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婕菲
摘 要:隨著當前社會經濟形式的不斷發展,高校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重視基礎理論知識,還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與分析能力培養,通過這種形式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素養。本文主要結合筆者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分析,重點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對于學生人格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從而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人格素養培養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人格素養;教育模式;高校教育;思想政治
引言:
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高校是社會最為主要的人才培養地。隨著社會對于人格素養要求的不斷提升,各大高校的傳統人才培育機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換,傳統的培育機制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為此加強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高校重視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關注人格素養培育的意義,才能夠在滿足社會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人才。
一、高校培育學生人格素養的現狀分析
當前高校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只有對大學生開展正確的認知素養培養,才能夠滿足社會對于人才培養的具體需求。但是高校學生的培養過程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高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注意如下問題:
首先來說,高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關注個人的物質條件。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會更加注重物質條件,因此各方人員也會更加注重此方面內容的完善。滿足學生的各方面需求不僅僅是要為高校大學生提供更好的衣食住行條件,還要在精神層面予以其更多的關懷。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高校教師往往會忽視對學生心身發展的需求,導致高校學生的未來發展更加關注于短期利益與個人得失,忽視了自身對社會做出的積極貢獻,這就使得未來高校學生的生活與工作也會將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其次,高校學生會面臨越來越沉重的社會壓力。從當前發展來看,受到傳統素質教育的影響,學生會更加關注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不注重社會實踐技能的培養。在校園氛圍中生活,學生的情感世界和人文認知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內心情感細膩且豐富。而在脫離校園進入社會之后,學生往往難以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難以解決的社會矛盾,甚至對于潛在的社會壓力也無法承受。此時,學生會表現出無所適從,甚至對社會生活表現出害怕與畏懼。
再者,高校教師將學生人格素養的培育任務全部歸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在課堂上只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對學生人格素養培育的積極影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對于學生人格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高校在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教學中可以逐漸意識到培養學生完整人格素養對于其未來發展而言將會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教師也能夠利用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心理狀態產生影響。這樣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滿足,其也會向著更加積極的角度發展。從高校的教學現狀來看,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已經顯示出其教育優勢性,能夠滿足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基本需求,并對其未來的職業生涯產生積極影響。為此,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教學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主流趨勢,也是高校實現教學質量提升,促進教學效果體現的重要途徑。
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直接接觸的人就是教師,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及人格特征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學生在課上學習與課下交流中會不自覺的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從而潛移默化的對個人心理狀態和人格素養產生促進效果。為此,評判一位教師的人格魅力,要從他的意志力、道德品質、政治思想、心理情感、心理狀態以及職業素質等方面予以考慮。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的人格素養,因此,有關的思想政治教師應當對當前的社會文化以及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習慣加以了解并掌握,而后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人格魅力融入到教學中,進而最大程度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人格素養培育的主要內容
1、培養學生的馬克思哲學思想,增強對現有國情的認知
馬克思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包含了歷史唯物主義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涉及到方法論、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建立。學生通過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學習能夠對社會發展的現狀有更加全面的認知,明確不同階段的社會發展歷程、了解理論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點,并通過更多的認知來明確自身發展的潛在問題,以此來實現個人的全面成長與發展。為此,思想政治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對馬克思哲學思想有更加全面的認知,結合實際發展狀況和現實案例進行分析和理解,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認知。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基礎上,學生對于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學生才能夠了解到社會發展歷程與自我價值所在。為此,高校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就要重視對社會主義發展不同階段的歷程和具體事件的講解,讓學生能夠對當前國情有更加明確的理解,尋找個人定位,不斷增強個人的愛國情操和情感認知,在日后的工作與學習中也能夠開展良好的實踐,這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將會產生十分重要的促進效果。
2、提升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
現代社會發展下,要求人們具備基本的法律常識,學法、守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對法制思維和法律意識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學生在課程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就能夠充分意識到法律的概念和本質內涵,深化自身的法制觀念同時,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身的識法、用法的能力。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高校思政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結合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實現創新。除了對基礎的理論知識內容開展教學外,還要增設課外實踐活動,這樣才能夠通過親身實踐幫助學生理解法制的本質內涵,積極樹立法律信仰,基于此為我國法制內容的普及奠定堅實的基礎。
3、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
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夠在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學習的過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動效果。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注重對學生是非觀念的培養,結合人格素養培育模式幫助學生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習慣。部分同學對于人生價值有著認知上的誤區,良好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也能夠對此類同學實現積極引導,并開展重點教學,使其能夠具備更加健康的認知理念。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還要以身作則,充分發揮出個人道德魅力,灌輸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內化成為個人認知和思維模式,理性的面對并解決生活中潛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受到互聯網等不良影響,當前高校學生在面對困難和不良誘惑時往往難以把持自己,是非觀念的形成過程較長。為此,通過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能夠幫助其形成誠實守信的美德,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堅定個人信念,從而能夠做出有利于個人與社會的不同選擇。
4、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良好的責任意識能促進學生的人格素養形成,也能讓其在發揮責任意識的同時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因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時可以將責任意識融入其中,創新教學模式,如在講述責任意識理論和學習重要性的基礎上,可以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孤兒院等地做義工,也可以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體會留守孤兒的日常生活。通過理論和實踐結合,讓學生明白責任的重要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對于學生人格品質的素養將會起到巨大的推動效果。為此,只有高校能夠重視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發揮出其關鍵性的教育效果,才能夠聯合不同學科知識,共同提升學生的人格素養,并以此來全面開展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鞏在峰.人格素養培育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J].教育與職業,2014(32):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