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背景下,國內“三農”問題得到初步改善,國內農民群體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然而在現代化農業縱深發展基礎上,國內現行農村經濟結構已經無法充分滿足國家經濟發展需求,亟需進行經濟轉型。由此,應當從農村經濟發展理念和方式著手革新,重點完善國家農村土地流轉機制,進一步擴寬農業資金融資路徑。并且充分利用合作組織的引導作用,完善健全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以此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轉型。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策略;探索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中就農業、農村及農民“三農”問題做出重要論述,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民生問題的基礎,農村經濟應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F階段,國內農業經濟在政府加持頂層設計下逐漸由傳統農村經濟向現代化農村經濟過渡。以往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則予以農村經濟良好的制度性基礎,并且為農村經濟轉型提供重要提推作用?,F代化農業合作社制度、規?;洜I體系不斷完善,對應的農業企業呈現跨越式發展態勢,并就此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然而當前農業經濟在轉型過程中仍然面臨農村金融市場建設缺失、農民經濟轉型意識不足等、財政扶持覆蓋范圍不夠廣泛等困境,進而影響到農村經濟發展進程。由此,筆者認為若想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就要著手對農村經濟轉型進行布局,全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升國家農業經濟效益。
1 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概述
1.1 “三農”問題的成因探討
鄉村振興戰略一經提出后,中央農業部及相關專家著手對“三農”問題追本溯源,探析引發鄉村問題的根本原因。部分學者在研究總結以后,表明現代化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然而現階段,多數農村缺少專業人才輔助,且在城鎮化背景下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農村人才凋敝,農村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滯后。因而諸多學者著手從人才引進、培養管理維度實現鄉村振興。事實上,歐美一帶發達國家在發展歷程當中,也曾產生城鄉發展失衡、鄉村經濟滯后的情況。因此,國外專家也曾針對“鄉村復興”進行深入研究。美國知名經濟學家納爾遜曾表示,導致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資本投資不足。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后,不難得出“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影響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資本投資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性是當前制約國內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1.2農村經濟轉型助力鄉村振興的機制研究
依據上述分析, “三農”問題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金融制度、農業發展理念、農業生產方式則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農業部、商務部、財政部等多部門一直持續使用擴增財政支撐力度、發展農村金融等方式助力農村經濟轉型。但財政部門能夠投入農村的資金相對有限,難以填補鄉村發展的資金空缺。對于助力農村經濟轉型因素而言,農村金融在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并通過直接效應及間接效應推動。直接方式即是通過農村金融機構將資金以貸款、補助等形式發放于農村群眾,為鄉村經濟轉型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間接方式則是通過其他服務,推動農村經濟增長,進而平衡資源分配。現階段農村市場建設并不完善,仍然缺少信息服務。為對應解決此問題,國家政府提出助推農村經濟轉型升級,擴大資本投入,促進農村產業發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可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外界資本投入,進而提升農村持續進步的內生動力,助推實現鄉村振興。
2 農村經濟轉型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代化農業進程不斷進步的同時,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契機,國內農村經濟已經初步實現穩步發展,然而在面臨農村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2.1 農村經濟體系“去農業化”現象顯著
所謂“去農業化”即是當前農村地區中的農業地位不斷弱化,而非農產業持續產生的一種現象。農村經濟立足于農業,必須與農村地區經濟結構深度融合,然而在城鎮化、工業化的沖擊下,分工差異化導致農村與城鎮收入差距愈加明顯。雖然國家財政為保障農民生活水平予以財政補貼,但農村經濟水平滯后仍然讓農民難以獲得更加富裕的生活。農民群體為提升可支配收入,開始棄農而去,并步人工業化發展道路。由此,農村整體經濟結構產生調整,并對傳統農村地區經濟表征進行改善,農業生產趨向邊緣化發展。
2.2 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
農村經濟取得良好發展的重要基礎即是農村生態環境,然而伴隨城市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工業化的發展,部分高污染企業建立于農村地區,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一方面,城市生存空間的減少致使污染物向農村地區轉移,農村生態環境破壞開始大范圍蔓延。另一方面,為提升經濟收入,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化肥、農藥,包括養殖場排放的廢物均隨河流傳播,造成大量農業面源污染。加之農村地區居民生態環保意識相對較低,村鎮地區缺少環?;A設施。且據相關部門報導,農村地區污染排放量與城市污染排放量相對持平。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嚴重制約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2.3 農村地區特色逐步消失
工業化及城鎮化進程中,部分農村地區已經開始產生“標志、符號”丟失的情況,與所在地區空間分離。并且在新農村推進建設過程中,部分農村地區追求表面統一化,以往農村特色地區開始逐漸趨向表同。國內農村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及傳統意義,是民眾生活跡象及經濟結構的傳統體現,然而當前國內民眾并未充分認識到此重要意義。反之眾多建筑、耕地卻被破規模損壞,傳統農村經濟特色正在逐步消失。甚至部分農村地區進行大面積現代化建設,導致特色養殖、特色種植被取代,農村鄉土氣息正在消失,致使國內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困難。
2.4 農村和諧發展遭受挑戰
伴隨農業改革不斷深入,農村地區開始產生社會矛盾,并面臨極大程度的挑戰。而當前農村地區所產生的矛盾,多數是由于區域間經濟差異、利益沖突所引發的。具體而言:一方面是由于城鄉收入差距顯著。在國家經濟水平整體向好發展態勢下,國內剩余貧困人口多數居于農村地區,相反城市地區CDP則持續提升。雖然近年居民收入在政府宏觀調控措施下,農業補貼及稅務減免已經有所改善,但總體來看國內差距仍然相對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內部收入差異化明顯。多數地區利用區域資源稟賦進行積極創業,經濟收入逐年增加。然而部分地區缺少資源優勢,加之自身并不努力,導致農村內部貧富差距開始顯現。而對應貧困居民對于農村經濟轉型并不在意,甚至通過各種方式阻礙地區經濟轉型,導致國內經濟轉型面臨極大程度阻力。
3 基于鄉村振興的農村經濟轉型路徑探討
3.1 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理念和方式轉型
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首要條件,首先需要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理念及發展方式進行轉型。具體而言,首先需要落實以人為本的根本發展理念,進而提升農民群眾的可支配收人,保障農產品供給平衡。其次,需要推行農業發展科學功能新理念。提出農業經濟轉型理念的是國家管理層級,而具體執行的仍然是農民群體,由此需要發揮農民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強化農業經濟中各項職能拓展,以此順應國家農業功能發展趨勢?,F下,國內農業產業需要著手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過渡,積極推動農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農村向深度、廣度縱深發展,進而實現農村休閑產業、生態功能性。最后則是促進農業領域生態化發展理念。將低碳農業與循環農業作為主要抓手,加以結合區域資源優勢,指引地區農業向資源節約進發。通過農村經濟發展理念和方式轉型,奠定農村經濟轉型的基礎。
3.2 優化完善國家農村土地流轉機制
作為農村經濟核心發展機制,土地流轉機制亦需順應現代化進行優化完善,進而實現土地經營規?;,F階段國內農戶并未實現經營規模化,抵抗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的能力偏低,這也是制約國內農村向規?;l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需要國民立足于自愿、有償原則,倡導國內農戶通過包地、轉讓或參與合作社等多元化方式,促進自身土地進入流轉,繼而加快農業規?;l展步伐。除此以外,農村民眾也可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置換對應的社保權利。具體而言,建議將自身土地經營權進行長時間轉讓的農戶,可以向政府申請對應的社會保障。政府部門在推動龍頭企業進行連片開發的同時,完全轉讓自身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政府也應當按照被征地農民群體的對應保險制度予以其保障。
3.3 積極擴寬農業資金融資路徑
由于國內農民群體金融途徑較為狹隘,可獲得貸款、資金來源渠道也相對較少。由此,財政部門應當積極完善國內農村金融機制建設,并優化“三農”金融服務工作,進一步擴寬農民融資渠道。并且,地方政府要落實中央財政部門有關政策,將農村土地承包、住房抵押流程化,進一步實施項目試點工作。此外,需要不斷完善農村金融產品風險控制機制,將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列入信用經營評價,持續提升農村居民的授信額度。通過財政部、金融機構以及保險企業聯合運營,促進農戶居民、企業、組織間的風險共擔,進而為農村經濟轉型奠定良好的金融保障基礎。最后,需要根據銀監會下發農村資金互助對應規定,在農村地區開展資金互助。并拓寬畜產品、農產品保險范圍及覆蓋范圍。切實落實農民取得金融扶持,推動設立財政補助等金融項目。
3.4 建立健全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
政府部門需要盡量完善市場網絡基建,建立健全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提升信息服務水平。促進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定然需要推動農業向現代科技化發展,進而獲取海量農業信息資源,填充農業產業鏈數據庫資源,逐步構成農業專業化綜合性數據資源庫。地方農業部門需要構建地方數據庫,爭取能夠以“村鎮”為單位,了解地方農作物相關信息,保證數據信息具有科學性、準確性。此外,需要形成多元化農村公共信息交易平臺,保障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全面化。并且需要根據市場需求針對性地種植或養殖,并不是盲目進行農業生產。現如今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國內諸多農村地區網絡覆蓋率已經有所提升,特別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基本實現普及。如此,需要充分應用網絡信息服務技術,推動當地農業經濟取得進一步發展。
3.5 充分發揮農業組織的引導作用
現階段各地農村均已經開始逐步加入農業合作組織,例如農業合作社及農業行業協會。因此需要著手提升農業組織的幫扶力度、發揮其引導作用。農業組織是連接廣大農民以及涉農企業的重要橋梁。但是與城鎮商業組織相比,無論是經營規模以及經濟實力均存在顯著差距,僅僅依靠政府撥款無法維持農業組織正常運行。與此同時,需要對農業合作社、農業行業協會職責工作進行明確。政府部門需要牽頭制定相關標準,執行總引導作用,繼而充分發揮農業組織的具體引導作用。此外,還需要進行農業組織人力資源配置,持續強化農業領域減負工作,進一步推行惠農具體政策,強化村鎮財務管理,實施村鎮資金管理科學化、具體化管理,促使惠農政策真正予以農民群體優惠。以此充分發揮農業組織的引導作用,實現農業經濟轉型升級。
4 結語
總而言之,國內推行農業經濟轉型升級是實現鄉村振興、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同時也是推動經濟滯后農村地區實現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進一步而言,從農村經濟發展理念和方式轉型、優化完善國家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積極擴寬農業資金融資路徑、建立健全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農業組織的引導作用等著手布局,共同構建現代化農業發展體系,利用農業現代化技術助推農業生產水平提升,增加農民群體收入,提升其可支配收入水平。如此,需要政府部門及農民個體均具有主觀轉型升級意識,利用科學化手段及合理方式進行農村經濟轉型升級,這也是助推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王海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8( 10):6-8.
[2]周駿,王娟,陳前虎.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規劃的轉型發展——以浙江省浦江縣薛下莊村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9( 07):1-7.
[3]張潔妍,陳玉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路徑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8( 12):156-161.
[4]趙洪丹,陳麗爽.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農村經濟發展差異的視角[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11):123-126.
[5]黃蕊,周航凱,姜麗佳,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金融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現代管理科學,2019( 06):73-75.
[6]田麗,當代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的變革[J].農業經濟,2016 ( 05):36-38.
[7]李強.國外農業經濟轉型研究[J].世界農業,2013( 08):42-44.
[作者簡介]孫行(1990-),女,吉林白城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