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欽棟 杜鳳天 李虎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做出的重大的戰略部署,把鄉村建設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麗家園,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根本要求。采用政策研究、文獻梳理、實地調研等方法,對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南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體系建設、基層教育、垃圾分類處理、嚴格傳統村落保護等手段,為河南鄉村振興提供生態思維方式。
【關鍵詞】河南;路徑;鄉村振興;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327;X321
【文獻標識碼】A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影響最大的是農民,這已經成為我國實現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把鄉村建設成……生態良好的美麗家園”,從中共中央在《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一系列論斷中可以看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時代必然性,而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外對鄉村振興與農村生態文明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20世紀60年代,德國巴伐利亞州通過土地整理促進鄉村更新,并強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立法、規劃及措施等各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并強調公眾參與,這促進了農村從傳統農業向多功能發展的轉變,使農村的農林生產條件和自然景觀環境得到了改善;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大分縣實行的“一村一品”運動,鼓勵農村依據當地環境條件,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品,這極大的促進了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瑞典奧勒村通過培育鄉村社會資本促進民眾、企業、政府間的團結合作,從而提升了當地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環境質量;與此同時,韓國提出了“新鄉村運動”,以政府支援、農民自主和項目開發為動力和紐帶,帶動農民參與自發的家鄉建設活動,縮小了城鄉發展差距,推動了鄉村的整體建設。
近幾十年來國內學者一直關注在農村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國內從最早的農村環境研究,到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建設都有相關理論和典型案例分析。由于各地在經濟發展水平、建設理念、文化傳統和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差異性,不同地區的鄉村振興具有不同的模式,目前國內很多地區的鄉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結其豐富經驗,有五種村莊典型模式值得借鑒,分別為:環境整治型、文化傳承型、農產品加工業帶動型、休閑旅游型、種植結構優化帶動型。環境整治型模式有浙江省永嘉縣和安吉縣、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紅巖村,主要通過環境綜合整治為內容開展鄉村建設,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文化傳承型模式有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平樂村的發展以牡丹畫產業為發展龍頭,探索出了一條新時期依托文化傳承鄉村建設發展模式。農產品加工業帶動型模式有河南省李寨村、福建省桐木村,村莊依托種植業,打造特色的農產品品牌,促進了村民增收,為鄉村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休閑旅游型模式典型案例有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南京市江寧區和浙江省余村,均以借助自然資源優勢開發鄉村生態資源,形成休閑型鄉村建設模式;種植結構優化帶動型模式有江蘇省趙市村、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此類村莊均屬于城市近郊區的鄉村,通過轉變農業種植結構,發展蔬菜、瓜果種植業,促進農民增收,帶動村莊發展。
國外的鄉村振興中的農村生態文明研究,主要以國外社會發展中的環境問題進行切入和開展,主要探索的是適合當時環境背景以及本國國情的應對策略,但針對目前我國城鄉二元化的結構體制,國外依然沒有太多的案例可以模仿。國內的成功鄉村建設模式對于河南省鄉村建設具有借鑒價值。河南省地處中原,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目前,由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近提出,生態文明如何與鄉村振興進行結合的研究仍無完善的理論體系。國內鄉村建設的成功案例提供了不同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代表了不同類型的農村建設美麗鄉村的成功經驗,對于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南省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1 研究思路框架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制定的重大戰略決策,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也是踐行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解決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矛盾的主要組成。本文在鄉村振興戰略宏觀理論背景研究基礎上,針對河南省現狀,首先進行河南省農村資料收集,隨后選取樣本村莊進行實地調研,通過與村民意愿訪談以及分析場地情況,歸納總結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中村莊目前存在的問題,然后對河南省農村現狀特征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針對問題提出對應的問題解決方案,本文研究框架見圖1。
2 河南省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歷程及成效
自2013年起,以浙江省安吉縣為模板,河南省將生態文明融于農村建設中,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工作,2018年底,河南省已形成近千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其中鄭州西泰山村、信陽郝堂村、洛陽重渡溝村、平頂山臨灃寨、溫縣陳家溝,漯河南街村等都已經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2018年3月,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提出《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在鄉村振興中要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2018年8月,河南省開展“四美鄉村”“五美庭院”“美麗小鎮”創建活動,將其作為鄉村振興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河南農業大學也在籌建首個鄉村振興研究院,擬依托高校的學科、科技、教育、人才、平臺等優勢,為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專業的智力支撐……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進下,河南省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展開,一大批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得到解決。
第一,流域生態局部好轉。“十二五”期間,河南省全域啟動了實施藍天、碧水、鄉村清潔工程,將全省污染嚴重的流域,如賈魯河、惠濟河等作為整治重點。經過大范圍的重點整治,河南省主要流域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大幅削減。據省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河南省省控河流水質符合I-III類標準達到60%以上,水質為劣V類的僅有3%左右,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第二,森林生態持續改善。近些年來,省林業廳大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持續增大造林力度,成效明顯。2017-2018年,全年共營造林659.66khm2,其中人工造林267.95khm2。截止2018年省內已建成森林公園118個,全省森林覆蓋率接近25%;自2014年起,河南省省林業廳通過推動生態文明示范縣的形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印發了《河南省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考核辦法》,明確規定了村莊、溝河路渠、宜林荒山荒地等的綠化率,以及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率,2017年底,河南省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總數達20個,起到了積極地示范作用。
第三,大氣污染整治取得進展。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為契機,2016年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治“1+6+7”系列攻堅方案,2017年細化出臺了治理大氣污染的“7+4”方案,表明了治理的時間節點,具體路徑,各部門權責等……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實施,2018年河南省生態環境公報顯示,河南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提升,PM2.5濃度,S02濃度等指標都逐漸下降,大氣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
第四,農村循環經濟成效顯著。河南省早在2005年就開始探索循環經濟建設,鶴壁市也是國家首批試點。2010和2017年省政府分別頒布了《關于加快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的通知》、《河南省“十三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文件。鶴壁、周口已經成為循環經濟建設的典范。在農業生產上,當前河南省已有三種循環經濟模式:以沼氣發展為核心的模式、庭院經濟及優良果蔬示范園區相結合的模式、種植養殖及生產為一體立體循環農業生態模式。
3 河南省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法制管理低效
長期的社會經濟城鄉二元結構在涉及環境法規制定方面比較注重城市,農村得到的關注較少,這也是我國大多數省份普遍存在的問題;經調研,河南省部分地區環保部門與鄉鎮各部門的協調性差,缺乏執法獨立性,導致環保執法部門執法能力不足。在實際執行中,鄉村的“地方保護主義”更為嚴重,環境執法中依然存在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同時部分地區環境執法人員思想陳舊,專業水平落伍,也不能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的生態執法需要。
3.2 農民生態文明理念淡薄
河南作為“三農”大省,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文化教育滯后,導致多個地區群眾依然存在著重經濟輕環境的思想。一些群眾往往追求鄉村企業給自身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對企業的亂排污水、廢氣等行為選擇性忽視。另外,當遇到環境權利遭受侵害或威脅時,多數農民無法自然而然地守法和用法,甚至導致非法維權的案件滋生。
3.3 垃圾處理手段滯后
河南省大部分農村對垃圾分類思想認知程度較低,缺乏管控措施和相關硬件設施。如大多數村莊沒有垃圾分類的設施,村民習慣性的垃圾處理手段極大增加了垃圾處理成本,。另外,河南鄉村政府對垃圾分類的引導和管理嚴重不足,這也是垃圾分類遲遲不能在河南鄉村推進的重要原因。
3.4 傳統村落的保護失衡
由于河南省鄉村的地域性差異,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依然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現象。一些城市近郊的農村,相對得到重視,甚至出現過度開發的房地產化趨勢;而豫北太行山、王屋山,豫西小秦嶺、伏牛山及豫南的大別山腳下存在大量內部村落體系完整,文化底蘊深厚,但因年久失修而衰落的古村落。另外,有的地方“重申報輕保護”、“重利益輕文化”,產生了文化遺產低俗化和過度商業化的不當傾向。
3.5 生態資源優勢利用欠缺
河南省部分基層管理機構對當地鄉村生態資源優勢的挖掘還不到位,未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導致部分村落環境優美,卻無人上門;農產品豐富卻陷入滯銷等現象發生……
4 解決方案
4.1 推進基層生態文明體系建設
在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首先需改革“唯GDP是論”的政績模式,增加生態考核占比,甚至生態一票否決;其次,完善生態執法體制,建立權責明確、違法必究的基層法治體系;最后,加強政府和社會的生態監督職能,形成生態互動模式,保障村民的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4.2 加強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每一個河南人的生存和發展,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提升鄉村民眾的生態認知是解決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文明問題的核心途徑。基層政府在鄉村進行大范圍的“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的宣傳和講座,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同時也應加強與高等院校等相關部門合作,邀請和引進專業人士,為農村生態文明出謀劃策,培養專業人才等。
4.3 實現城鄉垃圾分類處理一體化建設
第一,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在鄉村居民了解垃圾分類的基礎上,提供垃圾處理基礎設施,通過示范、監督和管理等手段保證垃圾分類的嚴格執行。第二,推進垃圾處理的城鄉一體化處理模式,發揮城市垃圾處理設施的先進性。第三,對鄉村轉運成本較高的垃圾,應在當地積極引入先進的垃圾處理方法和處理設備。如河南省大面積的秸稈處理,可以通過制作秸稈飼料,秸稈生物質能發電,秸稈食用菌生產等形式進行處理。
4.4 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
河南傳統村落集中反映了中原傳統風貌,體現了中原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河南優秀的文化遺產。在保護和發展中,應緊抓當地特色,堅持規劃先行。如洛陽市宜陽縣的蓮莊村就按照規劃建設,突出了“古都官道、萬畝荷塘”的文化古村形象。政府層面應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實施,并加強監管,并對建設和監管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同時創立和創新管理體系,確保鄉村居民在保護和開發中的經濟收益。村民層面,應了解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價值和意義,積極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形成和諧共生的秩序體系。
4.5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河南省農村建設應立足當地資源,充分挖掘鄉村生態優勢,在鄉村振興契機下,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以鄉村生態旅游為例,首先,地方政府應挖掘生態底蘊,選取示范村莊進行生態旅游規劃,根據規劃,將鄉村自然或人文景觀、農家院落等改造成為鄉村生態旅游景點、民宿、康養場所;其次,借助現代各種媒體手段進行宣傳,提升鄉村生態旅游服務的吸引力。最后,在行業和群眾層面,要不定期進行生態旅游經營培訓,鼓勵參與鄉村生態旅游建設,提高服務人群的專業素養。
5 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所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推進農村和諧進步、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選取河南省典型村莊實地調研,深切了解當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解決該類問題的措施。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的區域政策發展需求,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必將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河南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政府、行業、人民齊心協力、共同推進,只有這樣,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才能齊驅并進,最終將綠色生態理念根植于鄉村振興建設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王東,王木森.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共享理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 (03):1-9.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
[4]Erich Wei.聯邦德國的鄉村土地整理[M].賈生華,譯,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5]李玉恒,閻佳玉,宋傳垚.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典型案例剖析及其啟示[J].地理研究,2019,38 (03):595-604.
[6]
Li Y H,Westlund H,Zheng X Y,et al.Bottom-up initiatives and revivalin the face of rural decline:
Case studies from China and Sweden[Jl.Joumal of Rural Studies, 2016( 47):506-513.
[7] Nordin S,Westlund H.Social capital and the life cycle model: 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destination of Are[J].Tourism, 2009. 57( 03):259-284.
[8]韓道鉉,田楊,韓國新村運動帶動鄉村振興及經驗啟示[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 04):20-27+156.
[9] Amsden A.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Industrializ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0]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N].河南日報,2018-03-28.宏觀經濟管理和產業鏈管理。
[11]張月昕,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一淺析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行政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8( 07):156-158.
[12]牛建立.鄉村振興戰略下河南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l.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 05):113-116.
[13]河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2018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河南日報,2019-03-02.
[14]河南省生態環境廳.2018河南省環境質量年報[Z].2019-06-13.
[15]河南省統計局.2017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18-02-28.
[16]河南省統計局.2018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19-03-02.
[17]河南省林業廳.河南省2017年度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候選單位公示[Z].2017-12-01
[18]河南省生態環境廳.2018年河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Z]. 2019-06-04.
[19]祝乃娟,以多維立體的體系推動環保工作[N].2l世紀經濟報道.2017-06-07.
[20]陳琰.河南省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 (15):25-27.
[21]程波,用法治力量保障鄉村生態文明建設[Jl.人民論壇,2019( 09):66-67.
[22]李赫然,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智慧[J],人民論壇,2018( 26):70-71.
[23]李澤宇,河南省傳統村落保護的對策建議[Jl,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 14):192+194.
[24]鄧小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J],人民論壇.2018( 26):74-75.
[25]張燕.生態文明構建視域下我國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路徑的優化[J].農業經濟,2018( 02):20-21.
[26]陳佰霞,尹德志,綠色發展理念視角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困境與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 (20):7-8+6.
[27]李宇佳,劉笑冰.鄉村振興背景下北京市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展望[J],農業展望,2019,15 (04):114-117.
[28]曹子健,奉先焱,劉海力,等,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農村垃圾治理的路徑探索——基于對湖南省婁底市的調研[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9,44( 02):35-39.
[作者簡介]范欽棟(1983-),男,河南洛陽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原經濟區智慧旅游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生態學及景觀設計。
[通訊作者]杜鳳天(1995-),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