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高速發展,高等教育也已經具有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在當前“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隨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交流也已經成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進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力。為了強化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同時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有必要針對“一帶一路”框架下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開展探討工作。
關鍵詞:“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國際合作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有效落實,我國經濟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同時文化發展越來越國際化,以此為基礎,我國高等教育也逐漸實現了國際之間的合作,不僅有利于高等院校獲取越來越豐富的教育資源,也能夠為我國培養更多優秀的高素質人才奠定重要基礎,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并,逐漸形成“經濟水平提升”與“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良性循環。
一、經濟全球化與高等教育國際化交流
(一)經濟全球化與技術全球化
推動國際教育發展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強化各國、各地區高校的理論研究能力及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則是強化社會信息化接收能力的提升。上世紀50年代起,世界即已逐漸進入信息化時代,也就意味著信息技術的傳播和發展將逐漸成為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重要主體,信息資源的優勢能夠轉化成為經濟貿易發展的優勢,對信息資源進行獲取是科技進步的重要途徑之一,強化信息化交流的目的則是對國家之間技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的重要途徑。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均能夠通過信息、商品、資金、技術以及服務等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流動,使市場、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均具有越來越顯著的全球性特征,其中的差異性越來越少,交換成本也就越來越低,并且,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要素能夠相互進行影響和融合,以推動全球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二)技術區域差異與教育國際化發展
2017年,我國首次將“國際交流合作”確定為我國高校所具有的第五項職能,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現,有利于我國社會整體對于各項信息進行接收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就更加有利于對就業壓力進行解決。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產出的最大化主要由其有形資本量及熟練工人量所決定,經濟發展的速度則由熟練工人的受教育水平所決定。在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各個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在就業市場之中,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工人競爭力更強。從事實上來看,當前國際社會中,高等教育水平的差異性導致國家之間的技術發展存在差異,而經濟全球化能夠推動高等教育不斷趨于國際化,實現國際化的高等教育則能夠帶動經濟發展。當前“一帶一路”的全球發展戰略,不僅是貿易自由的表現,也能夠強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資源實現多邊互補。
二、“一帶一路”框架下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途徑
(一)學術交流
1.強化合作交流機制的探討
我國高校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及機構的項目合作,并鼓勵師生對有關于教育的政策、標準、規定進行研究和制定,使師生能夠對來自于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沖突進行體會,以促使其能夠開拓眼界、擴展思維,從而更加有效的開展創新工作。
2.召開國際學術會議
通過國際學術會議,來自于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學者能夠針對同一教育問題更加有效的進行觀點的碰撞,高校方面應該通過國際學術會議,對新鮮知識進行充分接觸,不斷吸收先進的教學思想,并積極把握機會以推動自身發展,同時強化國內學者與國外學者之間的交流。
3.中外聯合培養
聯合培養屬于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也就是中外雙方或是多方共同對人才進行培養,在這一模式之下,學生能夠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所獲取的知識也更加廣泛,使學生能夠具有更加多元化的視角和創新性的思維,符合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當前國內外諸多高校已經開始實施聯合培養項目,以促使。在高校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加密切。
開展中外聯合培養工作需要各方導師及學生共同對聯合培養方案進行制定,且各方導師需要共同指導學生寫作學位論文。一般來說,學生的理論學習部分基本實驗部分以及個別課題均應首先于國內實驗室中完成,對于其中存在的難點和當前國內不能進行測試的數據,則可借助國外更加先進的設備來獲取。在學生進入課題組之后,應對其理論知識以及實驗基本技能進行強化訓練,引導學生更加有效的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并且,因為學生在國內課題組之中已經對實驗技能已經科研方法具有了良好的掌握,所以在國外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以更加良好的狀態進入到科研環境之中,且對問題進行獨立分析、解決的科研能力能夠得到不斷提升。
(二)國際合作辦學
1.與國外高校合作創辦分析分校
對國外先進的教育機制以及優質的教育資源進行引進,同時充分借鑒國際上先進的辦學經驗,并對教育資源進行共享。采用引進國外高校教材、課程、辦學理念、師資的方式,促使辦學質量得到提升,并實現高校教育資源的不斷豐富,同時還可以加速我國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
2.開設國際公開課程
國際之間開展合作辦學,應對網絡資源進行充分應用,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由此,不僅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能夠同步學習,以對更多前沿知識進行了解和研究,還能夠有效推動國內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升。所以,國內高校的教學形式能夠得到進一步改進,教學內容也能夠更加豐富、多元,使學生的學術視野得到充分開拓。
3.實習交流機制
國內高校可以與國外高校或是企業機構共同對實踐實訓項目進行設置,首先由高校與國外企業進行聯系和洽談,對相關的實習項目進行簽訂,以對方公司的整體實際情況以及對于人才的需求為基礎,在校園內開展甄選,將外語水平優秀、專業成績良好的大三學生或者大四學生推薦至外國企業,并由外國企業方面開展進一步的甄選,以對最后進行赴海外實習的學生進行確定。對于學生來說,在國外的實習經歷不僅能夠獲取一定的報酬,更是能夠對自身眼界進行開拓,使自身能夠接觸到更加先進的專業知識,有利于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得到提升,并且,從高校方面來看,通過收集學生的經驗以及反饋,高校可以更加明確的掌握該專業領域的就業特點以及對于人才的素質要求,以能夠及時調整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內容,并促使人才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
另外,高校方面也可以與國外高校簽訂學生互派協議,例如在寒暑假期間派出學生以助研身份對某一項目進行參與,或是以志愿者的身份與國外校園中教授中文,幫助學生更加有效的了解外國文化,同時傳播中國文化,以強化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同一專業領域之間的合作。
(三)師生互訪機制
1.學生之間的交流
國內高校應積極與國外高校簽訂多種形式的協議,以能夠為國內高校學生提供數量更多的海外實習和學習機會。對于校園中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可開展公開選拔工作,在其通過托福、雅思等一類外語水平考試之后,發放公費獎學金,使其能夠進入到更高水平的高校或是研究機構中進行學習,學業完成之后則需回國服務。另外,國內高校可以吸引外國學生到中國高校中留學,學習中國的語言和傳統文化。所以,國內高校還需積極提升自身的辦學質量,同時強化對外的宣傳工作,開辦來華留學的預科教育,以更加有效的傳播中國文化、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2.教師之間的交流
對具有國際化素質的教師團隊進行建立,是培養具有國際知識及技能學生的重要基礎,高校可以根據相應的規劃選派中青年教師以訪問學者的身份進入到國外更高水平的高校之中進行研究或進修,并且在教師進行學習或進修的過程中,應積極與國外的專家教授進行交流,以產生思維和觀點的碰撞,同時積極學習和了解、掌握先進的科研方法和知識理論,并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促使我國高等教育得到良好發展。
結束語:
在“一帶一路”框架之下,高等教育開展國際合作,有利于推動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實現產業化發展,并推動世界經濟得到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吳婷,汪煒."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波高等教育合作:進展、問題與建議[J].高教論壇,2020,(7):44-48.
[2]許麗麗,何芳.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等教育合作探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4(3):52-56.
[3]張夢琦,劉寶存.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理論困境與現實出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視角[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8):39-45.
[4]張麗,張焱."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醫院校外向型針推班專業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西部中醫藥,2020,33(7):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