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歡
內容摘要:初中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旨在豐富學生的靈魂,使學生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內心生活。文章以教學案例《關雎》為例,來談初中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實施,從認識美到感知美再到鑒賞美,進而讓學生創造美,讓學生學會鑒賞文學藝術作品,讓學生在審美愉悅中得到了熏陶,在春風化雨中進行了聽說讀寫的訓練,提升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 審美 關雎
羅素曾經說過:“我們的教育目的是應該使心靈充滿直接實際用途的知識,還是應該設法將對自身完善有所裨益的精神財富給予我們的學生”,缺乏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我們不可能建成新的世界,但少了語言,少了但丁和莎士比亞,少了巴赫和莫扎特,對于建成這樣的一個世界卻無大礙。但是,一個人不知道如何利用閑暇和健康,那么獲取他們又有什么意義呢?
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應該有這樣的四種教育:智育、德育、體育和美育。智育是要發展人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體育是鍛煉人的強身健體,美育是要培育豐富人的靈魂,使人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內心生活。但在我們現實初中語文教育中,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智育和德育,而很少關注孩子的美育教育。下面,筆者以《關雎》教學案例來談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教會學生認識美,首先應讓學生懂得美的內涵。一般來說,文學作品是現實生活中的反映,寄托了人們的審美理想和美的意識。什么是美育?簡而言之,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美育是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
要獲得美感必須在超功利的狀態下才能產生,它是最自由、最沒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動,因此在授課《關雎》的過程盡可能的感性一點,讓孩子體會和感悟到文藝作品的美,而不是枯燥的理性分析。當孩子從中領悟到一點的時候,他一定能夠欣賞和體會到其中的妙曼,手舞足蹈。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文章的語言美、人物美、情感美和意境美的感知和領悟。還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同一文藝作品,不同的審美讀者,會產生不同的美的效應。正如英國哲學家休謨所說:“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于觀賞者的心理,每一個人心見出一種不同的美”。
二.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引導學生感知美。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從感知美的表象入手,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這是審美的基礎。《關雎》作為《詩經》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聲、情、文、義俱佳的唯美愛情詩篇,是穿越千古的天籟之音,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入情入境的遠古歌謠。孔子曾評價: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要讓學生感知《關雎》這篇詩歌的美,可以從感知詩歌的語言,了解故事的內容,分析人物的性格,體會詩歌的情感和領悟詩歌的意蘊來進行。
1.感知《關雎》的語言美:《詩經》多為四言,《關雎》也不例外,大多數句子相同,重章疊句,重復歌詠。這樣反復詠唱,增強了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余味悠長的感覺。在指導學生的讀的過程可以變換學生讀的形式,男生讀、女生讀、個人領讀、老師范讀、配樂讀等,在誦讀中充分讓學生感受到疊章詠嘆的藝術魅力。還可以使用簡單吟唱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從幾千年前吹過來的淳樸民風。
2.分析《關雎》的人物美:詩歌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讓學生概括故事的內容,老師引導,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男子?是一個怎樣的女子?這一環節,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回到文本中去,文中的那些字、詞體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采荇菜的少女勤勞賢惠,心靈手巧;文中的“君子”——年輕人對愛情非常執著,文質彬彬,重情重義。當然學生回答的人物形象不一,就達到了對文本不同的美的解讀的目的。
3.體會《關雎》的情感美:思想情感是文章的靈魂,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形象之后,學生自然而然能夠體會出男子對女子的那份情感。君子初見淑女時,便一見傾心,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來;君子追求淑女時,特別是“求之不得”時,內心一定是焦慮、苦悶、失望的,從“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可以看出來;情極生幻,睡夢中、向往中,出現了和淑女相親相愛的愉悅情景,君子的內心一定會滿溢著陶醉和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可以為證。因此,這首詩抒發的情感是生動細膩、健康明朗、質樸直率。
3.感悟《關雎》的意境美:運用比興手法,關關鳴叫的雎鳩鳥,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還有參差的荇菜,美麗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畫面,有情感,交織相融,意境唯美。
三.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鼓勵學生創造美。創造美不僅是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的最好過程,而且也是檢測和升華學生對文藝作品的理解的過程。
1.在寫作訓練中創造美。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已有的審美經驗,調動自己豐富的審美情感,借助想象,將自己的和文章產生共鳴的情感融入到習作中,來再現和創造美。老師按照故事的情節勾勒出六副充滿詩意的圖畫——雎鳩和鳴圖、少女采荇圖、一見鐘情圖、長夜難眠圖、琴瑟追求圖、鐘鼓迎娶圖。請同學們任意選擇你喜歡的一幅畫面,發揮聯想和想象,將詩歌改編成抒情的文字,老師示范(在背景音樂中用充滿詩意的嗓音讀出)。
師:我通過雎鳩和鳴這幅畫面,仿佛看到了大地剛從薄明的晨曦中蘇醒過來,一條彎彎的小河靜靜流淌,陣陣微風吹過河面,蕩漾起層層漣漪,陽光灑在河面上,河面亮閃閃的猶如長長的錦緞。河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雎鳩鳥在草叢里、河水邊悠然自得地嬉戲玩耍,一唱一和:“呱呱呱呱,來吧來吧”,“呱呱呱呱,急啥急啥”;“呱呱呱呱,來呀來呀”,“呱呱呱呱,來啦來啦”……
生1:我通過少女采荇圖,仿佛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清清的小河里,一葉扁舟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左右漂浮,一位身穿素白衣裙的少女正悠閑地在水中采摘荇菜,時而向左,時而向右。晨曦灑在她的肩上,她黑瀑似的長發輕束腦后,直垂腰際。她雙袖挽起,一雙纖手皓膚如玉,她眼波流轉,笑顏迷人,君子在岸上癡情凝視,少女抬頭回眸一笑,但卻不敢驚擾那份靜謐。
生2:我通過一見鐘情圖,仿佛看到黎明的晨輝繚繞著大地,雎鳩在小島上歡樂地鳴叫。采荇少女就在這波光粼粼的河邊,微風襲來,吹動少女的發絲。少女看到嬉戲的雎鳩,不禁露出微笑。小河的對岸,一位風度翩翩的少男正駐足觀望,少女的莞爾一笑撩動了他出神的雙眸,風光無限不及我眼中的你。
生3:我通過朝思暮想圖,仿佛看到夜已深沉,屋子里灑滿月的清輝。年輕的小伙子在床上翻來覆去,苦澀蔓延不絕,她的一顰一笑都在腦中閃現,那日一見,便日思夜念。
生4:我通過琴瑟追求圖,仿佛看到她仍如初見般眉眼如畫,伊人在此,卻只能在對岸久久凝望。獨奏一曲,指尖翻飛難安。忽聞身后一句:“公子琴藝甚好。”倏爾轉身,望見她眉目似花。“我再為你彈奏一曲,可好?”指尖涌動,伊人夕陽為伴……
生5:我通過鐘鼓迎娶圖,仿佛看到了嗩吶聲聲,琴瑟和鳴,花轎抬起,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喜氣盈盈的迎親美景。紅對聯、紅窗花、紅蠟燭、紅衣裙、紅蓋頭,一身紅的少女更加迷人,步履輕盈,走上了紅地毯……
最后,以詩譯詩,要求語言流暢,情感豐富,力求押韻。一個學生是這樣描述的:
雎鳩之鳥
在河灘上鳴唱
關關--關關
美麗的女子啊
是君子的知己紅顏
水中的荇菜啊
長長短短
短短長長
我愿順流而下將他采下
美麗的姑娘啊
我日思夜念
思念悠遠綿長
我苦苦的追尋啊
卻不能相見
長夜漫漫
醒來夢里如眼前
水中的荇菜啊
長長短短
短短長長
你可知道我心愿
左忽右采
我愿你流淌到她心間
訴說我心中的掛念
美麗的姑娘啊
我是真心喜歡
我愿彈琴鼓瑟使你欣歡
水中的荇菜啊
長長短短
短短長長
我忽左忽右來挑選
美麗的姑娘啊
我愿擊鐘敲鼓迎娶回還
執子之手
一起美好人間
2.在口語交流中表達美。讓學生將所寫的文字用最美的語言和情感表達出來,讀出情感,讀出韻味。使學生創造出美的語言、儀態、思想,聽者獲得美的享受。很多學生陶醉其中,于是審美教育在學生的興趣盎然的吟誦中得到充分的滲透。
從認識美到感知美再到鑒賞美,進而讓學生創造美,讓學生在審美愉悅中得到了熏陶,在春風化雨中進行了聽說讀寫的訓練,提升了學生素養,也讓學生愛上了中國的詩詞,愛上了語文,也愛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湖南懷化市鐵路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