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文化交際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又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此可見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顏色詞作為跨文化交際內容中的非語言行為,與語言行為類似,都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其中白色就具有非常典型的文化內涵。本文從跨文化交際視角著手,對比中蒙白色差異和送禮差異,分析造成中蒙文化差異的原因,旨在增強人們的跨文化意識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際技巧,從而達到減少和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文化誤解和沖突的目的。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蒙;差異比較;白色;禁忌;送禮;
引言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由于交際雙方往往來自不同的國家,受不同文化的影響,所以在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都會有差異,交往中難免會有摩擦。材料中,作為志愿者,去美國從事漢語教學的丁老師就遇到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交際,需要處理的是文化與交際之間的關系,解決的是跨文化交際中的問題。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規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不同的信息就易產生文化誤解,甚至文化沖突。跨文化交際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文化不同,交際者的語言,社會,歷史,生活環境,風俗習慣等各方面都會存在差異,就會造成編碼與解碼的不同,則會導致文化沖突和誤解。
案例一:同學A:老師,對不起!給你花,希望你開心!(從背后拿出一朵白色菊花)
案例中,學生因為喜歡老師,送給老師了一朵白色的菊花,可丁老師收到它卻感到很尷尬,不知道是應該拒絕還是應該收下,造成了彼此的誤會,導致了跨文化交際失敗。這個問題是由于中蒙文化中對于白色的理解的不同而導致的,具體分析如下:
蒙古人認為,白色是奶的顏色。如果沒有乳汁,就沒有生命。蒙古民族將所有奶食品稱為“白食”,是蒙古民族款待賓客的上等美食,每逢隆重節日,在一些重要的場合,蒙古人總是用白食祭祀天地、神靈,招待客人。從詞義的引申義角度看,蒙古人推而廣之,通常也用“白色”象征像純潔善良的心腸。在蒙古民族傳統意識中,人的容貌不是第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的內心,因此好心腸和忠心耿耿是倍受推崇贊揚的。因此學生把一朵白色的菊花送給老師其實是表示一種贊美與祝福之意。
但是白色在漢語中多表示貶義色彩。白衣與死亡有關,白衣也叫“素衣”。自古以來,漢族親友或者家人死亡時,家屬要穿白衣服,白衣也稱“孝服",所以人們在親人喪葬時穿白色的孝服,并且辦喪事的家人戴白帽子、撒白紙錢,這表示深切哀悼,白色在漢語中成了喪事的象征。另外菊花也是人過世以后才可以贈送的,平常送老師還是要送康乃馨、百合之類的花。
因此從學生的角度看她是把白色菊花當做美好的贊美送給了自己喜愛的老師,而在丁老師看來收到白色菊花是一種不祥之兆,兩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才造成了雙方之間的誤解。
案例二:雅茹跑過來跟我說:“老師,明天是我的生日,然后下個月是我爸爸的生日。老師,您說給我禮物的。”(突然反應自己忙著忘記給她了,下午的時候把禮物給了她。)
案例中,學生生日快到了,不但主動向老師要生日禮物,而且還告訴老師她爸爸的生日,讓丁老師感到很是不解,礙于面子把禮物給了學生。這個問題是因為中蒙文化中的送禮文化不同造成的。
蒙古人一般只有在過節時才會送禮物,同時并不在乎禮物的輕重,因為他們認為禮物只能代表一份心意,至于禮物是什么都無關緊要。中國人在遇到他人贈送禮物時,認為禮物可以接受,但經常第一反應是面帶微笑,嘴里說著表示客氣的話語,同時拒絕送禮的人,再三輕輕推讓以后才會接受禮物,因為如果別人送就直接接受會被認為是討要禮物;如果認為禮物著實不能收,面部表情一般會很嚴肅,推讓的力度比較大,表明確實不能收。對于送禮物的人似乎也習慣了要推送幾次再把禮物送出去,而且臉上要有更多的笑容顯示出自己的真心實意,否則被認為不是很情愿送禮物給對方;蒙古人卻不同,如果別人送禮物給自己,他們會非常高興地接受,從不推讓,一邊面帶笑容地說“謝謝”,一邊接受禮物,因為他們認為禮物代表的是一份心意,同時送禮物的人是非常真誠的,因此覺得毫無推讓的必要。中蒙兩國人收了禮物后不會像西方人那樣馬上拆開包裝表示對禮物的喜歡和對送禮人的感謝,一般都不會急于在送禮物的人面前拆開包裝而直接表示感謝。因此因為中蒙之間送禮的價值觀念不同,才會造成案例中的問題。
丁老師出現的跨文化障礙啟示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對待異文化應采取的正確態度。首先,跨文化交際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它需要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作為一名在美國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志愿者,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正確對待生活中或者教學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同時,也要有一顆積極的心態,來面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按照移情的方式,設身處地的領會別人的思想感情,從跨文化的實際需要出發,選擇恰當的文化依附,所謂文化依附是指人們的言行所代表和體現的是哪一種文化。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接受。
最后,跨文化交際應當體現相互尊重,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適應的原則,在準備去目的國之前,要充分了解當地的文化特點,盡可能的事先預測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對于對外漢語教師志愿者來說,也能夠順利展開以教學為中心的各項活動。
結語
本文通過對幾個中蒙案例進行簡單分析,希望能夠為以后即將赴任蒙古國的漢語教師提出教學與生活上的建議。總之,跨文化交際處處是學問,對于漢語國際教師來說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對外漢語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之間的紐帶。
作者簡介:賈昆諾(1995—),女,漢族,遼寧丹東市人,教育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