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初中生物教學為例,對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路徑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師生對話、學生經驗與課后練習等方面,并提出資源利用的有效措施,力求通過巧妙設問、聯系生活、實驗探究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生物知識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資源開發;資源利用
初中生物與生活緊密相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發掘資源,促進課堂的拓展與延伸。在以往的課堂中,教師在無預設的情況下常常忽視生成性問題,使課堂變得沉悶,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對此,在現代化課堂教學中,教師除課本知識之外還可從師生對話、學生經驗、課后練習等方面著手,積極探索開發生成性資源,并促進各項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 初中生物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路徑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預設,導致課堂死氣刻板、流程化明顯、缺乏生機與挑戰性。生物學作為初中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具有顯著的創造性、動態性與探究性,教師應具有一雙慧眼,及時捕捉有價值的資源,勢必會取得意料之外的教學效果。
(一)師生對話
生成資源的開發數量與利用質量取決于教師,包括教學思維、道德修養、能力素養、教學方法等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對話與情感體驗有助于新認知的產生與經驗積累,也就是創造生成的過程。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師生、教材與教學設備之間就此產生交互對話。此種開放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師不可用固定的預設框架限制學生的思維與行為,在師生交流中隨時都會生成資源,使課堂生活靈活,富有刺激與挑戰。
(二)學生經驗
學生作為學習者,難免會對新知識產生困惑,甚至錯誤理解,此時便出現一些非預設的“意外”情況。對于教師來說,這種“意外”剛好是最佳切入點,可以此為突破口了解學生的認知漏洞,引導其生成新知識,在師生對話中得以彌補和發展。此外,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興趣愛好等,均可作為生成資源的形成基礎,對課堂生成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具有決定作用,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支柱,豐富的生活經驗更有助于生成資源的開發與高效利用。
(三)課后練習
蘇科版教材中針對每節內容附加了與之匹配的練習題,且題目難度不同,部分題目學生通過思考便可得出答案,有些則需要實踐驗證。課后拓展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延續,在生物校本課程中,課堂教學中會產生一些生成資源,學生可在課后拓展訓練中進行深入探究,通過開展課后實驗等方式,促進自身創新能力提升。作為教師,應牢牢捕捉習題練習中的生成點,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使其與文本對話,在自主練習中多元解讀,再回歸課堂匯報演示,這也是生成性課堂中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二、 初中生物生成性資源的利用方法
在新課改中指出,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抓住生成性資源,促進教學目標的高效完成,從多個方面著手挖掘和捕捉生成性資源,并通過巧妙設問、聯系生活、實驗探究等方式,培養其思維能力、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
(一)巧妙設問,培養思維能力
在教學提問過程中,教師應盡量設置開放性問題,并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思考時間。同時,靈活運用教材內容進行追問,引導學生朝著更深層的方向思考,以此生成更加有效的教學資源,并加強利用。教師的設問應巧妙精準,最好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知識點,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又不會離題過遠。例如,在學習“環境影響生物生存”一課時,主要對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究。通過對校內部分植物進行觀察,大部分學生能夠總結出主要影響因素為:水分、土壤、陽光、空氣與其他相關環境因素。此時,教師便可追問道:“水分與陽光是怎樣影響植物生存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分析原因,一些學生根據自己種花經驗,仙人掌在生長時所需水分較少,水仙花的水分需求較大。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總結出水分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主要由植物需水量的多少來決定,如若植物需水量大,則水分對其的影響力就越大,反而則越小,可根據不同植物的生活習性,分為多、少、適中三個等級。在教師巧妙設問之下,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可根據自身經驗和獨立思考解決更多疑問,而解疑的過程便是有效利用生成資源的過程。
教師在設問時應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與其認知規律相結合,科學的促進其能力提升。教師可設置難易適中問題,使每位學生都能擁有平等交流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生成資源更加豐富。小組討論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可結合學生實際能力,由簡到難的安排問題。例如,在學習“營養物質的作用”時,由于此類知識與學生生活相關,可設置討論問題,如“為什么不吃早飯會頭暈?”“青少年為什么要攝取各種營養?”“為何體育課后會口渴?”等等,學生對此類問題興致勃勃,擁有極高的參與熱情,積極踴躍的加入到課題討論之中。當學生對本課知識有所了解后,再對食物能量作用進行學習便更加容易,也可根據公式獨立計算不同食物釋放的熱能。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生成諸多資源,促進其思維健康發展。
(二)聯系生活,提高應用意識
生物學科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將教材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檢驗真理。在此種訓練中,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在學習的過程中,應不斷提高其應用意識。當學生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并解答時,學習空間將變得更加廣闊,學習效果也更加理想。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拓展訓練,均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其學習興趣與應用意識。例如,在學習“生物對環境適應”時,學生基本掌握了警戒色、保護色、擬態等概念,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環境適應動植物的例子,學生紛紛動腦,說出青蛙、蝗蟲、毒蛇、黃蜂、枯葉蝶等等。通過師生對話,使學生通過生物學習,使自身的應用意識得到顯著提升,更具創造力。
教師應走下講臺與學生一同探究答案,對教材知識進行挖掘,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學生針對存在疑問之處,也可自己動手查資料,或者到實驗。生物學科有很多奧秘,學生可帶著對未知的好奇到生活中探索。生物課堂在“問題生成”與“問題解決”中不斷拓展,實現了“科研型”課堂的構建。例如,在學習“多樣化生態系統”之前,教師可組織學生到教室外觀察身邊的生態系統,引出消費者、生產者、分解者等概念。學生在討論中對池塘系統、森林系統等進行分析,依據實例對各生態主體的作用與存在意義進行分析,如若剔除其中某個環節,生態系統都會失控。例如,細菌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學生都不喜歡它,但經過學習與思考可知,無細菌的世界有多么可怕,沒有細菌分解,地球將會被垃圾所充斥。通過討論與實踐,學生對生態系統的認識更加深刻,應用意識也顯著提升。
(三)實驗探究,鍛煉實踐能力
1. 親身參與,學會質疑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操作。如若學生操作后出現與結論不符情況,便會產生質疑,并在此基礎上創新進步。例如,在學習“鑒定食物中有機成分”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開展活動,但部分學生在檢測“淀粉”后立即對“葡萄糖”的檢測,使其學習積極性顯著提升。在對葡萄糖進行檢測時,將溶液中加入班氏試劑,經過加熱后便會生成紅黃色沉淀,這說明食物中存在葡萄糖。一些學生對沉淀產生較大興趣,并發出質疑“如果用火柴燒一下會怎樣?”并將這一假設付諸實踐,將火燒后的氣味記錄下來,雖然實驗意義不大,但也可說明學生具備了質疑與創新能力。在檢驗脂肪時,一些學生加入過量的蘇丹Ⅲ,將淡棕紅色當作脂肪顏色,通過反復實驗后才成功。由此可見,生物課堂隨時都會生成新資源,教師應對其進行篩選、引導與轉化,使生成資源發揮最大價值。
2. 延伸教學,滲透情感教育
初中生正處于情感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生物教師應緊密關注學生情感,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有些突發事件中便含有生成性資源,教師可通過加工使其與教學內容產生關聯,以此促進教學延伸,為課堂教學增光添彩。例如,在講解“環境影響生物生存”一課時,剛好從窗外飛入一只大蝴蝶,許多學生的目光被蝴蝶吸引,此時教師可借機將話題轉移到蝴蝶身上。
老師:“同學們,蝴蝶是否屬于生物?”
學生:“屬于。”
老師:“它怎么會飛到教室里面呢?”
學生A:“可能是判斷失誤。”
學生B:“可能被教室氣味所吸引?!?/p>
老師:“那它在教室里是否能生存呢?”
學生C:“這里沒有花粉,它無法生存?!?/p>
學生D:“有人會抓住它。”
老師:“蝴蝶是無法在教室環境里生存的,希望課后有心的同學能幫助它回歸自然,關愛生物。通過這只蝴蝶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對環境具有依賴性……”
在下課后,同學們一起很興奮的用書幫助蝴蝶飛出了教室。無論教師是否理會,蝴蝶都在那里,如若不理會這只誤闖入課堂的小動物,便很難將學生的思維拉回到課堂中,勢必會影響學習效率。而通過對資源的加工,將其與課本知識結合起來,巧妙的滲透生命教育,便可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與態度等均得以升華,師生均在生成資源中得到成長和發展。
三、 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新的課題。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具備一雙慧眼,從師生對話、學生經驗與課后練習等方面出發挖掘教學資源,并通過巧妙設問、聯系生活、實驗探究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使其在寬松自由的氛圍內學習和成長,使生物成績與學科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克容.初中生物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巧妙利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8(11):62-63.
[2]巨春.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捕捉與利用[J].學周刊,2019(15):35-37.
[3]陸家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性資源開發和利用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70-71.
[4]陳微.初中生物課堂上利用生成性資源的實踐與體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2(2):157.
作者簡介:
黃敏,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