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歷史起源、地理環境、經濟形式的不同,中西方道德教育有著很大的差異。中國相對更注重倫理道德上的內省,而西方道德更多是來自于法律法規的約束。除此之外,西方也在學校道德教育、結果時效性等方面給了我們很多思考。
關鍵詞:道德;道德教育;高等教育
當今社會,全世界都在關注知識和人才的問題。如何提高人才的質量,關鍵靠教育。在教育中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即道德教育。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影響一個人的德行。一代人的德行又影響著社會的發展乃至民族興亡。本文將探討中西方道德教育上的差異、產生原因及對社會的影響。這是現實社會的需要,比較二者差異,取對方所長。這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的意義。
1 中國道德教育的現狀
在當今社會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反腐倡廉,八榮八恥,都給人們了一個道德標準,我們也朝著這個方向積極努力。但是仍會出現一些道德滑坡事件。大到貪官污吏貪贓枉法,小到乘客為了破例下車妨害司機開車。這一切都不是偶然。一些令人咂舌的事件平常了起來。為什么會這樣,我們社會發展面臨著哪些問題?
1.1中國道德教育傳統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能追溯五千年的歷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主干的儒學,本質就是道德哲學,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的善之四斷等等[1]人之所以能與動物區分是因為人有仁義道德和自我反省的智慧。因此中國傳統道德強調人的自我修養和自我規范。雖然有些指導過于片面,但依然為我國的道德發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中國傳統道德的一些特點。
首先,中國道德與政治分不開。雖然我國的道德重人倫常理[2],但還是為了政治服務。中國傳統道德有“治國,平天下”的特點,為了更好的使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因此道德多牽扯政德。
其次,道德與個人素質相結合。道德是個人素質的核心內容。對于國家我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于正義,我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都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把道德視為第二生命。
最后道德與教育相結合。形容老師以“傳道,授業,解惑”。評價教育以“習相近也,性相遠也”。都證明了古人們充分認識到道德教育對個人養成的重要性。中國文化強調人倫常理。道德以人倫為本位,認為人對社會有更多的義務。父慈,子孝,兄愛,弟悌等等都證明了情感本位。[3]由此來看,中國道德傳統具有重“倫理”的價值取向。強調人間秩序的和諧。以“仁”為原則,進行自我道德超越。
1.2現代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融合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教育須面向未來。中國現代教育傳承了一大部分的傳統教育,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1.順應與進步。順應現代化建設對人才培養的需要,促進社會的發展。但如今就業率與學歷“倒掛”現象已不是新聞,在應試考試的體制下,學校似乎更注重學生的成績,便忽視了其對學生能力以及個性培養。導致很多人才即使高學歷也沒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更有甚者,高智商做著違法犯罪的勾當。
2.我國道德教育與世界主流價值觀在基本方向上一致。為了適應歷史潮流發展,我國的德育必須適應世界的發展。在這方面我國有著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再加上求同存異的精神,可以把時代特點融入到道德教育中形成新的具有競爭力的道德內容。但在保證基本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我國的德育又有自己的特點。
1.3中國大學中的道德教育
大學教育是培養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中國大多高校有著完整而系統的思想教育課程。大學生除了在科學文化上有著很高的修養,普遍也有很高的道德素質。還未真正步入社會的學生們,是社會中最富有正義感的一個群體。他們相信正義,誠信友善。痛恨不公平,追求完美的世界。由于學校里思想品德的教育,學校里公益活動的組織,使他們更具有關愛他人的品質。但辯證來看,當代大學生還有一些缺點:盲目追星,功利性的交友標準,公共場合不文明、沒禮貌,雖然這些缺點不能否認我們的素質教育,但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我國的學校更多以應試教育為主,關注升學率,因此導致學生更關注成績、特長等一系列硬件指標。德育自然而然變成一種被忽視的教育。學校教育就喪失了他應有的功能。學生應該是純真善良,誠信友善的。學校曾以灌輸的方式宣傳各種各樣的具體規范和制度,卻不擅長把其與道德的培養相連接。這樣的道德教育很難取得成效。
除了學校教育的影響,教師也起著很大的作用[4]。目前教師傳統文化知識匱乏,理科教師很少將傳統優秀文化滲入到日常教學中,而文科教師又相對死板。大多教師授課方式單一,只把知識強加給學生;有些教師為了應付教學,敷衍了事;甚至還有些教師不能為人師表,以身作則……這都有悖于教師應有的道德水準及行為規范,又如何給學生樹立一個道德榜樣呢。
我們應重視學生人格的塑造。難道思想教育課可以因考試而被主科取代嗎?難道老師的任務只是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嗎?我們要明確學校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如果只是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卻不顧及忽視道德教育會產生的后果,會給社會發展帶來災難。
2 西方道德教育的現狀
西方德育告訴孩子們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偉大的英雄,而是要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英國把這樣的教育稱為“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5]。道德不應是教導出來的,而應被感染出來,這就要求社會能夠更加主動地去處理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很多學校都設有專門的咨詢機構,進行心理健康宣傳,然后學生們會將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充分體驗道德教育的意義,逐步樹立正確的公民道德觀和倫理觀。這在我們后文中會進行詳細討論。
2.1 西方道德教育的傳統
中西德育有很大差異。中方重人格培養,強調“性本善”。西方認為人生來有罪。[6]《保羅書》:沒有法律之先,罪已經在世上。西方認為靈魂和肉身是分離的,肉身充滿罪惡,而靈魂卻可以通過上帝來得到洗滌。同時重視一種契約精神,強調法理,以法律為基礎、以宗教教條為信仰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著眼于人的行為下限,以“公正”為原則,通過接受上帝的誡命來洗涮罪孽,凈化靈魂。雖然西方法律欠缺人文精神,但卻與世俗社會聯系密切。
2.2美國高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美國高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受到很多思想家及其作品的影響。自十九世紀以來一批具有時代性思想的文學家、宗教學家、社會學家把自己研究出來的理論直接用于道德教育中把人文與科學緊密相連。先是約翰杜威提出學校教育要兼顧社會和心理。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后來勞倫斯·柯爾伯格發揚其思想提出:道德哲學和道德心理學及學校道德教育的運用[8]。20世紀80年代后期,他編寫了很多以道德哲學和道德心理為基礎來指導實踐的著作。唐納德沃倫在一些編著中表達了公民在美國歷史上正確的角色和學校對于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影響。
而在于如何進行道德實踐的教育上,勞倫斯·柯爾柏提出了“公正社區法”1,即通過平衡社區和公正的關系兼顧集體的發展和對個體學生權利的保護。通過培養學生們的主人翁意識來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伯科·威茨強調應關注話題本身的價值,教給學生如何討論話題以及傾聽他人觀點的能力。現在雖然沒有比較全面的道德教育模式,但努奇提出了一個基本方案:以激發學生對于平等社會的追求來培養他們成為更加積極的道德個體。雖然兒童期的道德教育重要,但成年人的德育也不可缺少。現在或是由于教師的忽視,或是由于學生的敏感,使大學課堂缺少了學習過程中的感情培養。所以諾丁斯說,在學校里通過說話交流的方式可以培養關愛和移情的能力。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傳輸資本主義性質的思想觀念。同時學校也要持續提供一個關愛的環境,如果學校可以做到,那么學生也會發展關愛和移情的能力。高校的重要任務是促進積極的文化,給學生提供一個道德榜樣。
3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較
道德反映社會發展的狀態。約束著人們的關系。德育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目的。中西方不同的傳統、歷史背景導致各自文化的差異。中方重“情感”,西方重“認知”;中國遵循內心教育影響外在,西方則強調外在的規范和約束。
3.1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共性
首先,中西方德育都有深刻的民族性。各民族對于民族文化都有深深的認同感。民族性表現在語言、地域等客觀方面。受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影響,表現在行為的方式方法上。中西方都有較為顯著的民族特色。
其次,二者都有政治性。德育歸根到底表現在人們在社會中的活動。良好的道德教育讓百姓從心底認同國家政治,因此無論中方還是西方,道德教育都會維持政治統治和社會秩序。
再次,中西方德育的途徑和內容都有強烈的時代性。隨著科技發展,全人類面臨著諸多社會矛盾。在解決全球共同的問題上,我們必須團結一致,相互合作,樹立全球的倫理意識。不僅要維護本民族的生存發展環境,更要有全球生態意識,關心人類的福祉。
3.2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差異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同的歷史特點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由此我們可以借鑒分析。
3.2.1中方道德教育重人本,西方道德教育重神性
以人倫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自我修養,突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直面人生。而西方相反,神本主義是悲觀的“原罪教育”,強調要脫離家庭和社會去上帝面前懺悔人生。因此,我國傳統文化存在很多適應社會的積極性。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優秀的外來文化是我們當今時代的文化課題[8]。
3.2.2中國道德教育重人倫,西方道德教育重法理
儒家的人倫道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突出仁義之“情”。以人倫道義的情感從自身出發,然后向外感染社會。中國封建社會能延續千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在于此:擁有明倫鐘情、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國就是放大了的家。因此中國人都有一種自律性和自我反思的精神來追求秩序的和諧,適應社會的需要。而西方的自愿奉獻來自于“社會契約”。人的關系和社會穩定是由于法律和各種規章制度的規范和約束。法律是最高的基本準則。
3.2.3中國道德教育重“義”與重“利”
“義”即人倫常理,“利”即功利的追求。二者是魚和熊掌,很難兼得。四大名著之《水滸傳》就是講述道義的故事。強調用自己寬廣的胸懷去戰勝對私利的渴望。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出現了很多壯士英雄。而西方相反,強調個人利益至上,很多時候都依靠法律手段來維護社會安定。
3.2.4中國德育重“整體性”,西方德育重“個體性”
中國德育強調個人若能犧牲自己成全大家,就是崇高的英雄。從古代的“仁愛”到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再到如今的“全心全意為人民”,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道德標準。[9]在古代,齊家是無條件的服從家規,愛國即盲目忠君。而在當今,國家、社會、個人的利益基本一致,即使遇到矛盾,也能從傳統文化中借鑒經驗。而西方認為個人才是實現價值的主體,一個人最具有價值的一件事就是在不違背道德的前提下通過智慧和手段創造自我價值。18世紀康德的“把人性看作是目的”,19世紀尼采的“唯意志論”,20世紀的“人是絕對自由”等,使個性發展走向極端,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獨立自主、智慧靈敏。其實過于注重個人發展會導致人們精神生活困乏,人際關系不佳,以及引發道德危機等等。
3.3西方道德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借鑒價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和平與發展是全球的主題。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導致中西德育之差;時代的主題和道德本身的不同又使二者存在相似的特點。各國之間的經濟互補性會出現一些全球都認同的道德價值觀。中西道德比較是為了獲得正確的價值啟示。
第一,我們要明確目標,加強理論導向。[10]明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意義。聯系實際等客觀因素,革故鼎新。
第二,育德于教,學科相互滲透。自然學讓人心胸寬廣,歷史學總結世界和民族的發展規律。雖然各學科相差很遠,但德育卻在其中。除了專業思想政治課,也應重視其他學科的滲透作用。通過學校活動,教師規范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
第三,開展心理咨詢,健全人格。心理咨詢以各種形式加強人們的責任心適應力,在社會交往中樹立自信。使提高個人價值,保護尊嚴。
第四,創造文明健康的社會環境。西方德育在校內外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來完善環境,這正是無形的教育。
第五,注重實踐環節。理論灌輸是思想層面的,只有實踐才能收獲時效。學校里我們可以通過課外活動來著手于實踐;社會里我們可以通過道德行為引導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第六,加強審美教育,內化道德意識。只有心中有了對美的定義才會從內心規范自己的行為。在西方宗教規范著正確的道德價值觀,而在中國,我們只能在教育中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觀。
第七,貫徹法制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一定要把法制和愛國主義結合起來,與生活緊密相連,喚起人們的共鳴。多宣傳學習基本法律法規,更能體會愛國主義精神。
4.結論
我國傳統道德在眾多文化之中有著獨特魅力。在時代變遷迅速的今天,我們應把這份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把道德教育的精髓惠及全人類。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開辦了孔子學院,學習領略中國文化之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相信這些美德也是西方人士的共識。我們的傳統美德是子孫后代寶貴的財富。這要求我們有一個正確的心態,積極向上的對待面臨的挑戰。加強全民的道德教育,重視學生們的道德規范,向全社會宣揚樂觀積極文明向上誠信友愛的精神。使中國文化更加強大,使人類的精神更加豐富,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未來就更加美好。讓這一份文明傳承下去,創造更加絢麗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尚云麗.仁與理視閾下的道德教育[J].北京社會科學,2014(8):33-38.
[2]袁紅軍.中西道德教育之比較[J].湖南社會科學,2008(4):169-173.
[3]錢興.中西傳統道德與現代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1998(1):11-13.
[4]王星.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失調與對策研究[J].亞太教育教育研究,2015(10):170-172.
[5]朱茜.中美高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J]. 亞太教育,2016(7) :38.
[6]吳海文.中西傳統誠信道德教育的比較及其現代價值[J].理論界,2006(7):172-174.
[7]李清.美國學校道德教育模式探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8):66-68.
[8]翟艷芳.中西傳統人性論的分野及道德教育的共同主題[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07(12):83-85.
[9]尚云麗.中西先賢人性論下的道德教育觀比較研究[J].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國家課題,2013(4):180-184.
[10]詹萬生.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繼承借鑒發展創新[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2):34-58.
作者簡介:姚思羽(19930910)女,漢族,延吉,思想政治教育,倫理學,碩士研究生在讀 .
注釋:公正社區法,80年代初提出,讓學生更多參與社會,從而提高主人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