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朱明苑
[摘要]“雙高計劃”為高職院校提供了發展機遇和強有力的外部保障。提升學校治理水平是“雙高計劃”的十大項目之一,是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和深化高職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高職院校內生發展的需求。“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需要梳理治理相關政策背景,緊扣高職教育特質,厘清治理內涵。從治理理念、組織體系、制度與運行體系、內部控制體系、人事體系、信息化治理平臺等方面優化多元主體治理體系,提升信息化治理能力。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職院校;治理
[作者簡介]董海燕(1972- ),女,江蘇淮安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碩士;朱明苑(1988- ),女,江蘇泰州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江蘇泰州 2253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三全‘三共質量治理視域下農業高職院校校本人才培養狀態數據的采集與應用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YYJ201802)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21-0044-06
從高職院校自身發展需求來看,院校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是高職院校形成多元辦學格局、促進類型教育轉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高職院校的金字塔形管理模式面臨許多問題,如多方利益協調日益困難,辦學體制機制開放度不夠,未考慮高校組織的松散耦合的特質,章程、制度未形成脈絡清晰、邏輯縝密的體系,決策權過于集中,資源配置機制缺失,基層治理主體的自治程度偏低,師生參與治理的渠道還不暢通,信息化動態治理機制尚未完全確立等。因此,如何形成與職業性和高等性雙重辦學特性相匹配的治理結構,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成為高職院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且迫切的戰略任務。2019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為高職院校提供了發展機遇和強有力的外部保障,對于高職教育向類型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提升學校治理水平是“雙高計劃”十大項目之一,高職院校需要深入研究院校治理的內涵,依托“雙高計劃”建設實現治理能力常態化提升,順應時代呼喚,滿足內生發展的需求。
一、院校治理相關政策
近年來,高職院校治理日益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1999年,教育部、國家計劃委員會聯合印發《試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實施意見》,標志著職業院校管理模式開始由“管理”向“治理”轉變。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職業院校要依法制定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要求“推動行業、企業和社區參與職業院校治理,職業院校設立理(董)事會”。 2015年,教育部印發《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要完善質量保障機制,完善院校治理結構,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高等職業院校治理結構”。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完善高校內部治理”,并提出了四項具體舉措。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提高學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學校治理結構”;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以上政策的出臺充分表明,推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需要,更是教育領域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和深化高職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內涵
目前,治理尚沒有統一的定義。《辭海》中對治理的定義為“控制、管理、整治、整修”。 1995年,全球治理委員會指出,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是調和不同利益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2016年,李旭炎提出“治理是指一種由共同目標和多元主體支持的活動與過程,基本特征是主體間的多元性、客體或對象的共同性、治理過程性及其協調性”。治理與管理有聯系,治理體系由治理理念、組織體系、制度與運行體系、內部控制體系、人事體系、信息化治理平臺等構成,內部要素與管理大致相同;但治理與管理又有明顯的區別,治理是管理的高級發展階段,更強調民主、多元、服務、信任、合作、協調、時效與共享,而管理的行政性、強制性較強。高職院校治理是高職院校面對利益主體多元化,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使學校各相關利益主體協調、治理成本下降、辦學效益提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協同運行和體系優化的過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職教育治理共同體是一個由國家與各級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組織等構成的復雜集合體。高職院校治理不僅要把握好高等性,更要抓住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特殊屬性——職業性,在處理好與政府、社會關系的同時,更要關注行業企業等利益相關方的協同合作,走出相對封閉的舊有模式,形成多元治理共同體的強大合力。
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徑
2019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遴選管理辦法(試行)》指出:“‘雙高計劃每五年一個支持周期,2019年啟動第一輪建設。實行總量控制、動態管理,年度評價、期滿考核,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第一批入圍“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需要通過項目建設推動常態化治理能力提升,在治理水平提升方面真正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為其他高職院校提供經驗和參考依據。尚未入圍的高職院校需要通過治理體系完善、治理能力提升,爭取新周期內入圍“雙高計劃”。值得注意的是,“雙高計劃”項目是國家提供給高職教育的外部發展保障和機遇,但絕不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唯一目標和終點,應杜絕急功近利、形式主義,回歸職業教育的本質。高職院校應完善學院自治制度,建立現代職業院校制度體系;優化“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專家治學、民主管理、企業參與、社會監督”的治理結構,推進管理標準化、秩序正規化、手段信息化、質量可控化,通過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
(一)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建構治理文化
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高職院校治理現代化的根本方向。高職院校應確保學校辦學的社會主義性質,積極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積極培育現代治理文化,將大學治理文化、法制文化、工匠精神等有機融合,用文化引領治理。建立學習機制,強化學習研究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研究職業教育相關理論,學習研究其他院校先進治理經驗;定期組織深度會談,引導交流學習體會,提升治理理念、管理能力、執行力和協同合作意識。總之,保證用治理理念武裝頭腦,打破高職院校固有的管理思維,把治理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而不是停留在紙面上。
(二)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健全治理結構
1.探索搭建扁平化運行組織。高職院校需要貫徹國家法律法規和落實中央文件精神,遵循高職教育發展規律,以學校章程為依據,進行組織機構的頂層設計,使其有利于治理。可以進一步轉變觀念,突破傳統的垂直管理模式,以精簡高效、權責一致為原則,將職能相近、服務對象相同的部門進行整合,整合常規管理事務,減少職能交叉,集中資源利用,探索搭建扁平化內部管理運行組織,直接面向服務對象和組織目標。充分發揮校內各機構的作用,提高管理人員執行力度,提升整體運行效率。可以按照扁平化管理模式,打破傳統的金字塔式構架,根據職能定位,重新進行部門設計,將工作按性質分解到各職能部門,形成決策層、管理層、操作層在同一平面上運行的平面管理模式。也可以因校制宜,創新組織機構的職能,設置特色機構,解決內部運行和外部對接的問題,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效能。
2.創新學校理事會工作機制。修訂理事會章程,優化理事會成員結構。學校理事會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門、舉辦方、行業、校企合作企業等單位代表、學術組織和科研機構、學校及職能部門負責人、師生和校友代表等組成。吸納專業學術科研組織或機構代表為理事會成員,更好地發揮學術組織和科研機構對專業建設、科研服務等的咨詢作用。進一步明確學院、政府、行業企業等成員的權利和義務,提升行業企業代表在理事會的地位與作用,促進社會參與辦學。創新理事會運行機制,搭建理事會工作信息平臺,充分發揮理事會在人才培養、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打造、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服務發展水平等方面的作用。
3.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建立健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成本補償和長效運行機制,設立校企合作專項資金,促進地方政府落地校企合作企業享受相關財政、金融、稅收和用地等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內在動力,形成體制開放、資源匯聚的產教融合模式。完善校企合作管理辦法,出臺校企合作辦學、育人、研發、就業的制度和標準,與行業領先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領域加強深度、全方位合作。完善職教集團理事會管理體制,拓展理事會功能,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合作辦學,提高合作單位質量,推進實體化運作,逐步形成“政行校企”多元化辦學新格局。創新聯盟理事會管理體制,發揮職教集團理事會的主導作用,建立產教對接機制,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和產業特點,優化學校專業結構與布局,融入產教融合型省域,促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農牧產業需求有機銜接。探索與行業領先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創新產業學院管理體制。
4.健全多元學術體系。健全“學術委員會—專業群理事會—專業建設委員會—教材選用委員會”構成的多元學術治理組織,修訂對應章程,明確職責范圍和決策議事規則,完善運行機制,規范運行程序,建立學術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多元學術治理組織在專業(群)規劃建設和改革、資源配置、協同發展等方面的作用,促進教學資源、條件、師資力量的共建共享,健全教材選用標準和質量評價反饋制度,為教材的選用和建設等提供指導、咨詢和把關,提升學校學術氛圍,促進專家治學。其中,專業建設委員會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專業(群)負責人、專業核心課程負責人代表及行業企業專家等組成,教材選用委員會由二級學院(部)分管教學負責人、專業群建設辦公室負責人、教授代表、校外課程教材專家、行業企業專家、專業教師等組成。
5.創新教代會工作機制。制定教職工代表大會重大事項審議制度及提案征集與處理制度。實施閉會期間代表常態化督查制度,重點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和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督查。工會充分發揮作用,落實好民主管理與監督職能,維護好教職工權益,促進民主管理與監督。深化院務信息公開,通過學校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將學校的重大決策、財務收支狀況、教學設施改造、實訓基地建設、人事任免、教職工待遇等事項及時向教職工公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學校監督機制,建立校內教師申訴管理制度。
6.擴大二級學院管理自主權。創新二級學院管理模式,轉換管理思路與方式,除需要學校統籌規劃和統一管理的事項外,保證二級學院在相關人、財、物的配備、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有較大程度的自主權,確保二級學院有職、有權、有責,將管理重心合理下移,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將師資隊伍從統一配備向自主建設轉變,按專業發展規劃有序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按照專業建設情況、二級學院辦學規模、學生數、教職工數等主要因素,將學生、人員、專項、辦公、創收等經費依標準劃撥到二級學院,實現辦學資源與辦學規模、辦學質量聯動機制。構建二級學院工作激勵機制,實行差異化津貼分配制度。二級學院應編制科學合理的二級財務預算,成立財務預算管理委員會,對預算的方案、流程、執行情況進行過程性監督;成立二級教代會,監督本部門業績考核和津貼分配方案的有效實施。將二級學院的設備管理從統包統攬向分片包干轉變,完善制度強化設備購置流程管控,依托信息化平臺提高設備利用率和共享度。
(三)完善自治制度,建立現代職業院校制度體系
1.完善以章程為中心的治理制度。“章程”是學校治理制度的根本,是高職院校的“憲法”。學校要堅定地維護章程的“校內憲法”地位,嚴格執行章程修訂程序,使其不受任何個人意志和組織力量的干預。需以章程為依據,建立規章制度的動態梳理和調整機制,修訂基本管理和日常管理制度,形成“章程—學校基本制度—部門規章制度—二級學院運行制度”四級治理制度體系,保證體系層次清晰、內容規范、健全統一。對現行的各項規章制度、管理文件進行全面、系統、細致地審查、清理、創設、修訂、完善和廢止,確保學校的規章制度與章程的協調一致。對章程有要求、但目前尚未建立相關制度的,及時建立和完善;對不符合章程、在章程中沒有依據、不適應學校改革發展要求的,及時予以廢止或者修改。以“雙高計劃”為抓手,優化“雙高”建設相關制度和標準。圍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1+X證書制度試點、學分制管理、彈性學制、專業(群)設置與動態調整等主題,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新型活頁式和工作手冊式教材及配套資源開發、教學信息化、模塊化教學、高水平人才引進、教師培訓、校企“雙師”互聘等系列制度的制定。完善系統化制度標準和流程,通過教育教學一體化平臺實施信息化管理,實現“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2.理順治理關系。在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下,制定好黨委會、校長辦公會、黨政聯席會和理事會、學術委員會、教代會等規則,科學界定各利益相關者的責、權、利,保障行業企業、社會、教師、學生等權益主體的政治權、行政權、學術權、監督權,使得各主體在規則和權限內更好地發揮職能,在學校治理過程中爭取到最大利益并達成利益均衡。理順行政權與學術權之間的關系,確保專家學術自治,彰顯其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地位。樹立“多元、民主、參與”的理念,強化對高職院校內部權力的監督與制約。
(四)內部控制外部評價,健全質量治理體系
1.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與診改機制。建立健全全員參與、全員控制、全面管理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構建內部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學校自主管理、自我約束的體制。建立學校常態化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制,以標準化建設為引領,完善“雙高”建設標準鏈,圍繞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專業(群)帶頭人、骨干教師培養,專業(群)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等制定系列標準文件,進一步營造現代質量文化。完善學校專業設置與動態調整實施辦法,實施校內專業評估與調整。通過校本教育教學一體化平臺實時采集、監測、分析、管理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充分發揮平臺數據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行業協會和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為依托,以行業企業的用人標準為依據,以年度為周期全面開展專業(群)診改;實施專業(群)年度質量報告制度,優化高水平專業(群)診斷與改進機制。
2.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完善由學校、行業企業和校外機構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反饋與改進機制,開展學生評教、督導評教、同行評價和教學質量社會評價,及時掌握教學動態,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四類評價主體在人才培養質量保障中的積極作用。面向教職工、在校生、用人單位和家長等采集滿意度調查數據,通過第三方機構開展在校生培養質量、畢業生發展質量、師資發展與保障等評價,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和外部督導評估評價;認真落實高等職業教育年度質量報告、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自評報告制度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審定、備案、公開制度。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進一步完善崗位設置、職務聘任、考核評價、績效工資分配、教師發展與晉升等機制,形成總量控制、動態調整的崗位聘任辦法,分類建立科學、公平的考核評價體系,實現“崗位、職責、貢獻、收入”相匹配的崗位管理模式,營造高效和諧的良好氛圍,激發學校各組織、各個體的積極性和創新性。遵循多勞多得、優質優酬的原則,建立以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以全方位全過程績效為重點的收入分配體系。深化職稱評聘制度改革,將師德師風和工作業績作為職稱評審的主要考核指標;建立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教師學術評價分類考核與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深化管理人員職員制改革,合理布局管理人員在學校和二級學院的分布。注意激勵機制的公平性,注意行政管理人員與專職教師之間獎勵的公平性。將制度執行、質量治理的過程性數據進行整合,及時運用到人事制度改革和績效管理中,增強人事制度改革的內生動力,確保政策切實落地、制度有效執行、質量真正提升。
(六)適應內涵建設新要求,全面提升治理信息化水平
依托“互聯網+”,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推動高職院校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實現從經驗管理向精準治理的轉變,構建智慧化學校,這是提升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必經之路。將信息化治理提升到戰略性的高度統籌規劃、全面推進,整合和共享全校信息化資源,促進信息化與學校治理各層面的深度融合。將關鍵環節納入學校管理信息系統,減少人為因素,實現工作流程化、業務全過程信息化,逐漸打破學校的傳統部門壁壘,助推層級組織“扁平化”,動態化監控制度運行狀態,通過系統數據留痕實時追溯與監控責任落實情況,促進學生、教師、學校事業的共同發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通過業務梳理、流程優化、服務前移、數據融通,建設基于數據中心的一站式網上辦事大廳,推動學校公共服務事項網上辦理,精簡和規范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改進服務質量。建成校本人才培養狀態數據管理中心,對各項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存儲、管理、挖掘分析、展示體驗并動態監測及預警,助力精準分析、研判和制度執行,為信息化治理和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與智力支持,實現治理高效化、智能化。將信息化治理能力的培養有機地融入學校的人才隊伍建設中,培養懂職業教育、懂治理、懂信息技術、懂經濟的復合型人才。
“雙高計劃”背景下,院校治理過程中不僅存在共性問題,各高職院校在辦學體制、辦學規模、區域政策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和特色構建權責一致、制衡有效、運行順暢、管理科學的治理體系,大幅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參考文獻]
[1]龐元正,丁冬紅.當代西方社會發展理論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蘇志剛.治理共同體:類型教育背景下高職教育治理結構的創新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7):61-65.
[3]李旭炎.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趙麗生.高職高專院校治理:內部控制[M].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5]錢倩,龔文龍.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治理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0(2):44-47.
[6]熊威,吳訪升.高職院校內部治理體系建設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與職業,2020(1):45-49.
[7]李永生,袁蕊,劉亞.論“雙高計劃”背景下的學校治理水平提升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4):48-52.
[8]李亮.公立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完善研究[D/OL].西安:西北大學,2018 [2018-05-01].https://kreader.cnki.net/Kreader/CatalogViewPage.aspx?dbCode=cdmd&filename=1018118768.nh&tablename=CMFD201901&compose=&first=1&uid=WEEvREcwSlJHSldSdmVqelcxVTNEZjkvMzJuNk5NdVl1Ui9tdjJtREw1az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
[9]趙紅杰.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研究[D/OL].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7[2017-05-23].https://kreader.cnki.net/Kreader/CatalogViewPage.aspx?dbCode=cdmd&filename=1017077565.nh&tablename=CMFD201801&compose=&first=1&uid=WEEvREcwSlJHSldSdmVqelcxVTNEZjkvMzJuNk5NdVl1Ui9tdjJtREw1az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
[10]王琦,王鵬,高蕾,等.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浙江考察為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遵循[EB/OL].(2020-04-04)[2020-04-13].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4/04/c_1125814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