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要】目的 研究不穩定型心絞痛(UA)患者行預見性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86例UA患者,采納“護理差異性”分觀察組(預見性護理)、對照組(常規護理)各43例,兩組護理效果比較。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心絞痛改善程度較高;觀察組疾病知曉率(97.67%)高于對照組86.04%,P<0.05。結論 預見性護理能提高UA患者整體療效、穩定病情,值得推崇。
【關鍵詞】不穩定型心絞痛;預見性護理;心絞痛發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6..02
臨床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不穩定型心絞痛(UA),介于穩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之間,具有起病急、病情發展快、反復發作及難控制等特點,發病機制較復雜,分析發病原因發現,因冠狀動脈內不穩定粥樣硬化斑塊出現破裂、逐漸有血栓形成,誘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患病后常有出汗、胸悶、惡心嘔吐等表現,未及時治療逆轉為慢性穩定型心絞痛,甚至發展成心肌梗死、心臟猝死,危及生命。近年來研究表明,積極采取對癥治療能穩定病情、改善預后,但部分群體缺乏疾病認知,常有負性情緒產生、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探尋經濟、有效的護理方法,逐漸受到臨床重視。部分學者認為,傳統護理的重點是病情監測、口頭宣教及用藥指導等,忽視個體差異、療效單一,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分析UA患者行預見性護理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UA患者,隨機分兩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女比例是22:21,年齡61~85歲,均值是(70.29±8.41)歲;病程1~8年,均值是(4.53±1.36)年;其中靜息性心絞痛23例,勞力性心絞痛2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是23:20,年齡62~86歲,均值(70.58±8.32)歲;病程1~7年,均值(4.29±1.21)年;其中靜息性心絞痛24例,勞力性心絞痛19例。兩組比較(P>0.05)。
①納入:符合《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臺套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中“UA”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體征平穩、意識清晰;簽署“知情同意書”;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②排除:伴感染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者;伴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者;嚴重高血壓、糖尿病者;精神障礙;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實行病情監測、口頭宣教及用藥指導等。
觀察組:對照組基礎+預見性護理,(1)成立專業小組:涉及組員有護士長、工齡≥1年護士,安排組員查閱知網、萬方及維普等網站,檢索“心絞痛”等關鍵詞,結合實際尋找可能存在的風險,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2)心理疏導:入院后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明確產生不良情緒的誘因,予以鼓勵、安慰及支持,盡量滿足各項合理需求,情緒過度緊張者,予以適當放松鍛煉,選擇平躺、靜坐,保持全身肌肉放松,通過閱讀、觀看視頻及音樂療法等形式,轉移疾病注意力,列舉既往治愈良好病例,重建信心、提高主動配合度。(3)膳食干預:提供多樣化食品種類,確保機體攝入足量的維生素、蛋白質,如:豆類、瘦肉、魚肉等,叮囑多吃易消化、新鮮蔬菜瓜果,保證每日飲水量≥2000 ml,改善胃腸道蠕動、預防便秘,飲食上以低糖、低鹽及低脂食物為主,少吃辛辣、刺激性較強的食物,確保機體營養處于平衡狀態。(4)不良情況預防:增加病房巡視次數,實時監測患者血壓、脈搏及心率值等,若發生呼吸急促、及時予以吸氧療法,嚴格控制血壓值于正常范圍,若患者心絞痛發作,做好疼痛程度、疼痛持續時間及疼痛部位等記錄,明確疼痛是否引起患者惡心、面色發白等癥狀,待疼痛緩解,討論引起心絞痛誘因,根據討論結果制定預防措施。(5)行為干預:待患者病情穩定,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計劃,合理選擇運動方式、運動量,提倡有氧活動,如:太極拳、廣場舞及散步等,結合自身耐受度,嚴格控制運動強度、振幅,避免過度活動引起不適,選擇平躺、靜坐等形式,保持身體放松、促進減壓,且叮囑患者按照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確保大便暢通,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導致心絞痛復發。
1.3 觀察指標
心絞痛改善情況:參考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涉及心絞痛穩定狀態、活動受限程度及心絞痛發作情況,得分越高則護理措施更顯著。
疾病知曉程度:查閱知網、萬方及維普等學術網站,制定“疾病知曉程度調查問卷”,涉及疾病誘因、引起心絞痛原因及自我救治措施等,Cronbachα信度系數0.85,表示問卷有良好信度、效度,出院前由患者填寫,百分制表示,完全知曉≥90分,部分知曉60~89分,未知曉≤59分,知曉率=完全知曉率+部分知曉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心絞痛改善情況)以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疾病知曉程度)以率表示,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心絞痛改善情況
觀察組心絞痛改善程度較對照組高,P<0.05(具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疾病知曉程度
觀察組疾病知曉率(97.67%)高于對照組86.04%,P<0.05,見表2。
3 討 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UA)是較常見的急性心臟病,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堵塞遠端小血管,使患者常有胸悶、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具有較高的患病率、病死率,發病機制較復雜,可能與情緒激動、高血壓、高血脂及肥胖等因素有關,未及時治療引起心肌梗死、休克等,甚至發生猝死危及生命,因此部分學者研究表明,早期實行有效的治療、護理尤為重要。近年來研究表明,傳統護理的重點是口頭宣教、病情監測及用藥指導等,忽視個體差異性、療效單一,未獲得患者青睞,臨床應用受限。
本研究示:觀察組心絞痛改善程度較對照組高;觀察組疾病知曉率(97.67%)高于對照組86.04%,P<0.05(具統計學意義),說明與預見性護理能改善患者預后、緩解不適,其屬于新型的護理模式,將“以人為本”理念落實到實處,提供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具以下優勢:(1)成立專業性護理小組,通過護理程序綜合判斷、預估患者的病情,提前預知疾病易發生的護理風險,實行針對性預防措施、降低并發癥幾率,具目的性、科學性及預見性等特點;(2)心理疏導能穩定患者情緒、消除顧慮,主動交流溝通改善心理應激反應,預防長期負性情緒引起疾病復發,且普及疾病知識、利于提高主動配合度;(3)膳食指導能確保患者飲食健康,養成規律、良好膳食習慣,滿足機體所需的營養需求,提高免疫力、抵抗力,促進疾病預后;(4)行為干預能改善肢體功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加強身體素質、有效控制心絞痛,促進疾病轉歸,療效確切、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UA患者實行預見性護理能減少心絞痛發作、提高疾病知曉程度,改善預后、提高療效,具有臨床可借鑒性。
參考文獻
[1] 孫 萍,劉懷霖.預見性護理對改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絞痛發作的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08):1357-1359.
[2] 嚴 靜.預見性護理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的效果及措施分析.[J]《藥物與人》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