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但是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同時中職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相對單一,導致中職學生的文言文水平總體不高。而文言文作為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提升中職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質量,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文章將從三個方面入手,探討能有效提升中職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方式和方法。
關鍵字:中職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
為了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文言文的學習被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而存在,但經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中職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對某些中職學生來說更稱得上“天書”,佶屈聱牙。而一些中職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不當,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大多數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效率一直處于低下水平,導致文言文教學成為我國大多數中職學校教師的一塊十分難啃的“硬骨頭”。到底該如何教好文言文成為廣大中職教師的訴求。
筆者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進行總結,認為中職教師應該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并且為了更好地完成文言文的教學任務,應該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激發學生興趣
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渠道之一是熟讀文言文。而熟讀的方式之一便是大聲誦讀。誦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重要方式。
“誦讀文言文”是學生經過大腦的感知,通過想象,聲音發音,聽力監控等,來加深印象的一種方式。誦讀看起來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卻是符合學習的一般規律的,并且興趣通過誦讀產生。所以教師不能單純以填鴨式的方式教會學生文言文的實際含義,只為了應對考試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最終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喪失學習的濃厚興趣。
文言文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認真反復朗讀,學生自然而然地可以進入情境之中。課堂上不應該全是教師的時間,教師也應該給予學生充分誦讀文言文的時間,感受文言文的語境,對文言文進行充分的了解與細致的分析,自己找到疑惑點,自己去尋找答案。通過誦讀這種方式充分去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這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
同時,教師可在課堂上播放與文言文主題相關的背景音樂,更快的將同學拉入時代背景之中,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語境,并設置相關的閱讀題目,讓學生加深印象,快速熟悉文章大意。另外,教師也可以在班級內部舉行一個迷你型朗誦比賽,設置一定的獎勵措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二、根據學生基礎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設立體驗式教學環境
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較弱,文言文的基礎不牢固,對文言文的學習多有抵觸。所以針對那些故事性強的文言文,如《過秦論》、《六國論》、《鴻門宴》等,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為學生詳細地介紹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創作心境,對學生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科學地指導。如讀《鴻門宴》時,為學生介紹當時的時代歷史背景:公元前206年,在項羽的攻擊之下,秦的暴政得以結束,但是第一時間進入咸陽的不是攻秦的主力軍項羽,而是劉邦,項羽得知此事一舉攻破函谷關,與屯兵霸上的劉邦形成對峙。同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相關影片,以便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
開展這種體驗式教學,以滿足中職學生的好奇和不安分的性格。所以,可以利用多媒體中相關影片的觀看以及根據教師對文言文大意的教學,大家共同努力將其編排成一個小型劇本,讓學生將文言文中的故事真實形象生動地表演出來。
例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根據文言文的具體內容,通過對文言文的解讀,選取同學,扮演廉頗、藺相如、趙惠文王、秦昭王等歷史人物,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中斗智斗勇的緊張氣氛,人物的真情實感,沖突的戲劇性場面真實地呈現出來。
同時為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創造進行更好的理解,一些班級也可以嘗試自編一些通俗易懂的文言文劇本。而中職語文教師應努力去改變一些傳統的教學模式,要主動去學習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感受來進行文言文教學,讓學生輕松學習,幫助學生掙脫文言文學習的枷鎖,通過影片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和素養。
三、定位教學目標,整合文言課程,提高自身素質
文言文的學習是我們認識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途徑,教學大綱是做出明確要求的。因此,語言教師要重新認識教育領域中中國古典文言文的意義,文言文是傳承人文情懷和品質的重要媒介,讓學生學會古人的待人接物,學會古人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
同時,中職語文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辦法。通常學校里面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的方法就是考試,這種教學評價方法是現在學校普遍使用的方式,但是中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就業。所以,中職語文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也應該以人為本,注重實用性,為了讓中職學生更快更好的適應社會,中職語文教學評價的內容不僅應該包括文言文基礎知識、閱讀能力,還應該包括學習過程中對文章的共鳴、感悟以及潛能,以便激發學生在就業中主動思考,先人一步的能力。
最后,中職語文教師應豐富文言文教學的情感,提高自身知識素養的積累。教師應進入文言文的情境之中,具有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力。學生通過教師有感情的誦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教師的誦讀,認真去思考對文言文的感受是什么,整體領悟到了什么。比如,教師的誦讀讓學生感受在李白的《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氣勢;教師的誦讀讓學生準確的理解屈原的《國殤》“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的悲苦;教師的誦讀可以讓學生沉浸在白居易的《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種欲語還休的意境之中。教師通過有感情的誦讀可以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欣賞。同時,每一篇文言文都具有深刻的含義,它不僅包含著作者的寄托,也飽含著對歷史的傳承,所以教師要做好充足的備課準備,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有一種愉悅的上課環境。
通過對提升中職語文文言文的課堂教學質量相關文獻的把握,不難發現,此任務任重而道遠。對于中職學生的教育切不可放松警惕,這是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努力的事情,希望中職語文教師,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升自己,惠及學生。
參考文獻:
[1]王華德.提高中職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探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7).
[2]張燕方.中職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19.
[3]吳君梅.中職文言文有效性教學初探[J].青春歲月,2017.
作者簡介:姓名:楊嶺,性別:男,民族:漢?出生年月:1981年10月生,籍貫:河南省正陽縣人,學歷:本科,職稱: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