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銘 王多慈
摘 要:從女性主義視角來探究高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其對影響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利因素進行分析來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斷提高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女性主義;高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高校大學生逐年增長,在校女大學生人數也有大幅度增加,特別在一些文科院系或者文科專業,女大學生人數超過在校生的半數以上。由于女大學生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催生了關于女性主義的教育觀念。這些特殊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到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并制約著女性政治思想素質方面的健康發展,影響了女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方向。因而,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也在日益凸顯,如何培養女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強健的體質,符合社會的需求這樣的教育也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而從女性主義這一視角無疑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內涵。
一、女性主義內涵和借鑒
(一)女性主義內涵
女性主義起源于歐洲婦女解放運動,即反對歧視女性,使女性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實現兩性權利完全平等的女權革命家的一項社會目標或社會運動。女性主義在中國是個外來詞匯,對概念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但對其主要作用和理念都持一致的觀點,即婦女能頂半邊天。由于高校育人工作是關系我們培養什么人的重要實踐工作,也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工作,中央也是極為重視,并多次發文強調。對此,高校在育人過程中,要把大學生基本素質中性別和行為要與思想、文化、道德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不僅關系到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也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諧。
(二)女性主義視角的借鑒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他對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自我意識、健全人格、價值體現是其中重要的教育環節。
女性主義促進女性自我意識覺醒。20世紀的女權運動,促進了世界各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強調了女性能頂半邊天的作用,因而關注女性的自我意識是加強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女性主義倡導女性要從潛意識中對男性服從、輕信的狀態下掙脫出來,充分認識自身的潛力以及在人類社會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女大學生作為一代知識女性更要自覺警醒自我,鞭策自我、激勵自我,要樹立自尊、自強、自信、自立的女性精神,克服自身的盲從性和依賴性,勇于接受挑戰,勇于承擔責任,挖掘自身優勢和潛能,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女性主義重塑女性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對人格的重塑。大學生在社會化的培養過程中,通過科學文化知識的吸收和社會生活的錘煉,把自己塑造成人格健全,各方面比較優秀的社會人。從女性主義角度來看,健全的人格就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和欣賞。女大學生要努力沖破壓抑和束縛女性性別發展潛力的禁錮,要肯定自我、熱愛自我、充實自我,要最大限度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
女性主義對自我價值的認同體現。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明,實現認同個體的自我價值是最高實現形式,女性在長久的歷史形成過程中,認為女性依附于男性,在思維、心理、能力方面都不如男性,女性只能擁有順從、被動、柔弱的女性氣質。因而,思想政治的目的就是要最大化改變女性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從而真正實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女性主義也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兩性共同完成的,男性與女性有著同等的創造力,沒有其他方面的差異。人的資源稟賦是有差異的,但不是判斷男性和女性好壞的標準。女性要從這種潛意識約束中解脫出來,促進個體價值的自我認同。
二、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當代女大學生受傳統習俗、社會壞境及教育無性別模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個人全面發展缺乏清醒的認識,遠沒有上升為自覺行動。雖然多數女大學生有著積極的人生理想和目標,但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實際困難時往往表現出退縮和逃避。因而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比男性更多的外在不利因素。
(一)高校的“無性別”德育模式忽略對女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的關注
性別教育是基于性別差異基礎上的教育模式。大學是學生學習和社交的重要場所。其素質教育應該包括正確的性別意識教育。據“面向21世紀中國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課題組”不完全統計,81%的大學生認為在高校應開設有關的社會性別的課程認為應該在高校開設性別教育。這說明大學生愿意接受正確的性別教育。國家也意識到性別教育的重要性。2006年將性別教育納入高校專業課程體系的主渠道。女性學正式進入高等教育本科專業招生目錄。它在提高女大學生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社會交往和溝通能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傳統教育對女性獨立的影響
不可否認的是,“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等傳統性別觀念仍然在高校里有很大的市場,部分領導和教師沒有意識到高等教育系統內部仍然存在著尖銳的、尚未解決的男女不平等問題。認為高校內部存在的男女不平等主要是社會因素或女性自身的因素造成的,要通過社會變革或女性自身的努力加以解決,高校無能為力。這些觀念的存在,不利于高校針對女大學生群體開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利于女大學生的成才和發展。
(三)社會環境對女性的影響
女性主義先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提出了著名的論斷:“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她在《第二性》中宣揚了男女平等、女人要獨立,避免成為他者的理想。自從西蒙娜·德·波伏娃提出這個論斷,世界各國也逐漸重視婦女在國家和家庭中的作用,并在法律上規定定了婦女的地位。但是社會環境中,人們對女性的認識或多或少還保持著以往固有的認識。即女性的社會角色相較于男性被定義為軟弱的、依賴性強的、屬于從屬地位的他者形象。因而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女大學生,也會逐漸喪失自強,獨立,進而喪失追求更高目標的勇氣。將社會認同內化于自身發展,熱衷于賢妻良母的角色,與男性相比缺乏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加強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針對當代女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的不利因素,克服傳統教育的不足,利用女性主義視角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探究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明確新時期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開設女性課程,培養女性的主導意識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通過課程教育來實完成的,所以,一定要注重對于課程內容的設置和選擇,課堂上的教育也往往最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全方面的展示。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開設更多關于女性思想政治培養的課程。注重對女大學生堅強的性格和發展的眼光,以及知識構成方面的培養。促進女性政治意識的養成,幫助女性建立競爭和創新意識,積極實現人生價值。
(二)要積極開展性別教育,培養女大學生的獨立精神
性別教育是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要通過性別教育,為當代女大學生提供一個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的性別視角,使她們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觀,正確地認識女性的社會地位、作用和價值,幫助她們樹立性別自豪感,增強主體意識和自信心,自覺地進行人生定位和自我設計。性別教育最終要落腳在培養女大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獨立精神上[6]。獨立精神是女性健康成長、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女大學生唯有獨立,才能承認自我價值,并為實現自我價值樹立理想;唯有自信,才能敢于競爭,不懈奮斗;唯有自立,才能克服依賴心理,有效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唯有自強,才能奮發有為,將理想變為現實。
(三)構建和諧校園管理環境
構建和諧校園環境是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視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高校的教學質量,而且還關系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高校女大學生管理過程中,通過借鑒從女權主義發展而來的女性主義思想,進一步關心女大學生的成人成材。首先高校要制定相關管理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學校可設立投訴委員會,以方便女性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受到的性別歧視能有合理的地方投訴。其次要加強學工隊伍的培訓,高校思想政治的培養,學工隊伍是主力軍,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大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在高校學生會組織中加大女大學生的入會比例,在日常學習管理中加大其培養。女學生干部在女生中會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她們更容易走進女生的心靈,從而更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從女性的視角下敘述高校在女大學生成人成材方面制定的方針政策。并且,在以往女大學生的教育模式弊端方面存在的問題,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路,發揮女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性。借助女性主義教育觀念,展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中新模式的探討,對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質的完善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 李銀河.女性主義[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衛華.張霞當代女人學生思想特點與思想政治二作研究[J].中華女子學報,2005(4).
[3] 瓦爾特.范.洛索姆.朱劉華譯,波伏娃與薩特[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
[4] 項曉敏.論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主義觀[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12).
[5] 奚曉露.女性主義視域中的中國女性高等教育研究[D].安徽工業大學,2012.
[6] 朱小桃.社會性別理論視閾下的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
基金項目: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波伏娃女性主義視域下當代女大學生成長路徑的研究(YJZ-2017-12)。
作者簡介:吳銘(1973- ),安徽無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