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民
【摘要】新課程標準的全面推出,為高中階段的學科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德育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況下,教師必須立足于當下的高中學科教育發展趨勢,充分了解造成高中生物德育低效的主要問題。教師只有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進,有效地將德育全面滲透和貫徹到高中生物教學每個階段,才能確保高中生物德育教學的整體效率和質量得到快速的提升。
【關鍵詞】德育;成因;對策研究;高中生物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高中學科的教學目標,根據生物課程的教學特性和教學內容來選擇德育內容,根據一定的積極要求或社會要求,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融入道德、政治、思想、品質等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德育內容。另外,教師還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綜合水平和學習要求,在生物課堂或互動時間中滲透德育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踐行德育。這樣不僅能有效增強生物學科和德育教育之間的聯系,還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一、學科德育低效的成因分析
部分教師是根據自身教學經驗來進行學科德育設計的,將教學中心放在生物理論教學與德育理論教學方面,并未結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思維特性來安排一些互動實踐活動。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存在障礙的情況下,教師并不能夠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問題,而學生也不能感受到教師德育教學的意圖。同時,在部分高中生的叛逆心理和抵觸情緒的影響下,師生之間的矛盾可能會進一步激化。有的教師往往會制定相對較高的德育教育目標,但沒有從學生角度進行德育與生物內容、任務的整合,會在生物課上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德育教育,從而使高中生物課堂喧賓奪主。這不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還會拉大德育與生物學科教學之間的差距。另外,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取得效果的。但有的教師希望能夠通過一兩堂課,或者一個章節知識的講解,來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當學生出現一些與標準答案或者主流思想相左的行為或意見時,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往往會采取強制性的語言或者方式去糾正學生的行為,遏制學生生發出其他的想法。這將會讓學生對高中生物德育產生較為嚴重的抵觸與厭倦情緒。
二、在高中生物學科中加強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1.整合教學內容,加強德育教育
在實際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集體主義教育、理想教育、勞動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自覺紀律教育,以及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內容進行全面的了解,充分圍繞高中生物教材,從學生的興趣點點出發,將生物教學內容和德育教育的數據有機整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或提取一些學生實際生活中了解到的與生物有關的德育內容,將其滲透和融入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探究與學習。
例如,在進行必修一的生物教學前,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克隆羊培育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成果等科研案例,在加深學生對我國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了解的同時,全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又如,在進行“免疫調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我國的藥學家屠呦呦的人物信息,以及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華人大獎等獲獎經歷,也可以向學生展示屠呦呦發現的用于治療瘧疾青蒿素,以及合成雙氫青蒿素等的重要成就,詳細地向學生展示屠呦呦的研究經歷和實驗精神,讓學生體會屠呦呦在科學發展方面經歷的重重磨難,感受科學家的無私奉獻精神。這樣不僅能利用生物學家的精神、態度、情懷來感染和熏陶學生,同時還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生物學觀念和民族自豪感,為高中生物德育的學科化融合奠定堅實的基礎。
2.構建教學情境,滲透德育教育
雖然高中階段學生普遍具備一定的生物基礎和學習能力,但往往很難掌握這樣抽象性和復雜性的知識,更別說感受生物中的德育內涵了,所以德育內容很難穿插到相應的教學中。同時,很多教師覺得德育教育和高中生物是不沾邊的。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師這方面的思想,促使教師在教學情境中滲透德育內容,促進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進步。基于此,教師需要保留傳統生物教學過程中具有價值性的教學方法,引進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將復雜、枯燥的生物知識轉化為具體而直觀的多媒體元素,在激發高中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將德育的相關內容滲透進高中生物的教學情境中,并以德育為切入點,為學生構建具有較強啟發性、代入感、思維性的生物教學情境,以情境感化學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分析和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觀察、探索、研究。
例如,在進行“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向學生展示普利斯特、英格豪斯、R·梅耶、薩克斯、恩格爾曼、魯賓和卡門、卡爾文等的實驗過程,讓學生思考“上述實驗的原理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結論”“由實驗發展的歷程可得知什么”,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對實驗進行分析,利用生物學的方式來解決相關的問題。另外,教師可以利用微視頻向學生展示光合作用的整個過程,并提出問題“光合作用分為幾個階段”“發生光合作用階段的依據是什么”“每個階段的光合作用的物質變化、場所、條件及能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引導學生根據“感知—理解—生成—運用”等的規律來進行概念分析,使其通過實驗對比和探討的方式來掌握光合作用中的暗反應和光反應。這樣不僅能通過加深學生對生物發展歷程的了解,使學生掌握利用唯物主義思想和科學思維來進行分析的方法,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加強生物實驗,深化德育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6~8位學生劃分為一個實驗合作學習小組,在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生物實驗的同時,強化德育的相關內容。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師可以結合小組學生的特性和優勢,以德育教育為切入點,科學、合理地設計生物實驗。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有效的合作、探究、實踐、分析、總結等方式來完成實驗,鼓勵學生用有趣的方法來解決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養成嚴謹求實和敢于質疑的實驗態度。
例如,在進行“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的實驗,讓小組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和分析探討,掌握實驗中的滲透作用和原生質層伸縮性大于細胞壁的實驗原理。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實驗小組學生對實驗步驟進行全面分析和探討,讓學生科學地選擇實驗器材,并按“照取材—制作裝片—引流—觀察—引流—再觀察”的實驗流程來進行操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實驗需要選擇濃度為30%的蔗糖溶液”“是否外界溶液濃度越高,實驗效果越好”“可否選擇其他的溶液來代替蔗糖溶液”,讓小組學生大膽地進行推測和質疑,并通過設計實驗的方式來進行驗證。學生在驗證實驗和思考教師問題的過程中,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上的形式能夠有效培養高中生的發散性思維、創新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團體意識。
德育是對學生的“三觀”進行重塑、對學生的品德進行提高的重要手段,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綜上所述,教師必須針對德育低效的原因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充分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結合當下的教育發展趨勢和實際教學需求,樹立全新的生物學科教學思想和德育教育觀念,將學生作為整個教學的中心和主體,根據學生的水平和層次來制訂教學方案。教師除要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一些德育元素外,還必須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成長需求和發展要求,有效地為學生創設具有代入感和直觀性的德育教學情境,或科學地開展德育實驗教學活動,引導和動員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樣才能為高中生物教學與德育教學的同步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龔軍輝.在高中生物科學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9(09):45-48.
毛丕勇.探究高中生物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161.
呂曉麗.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中國農村教育,2019(06):5-6.
于明海.高中生物教學德育滲透問題的實施策略[J].高考,2020(03):167.
胡飛.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途徑探析[J].新智慧,202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