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課堂提問策略是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互動性與有效性的主要措施,也是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氛圍活躍性與教學環節多元性的重要途徑,更對培養高中生物理核心素養與實踐能力等產生了深遠影響。文章在結合高中物理教學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為實現物理課堂提問效果的最佳化而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物理;課堂提問;策略
物理不僅是培養高中生觀察分析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的主要學科,也對高中生創新思維、科學精神、實驗探究意識以及生活實踐能力等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傳統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以講解物理教材上的知識點為主,加劇了高中生物理知識水平與實踐能力發展的不平衡性,限制了高中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因此,老師應轉變物理課堂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提問等教學法來提高核心素養在物理教學活動中的滲透效果。
一、 提問在物理新課教學環節的運用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用提問法來加強新舊物理知識的關聯性,讓學生在學習新課前能夠對舊知識進行回憶和鞏固,達到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效果。在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教師要根據高中生以往所學物理知識與其社會生活情境來設計兼具實踐性與持續性的問題。這種設計問題的方式既激發了高中生學習物理新知識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又延長了高中生課堂注意力集中時間,也提高了物理知識實踐轉化率,強化了高中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學術界在對提問教學進行分析和研究時明確提出,這種教育教學策略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意義重大,一方面,老師需要注重教學重難點的分析以及研究,另一方面,需要掌握提問教學的策略以及技巧,找準提問的切入點以及突破口,積極實現提問與教育教學內容之間的完美融合,保障所提出來的問題能夠調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及動力,讓學生在問題分析以及問題研究的過程之中,結合個人所學習的物理知識進行分析以及研究,進而充分體現提問教學的重要指導作用及優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印象以及理解。
例如,在學習魯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速度和加速度》相關知識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用小球從斜面滾下去的視頻,隨著滾動距離的增加,小球往下滾的速度越來越快。在播放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視頻中的現象進行分析,引導高中生思考速度與加速度相關知識。隨后,讓高中生列舉其生活中曾經歷過的加速度相關的事情,提高了高中生對加速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但是,老師提出的問題應與高中生物理能力、物理教學內容特點等相吻合,按照從簡單到困難的原則來提問,避免因問題過難而打擊高中生回答問題的信心,問題的數量應控制在2-4個之內,避免因問題數量過多而占用大量課堂時間。
二、 提問在物理試題訓練環節的運用
物理試題訓練可以分為課堂試題訓練與課后試題訓練兩種類型的訓練。物理習題訓練是提高高中生物理解題速度與準確率的重要方式,也是幫助高中生深層次理解與熟練運用物理知識的主要措施,更是豐富物理解題經驗與提高物理考試成績的重要途徑。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將提問同物理試題訓練有機結合,靈活創設各種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這些問題情境來掌握更多物理解題方法與技巧,并在解題過程中發展高中生物理理性思維與邏輯推理能力,引導高中生全面細致的分析物理試題已知條件,鍛煉了高中生物理轉化思維、理性思維以及發散思維。
物理老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態度,關注新課改背景之下物理教學的新內容、新要求以及新標準。其中試題訓練是物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環節,這一環節對鞏固學生的知識以及印象意義重大,但是物理這門學科的學習難度偏高,對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挑戰,為了避免學生出現消極應對的情緒,老師需要采取課堂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找準個人的學習方向在與老師進行交流以及溝通的過程之中主動分析問題以及思考問題。提問與物理試題訓練之間的聯系對老師的要求較高,老師需要結合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情況分析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找準學生的薄弱之處以及需要提升的地方,將課堂交給學生,通過簡單提問形式來給予學生方向上的指引以及肯定,保證學生能夠通過問題的分析及研究對物理這門學科有一個全新的理解及認知,彌補課堂教學存在的各類不足。
例如,在學習魯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相關知識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斜面上的物體是否會滑動”的問題,并鼓勵高中生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答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既可以通過實驗法來獲得答案,也可以根據摩擦力相關規律與公式等來推算問題答案,鍛煉了高中生創新思維與逆向思維。隨后,老師與高中生一起分析兩種方法的優勢與缺點,鼓勵高中生物理試題訓練中的優異表現。物理試題訓練內容應堅持以質代量的基本原則,提高試題類型的多樣性與考核內容的廣泛性,從而實現了提高高中生物理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基本目標。
三、 提問在實驗探究環節的運用
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體系中的核心環節,是鍛煉高中生物理實踐能力與培養高中生物理學習興趣的主要方法。因此,高中物理教師要提高實驗教學法與問題教學法的結合性,在實驗探究環節靈活設計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既可以引導高中生利用物理實驗來獲得分析物理現象與總結物理規律,也可以以提問的方式來引導高中生完成物理實驗與展開物理思考,實現了高中生物理實驗技巧與實驗素養的共同提升。實驗探究環節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這一教學環節對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意義重大,老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成長規律,分析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的真實狀態,掌握學生的薄弱之處,在引導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之中找準問題的突破口以及切入點,實現真正實現提問教學與實驗探究環節之間的完美聯系以及融合,保證學生能夠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以及意愿。
與其他教學板塊相比,實驗探究環節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較大的挑戰,物理老師一方面需要調整教學思路及教學方向,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關注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之中所遇到的困難及障礙,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以及肯定,在提問的過程之中引導學生自主操作不同的實驗環節,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老師需要將實驗操作的主動權以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實踐和自由操作,在老師問題的引導之下主動規范個人的實驗行為,優化個人的實驗步驟,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彰顯提問教學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學習魯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變形與彈力》相關知識時,可以通過測量銅絲伸長的實驗來了解銅絲的彈性形變與范性形變的區域。在做實驗時,老師可以提出“需要提前做好哪些防護措施?”大多數高中生會回想曾經做過的實驗以及實驗注意事項,從而讓高中生快速集中注意力。高中生逐步增加砝碼數量,銅絲的伸長量也發生相應變化,老師提出問題“砝碼重量與銅絲伸長量的關系”,大多數高中生會得出“銅絲伸長量會隨著砝碼重量的增加而變長”的結論,但是高中生卻無法準確判斷兩者準確變化規律,這時,老師可以指導高中生在坐標紙上描出并分析實驗數據,讓學生思索實驗全過程,從而幫助高中生掌握實驗核心內容。
四、 提問在物理實踐訓練中的運用
原有高中物理實踐訓練頻率較低,限制了高中生物理實踐能力的持續發展。高中物理實踐訓練對于高中生學好物理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物理實踐訓練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提升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高中物理核心素養。因此,老師應組織創設不同主題與內容的物理實踐教學活動,通過提出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問題的方式來延伸高中生物理知識,提高高中生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難題的能力。在完成前期的主體教學環節之后,老師需要注重物理實踐訓練活動的順利開展,其中提問在該教學環節之中的應用對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物理老師需要注重實驗訓練程度以及頻率的有效把控,積極實現提問與實踐訓練之間的完美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主動調整個人的言行舉止,掌握物理這一學科學習的核心要求,真正意識到物理實踐訓練對提升個人學習能力的重要價值及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生的實踐訓練能力以及水平有所區別,因此在提問的過程中老師需要注重層次性,控制好提問的難易程度,根據學生在前一階段的學習成績以及學習興趣設置層次化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成長,真正體現教育教學的公平性。
例如,在學習魯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力與平衡》相關知識時,高中生可以利用薄膠合板條或者厚卡紙條等材料來自行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模型,通過調整四邊形的形狀來思考“合力大小與兩個力夾角的關系”“當原來兩個力之間的夾角是0°時,合力計算方式會發生變化嗎?”要求高中生之間相互討論分析其實驗結果,從而加深了高中生對合力規律的記憶與理解。同時,老師可以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相似現象,減少高中生對物理知識的陌生感與恐懼感,利用問題來引導高中生明確生活實踐與物理知識的內在關聯性,既可以增強高中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內動力,也促使高中生主動使用物理知識來提高其生活實踐能力,從而實現了高中生物理知識水平與實踐運用能力的共同提升。
五、 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師要正視原有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與漏洞,充分認識到提問對培養高中生物理核心素養與提升高中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通過創新提問在物理實踐教學、試題訓練、實驗探究等環節中運用策略等途徑來促進高中生物理核心素養與物理教育事業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岳翔.基于核心素養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之“八個重要”[J].中學物理,2018(8).
[2]徐祥美.通過教學優化提高初中物理課堂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0):112.
[3]傅健.通過初中物理實驗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以蘇科版八年級第四章為例[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7(12).
作者簡介:
王秀燕,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季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