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石湖
摘要:數學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且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地將數學知識生活化,采取的教學策略也應該盡量生活化,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升其應用能力。一旦學生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就會進行主動的探究,教學效果就會提高,在整體上會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取生活化教學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學習興趣
初中數學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且數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是每一位數學教育者需要重視的問題。在初中生看來,數學知識枯燥乏味,在課堂上很難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努力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生活化情境,使學生找到數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從而進行有效的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如何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呢?本文結合教學實際淺談以下幾點:
一、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引入課堂
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不言而喻,實際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能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這就給生活化的教學創造好了條件。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好生活案例,將其引入到課堂中,從而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這樣教師在對知識點講解時學生不會覺得枯燥,而是有興趣去探究、思考,學生會覺得數學就在生活中,就在身邊。
例如,在教學數軸這一內容時,大部分覺得抽象難懂,數軸知識本身抽象,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地發揮想象力,這就很大地阻礙了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可在生活中尋找與數軸知識有關的物品,如溫度計、直尺,這些東西都是學生再熟悉不過的,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通過使用直尺和溫度計來讓學生理解長度及溫度,通過直觀的東西來理解抽象的知識,學生會更加容易理解。這樣教師再將數軸提出來,充分體現了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
二、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有了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還不夠,還需要教師能夠采取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采取的是直接灌輸的方法,這樣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不斷創新,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常用的方法有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學法、開展游戲教學法等,這些與學生的生活較貼近,學生會有更直接的感受和熟悉的體驗,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
1.游戲教學法
游戲教學法是在課堂中應用最多的,也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式。例如,在教學對稱軸時,教師在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廢舊報紙和剪刀,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開展折紙剪紙活動,教師與學生同時做,先將報紙對折一次,然后用剪刀剪出不同的圖形,之后將報紙打開,得到的圖形會是完全對稱的。折紙剪紙的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與積極性,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學生在這種環境下能夠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能更加容易地理解數學知識。
2.情境教學法
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關的情境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在課堂上,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素材創設出令學生興奮的生活化情境,學生們會投入到情境中邊實踐邊學習,真正實現了在學中玩,在玩中學。例如,在教學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內容時,開始學生會對方程感到抽象難懂,這時教師就可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出貼近生活的情境:媽媽去商場購物總共花了880元,其中包括化妝品、蔬菜和水果,化妝品花的錢數是水果錢數的2倍還多100元,蔬菜所花錢數比化妝品所花錢數的一半還少30元,問媽媽買水果花了多少錢?教師創設出一個這樣的購物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三、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探究,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能力,對學生的生活化探究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同時,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獨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會極大地提升自豪感,從而能夠更加主動地進行深入探究。例如,在教學線段、射線及直線內容時,可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討論現實生活中與這些數學概念相關的事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積極討論,在此過程中,既能使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也能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討論中學生會進行思考,并與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聯系起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向實際生活靠攏,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生活化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真正實現在生活中學數學。
參考文獻
[1]李丹.整合生活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15):61.
[2]羅天舒.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20):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