槍等等來描述,學生也見怪不怪了。對此,教師想了一個妙招:
師:大家下課后一般都要去哪兒?
生:去洗手間。
師:那大家想想,這個過程是以上哪一種運動?
生:哈哈大笑(部分男生調皮的互相逗笑,女生竊笑……)
下課后,一些學生就用“點動成線”代替了“去洗手間”,無意間一個類比將學生學習理解數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簡單明了,“趣”就在身邊,“趣”從形象類比中來。
(二)因式分解的三部曲
因式分解教學中,學生感到困惑的就是分解不徹底,總感覺做不完。于是在講解分解因式的題目時,教師把這個過程做這樣一番描述:分解因式猶如誤入桃花源的漁翁,一眼看到題目時,不知所措,感覺無從下手或難以找到合適的方法,這就是第一部曲——初極狹,才通人。于是慢慢嘗試,提公因式、平方差、完全平方等幾種常見方法都試一試,狀態進入第二部曲——復行數十步;按照嘗試成功的道路繼續走下去,進一步思考,逐漸清晰,有了思路,順利找到解題的第三部曲——豁然開朗。帶著學生體驗解題的三步曲:(一)初極狹,才通人——審題思考;(二)復行數十步——嘗試探索;(三)豁然開朗——收獲成功。在這場因式分解的“驚心動魄”中,學生體驗到探索發現的人生三部曲,從中領悟:人生如題,解題即解人生。
(三)異號兩數相加如拔河
在學生學習七年級《有理數的加法》時,學生對符號的確定有困難。當異號兩數相加時如何確定符號,學生初學容易出錯,為了讓學生能夠快速確定符號并準確計算,教師打個比方:異號兩數相加,就相當于兩個人拔河,力氣大的一定會把力氣小的拔過去。異號的兩個數就相當于拔河的兩個人,力氣大的就相當于絕對值大的那個數,所以絕對值大的那個數的符號就決定了結果的符號。通過這樣的形象比喻讓學生很容易確定結果的符號。
三、 形象演示生“趣”
(一)看得見的“0”
學生在七年級上冊學習《有理數》時,對于“0”的描述: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那么0到底是個什么數?學生摸不著頭腦。在小學里,學生只知道“0就是沒有”這個意義,而現在對“0”的描述突然發生改變了,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為了對“0”做個詳細解釋,可以通過如下方式讓“0”變得有趣易理解:
在PPT上展示層次分明的雞尾酒,上面一層顏色為正數,下面一層顏色為負數,那么兩種顏色的分界是什么?學生立刻回答:是0!形象直觀。
教學中能把看似毫無關系的內容建立聯系,通過看得見的實物或現象對某個數學概念進行直觀表達,這種化抽象為具象的方式不僅直觀形象,而且生動有趣。
(二)冪的概念教學
在學習冪的表示an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立刻記住并深入理解,教師在課堂上做了一個形象的姿勢:雙腳并立,左手下垂,右手上舉,做出托舉姿勢。告訴學生,老師這就是:頂天立地男子漢就是Me(諧音:mi——冪)!右手指天——指數;腳下立地——底數,整個人——冪。將an這樣一個抽象化的符號表達的形象直觀,簡單明了。學生自然覺得有趣,課后也跟著學起來,對底數、指數、冪的理解也就很快很自然。
(三)“三線八角”的手勢法教學
在學習《探索平行線的條件》這一節時,當三個基本概念: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給出后,學生一時就亂了陣腳。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這些基本概念,辨別角的不同類型,教師利用兩只手教學生玩起了手勢游戲。如下圖,三種不同手勢代表三種不同的角,學生紛紛模仿,覺得好玩,而且好使,一下子活躍了課堂氣氛,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基本上能準確判斷出圖形中的三類角。直觀易學的手勢無形中提升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這類做法應該得到鼓勵。
四、 自編口訣生“趣”
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歸納提煉,將一些本質性的數學規律或特點總結出來,便于學生利用這些高度概括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相似的問題,避免走彎路。提煉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編制一些短小精煉的口訣,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一)分解因式的口訣編制
“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是因式分解教學的第一課,如果這一課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那一定會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學得更有激情和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我講完了例題后,接著問了以下幾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
(1)如何確定各式的公因式?
(2)各字母的指數如何確定?
(3)當首項為負號時應該如何處理?
(4)某項為公因式時,提取后應注意什么?
在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后,教師繼續問:“如果將這些內容濃縮一下,編成口訣,好不好?”學生異口同聲說:“好!”(立刻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口訣:系數最大公約數,字母相同指數低;
首項為負首先提,提后剩1莫忘記!
當教師寫完之后,學生便自覺吟誦,立刻記住。這節課取得了預想不到的效果。
(二)合并同類項的口訣
教材中合并同類項的法則:同類項相加減,將它們的系數相加減的結果作為系數,相同的字母及其指數保持不變。
以上這段話對于學生來說,理解起來不夠順利。為了讓學生便于理解且對整式運算感興趣,教師編寫了兩句話共10個字:系數相加減,相同即不變。言簡意賅,直擊本質。學生遇到同類項合并的題目時,自然套用這兩句話表達的原理,合并同類項的準確率立刻提高了,學生也覺得數學課更“好玩”了。甚至在這堂課后,學生還主動嘗試對其余的整式運算類型進行口訣編制,效果很好。
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做個有心人,能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合理選擇恰當的方式,在課堂上生成各種“趣”來,相信我們的數學就不再是學生學習旅途上的“攔路虎”,相反就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好伙伴”。在寓意深刻的語言中、在深入淺出的類比中、在形象直觀的數學情境中、在教師智慧編制的口訣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數學課堂的魅力,消除對數學的懼怕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體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真正做到:趣在數學,數學有趣。
參考文獻:
[1]肖柏榮,周煥山.數學史與數學方法論[M].四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2]趙振威,章士藻.中學數學教材教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
張小華,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麗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