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
摘? ?要: 周恩來精神作為一種觀念性的客觀存在,內涵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品質。這與當下倡導的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在本質內涵契合、價值取向一致、實踐要求統一,存在關聯性耦合。通過對駐淮高校周恩來精神辦學的多維性透視,旨在找準融入點,努力構建“目標、人才、課程、實踐、環境”五大支撐體系,讓周恩來精神在高職教育中生根、開花、結果,提高高職院校的原始創新能力,讓發展后勁持續有力。
關鍵詞: 周恩來精神? ?工匠型人才? ?高職院校
習近平曾指出:“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敝芏鱽砭褡鳛橐环N意識形態,是周恩來行為處世的外在表達。1939年,周恩來曾在浙江紹興題寫“努力學習,精益求精”的座右銘,借以勉勵表侄王京。周恩來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民族精神的高度統一,自帶嚴細、精益屬性。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精益求精的美學標準、追求卓越的創新思維和自我實現的角色榮譽,是新時代工匠型人才的必備素質和維度結構。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明確界定,“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新時代背景下,在紀念周恩來同志120周年誕辰座談會上,習近平連用“六個杰出楷模”概括周恩來的偉大人格,以此激勵國人對標找差、鼓勁加壓,積極投身周恩來同志生前念茲在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在當前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新常態下,如何將周恩來精神融入高職工匠型人才培養全過程,是每一個職教人需要思考的時代命題,值得追問與探討。
一、耦合邏輯:周恩來精神與工匠型人才的關聯性
(一)本質內涵契合
周恩來精神內涵豐富,具有系統性、層次性和內在邏輯性,體現人的共性特征和個性特質。就共性特征而言,周恩來在務實、奉獻、公仆、修身等方面,比一般好人做得更好,凸顯代表性。就個性特質而言,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周恩來天生“貴和”,這是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后經過馬克思主義再鍛造而形成的“和合精神”,他在國際社會倡導的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理念就是很好的體現。二是周恩來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學術界稱之為“嚴細精神”,對本職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追求工作的極致,這是周恩來鮮明的個性表達。極度注重細節、追求完美的工匠型人才培養與周恩來的嚴細特質在內涵上高度一致,存在關聯耦合邏輯。當前在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與精細化發展的前提下,周恩來精神彰顯的嚴謹、細致的工匠情懷越來越受高職院校的青睞。
(二)價值取向一致
“價值觀決定人的行為取向,青年是價值觀形塑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正確的價值觀不去主導,錯誤的價值觀就會去主導。主流價值觀不生根,非主流價值觀就會野蠻生長”[2]。踐行周恩來精神與培養工匠型人才在價值上的相向關系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道德價值一致。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是樹人的前提,樹人必先立德。在高職院校,無論是踐行周恩來精神,還是培育工匠型人才,都是為技術技能型人才注入“德”性。二是精神價值一致。深入學習和弘揚周恩來精神,目的在于教育學生自覺養成對自己的學習高標準、對未來的工作嚴要求的職業習慣。三是信仰價值一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理想擔當關涉信仰價值觀,“佛系”固然能夠調適心靈,但青年大學生更需接續奮斗、主動作為。
(三)實踐要求統一
周恩來精神要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得以體現,工匠型人才要在生產過程中熔鑄和檢驗,二者實踐指向一致?,F代職業教育情境下,“重技輕人”的工具性價值取向將被摒棄,人格健全、勇于創新、善于實踐的工匠型人才日益走俏。周恩來的一生非常注重實踐,同時極力倡導開拓創新的精神。踐行周恩來精神,就要積極構建、豐富學習周恩來精神的載體平臺,著力打造學習周恩來精神陣地,在實踐中以周總理為楷模,比思想境界、比工作業績、比工作作風、比社會形象,形成“人人爭做楷?!鄙鐣諊T诠W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要將周恩來精神融入“1+2”“4+1”等現代學徒制模式,以專業建設為引擎,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基礎,以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生產實踐為指向,實現校企“珠聯璧合”。
二、現實比照:周恩來精神融入淮安高校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辦學育人導向有待明確
據調查顯示,僅8.7%高職學生明確知道學校的校風、校訓、學風、教風與周恩來精神相關性?;搓帋煼秾W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秉持“堅守樸實,追求崇高”的淮師精神,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精神內涵浸潤學生心靈,推進內涵發展、轉型發展、特色發展?;搓幑W院依托地處周總理故鄉優勢,厚植周恩來精神本土化教育資源,明確堅持以周恩來精神育人,奮力推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將“十個一”系列活動寫入食品藥品人才培養方案,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將周恩來“努力學習,精益求精”的品行奉為學校價值追求,在制度設計中充分體現用周恩來精神辦學,實為高職院校辦學育人的成功典范。相較而言,駐淮四所高職院校在周恩來精神辦學上,還需進一步提煉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重塑校風、教風、學風。
(二)專業師資力量有待提升
人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淮陰師范學院以汪浩、王家云、徐貴權為代表,近40名教師從事周恩來精神研究,相關論文、著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發表相關論文百余篇,出版《周恩來精神》《周恩來研究》等專著與編著?;搓幑W院以韓同友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出版了《周恩來精神與青少年教育》《周恩來與新中國研究文集》等著作。相較而言,四所高職院?!皟烧n”教師數量不足,尤其是博士教師偏少,盡管各高職院校都在“招兵買馬”,但收效甚微。由此導致各高職院校專門從事周恩來精神研究的教師鳳毛麟角,更難言團隊作業,相關課題申報,級別大多為校級、市廳級或省級,國家級很少。論文發表集中在省級期刊,核心期刊數量較少,且論文整體研究相對局限和膚淺。
(三)課程教學內容有待豐富
據調查數據顯示,能夠熟記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同志120周年誕辰發表“六個杰出楷?!眱群膶W生僅為5%?;搓帋煼秾W院圍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周恩來精神研究向縱深推進,落實到“兩課”教學,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課程體系,創新“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同時,馬克思主義學院要靠前作為,加強高水平團隊領航,開設周恩來相關研究的選修課程、精品課程和在線課程,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這些都是本科院校的成功實踐,值得借鑒。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由聲樂教師教唱《百年恩來》主題曲,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開設“周恩來職業觀”選修課,都是課程教學的有益嘗試?;窗哺呗毈F有周恩來主題課程教學多為選修課程、專題講座,內容較為局限,往往是某個層面只言片語的闡釋,難言體系教學。
(四)主題實踐教育有待拓展
實踐出真知,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感悟出真諦。駐淮高職院校善于抓住重大事件、重要節日,集中組織大學生到周恩來紀念館、故居、童年讀書處和五德紀念館等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常態化組織青年志愿者開展“進社區、進農村、進小學”服務行動,大力弘揚和踐行恩來精神。這一點,高職院校是可以和本科院校相媲美的。“沒有清晰、單獨的規劃,對實踐教學的安排籠統,沒有明確區分課堂實踐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3](63)。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周恩來精神面臨著融入企業、工廠等實踐基地話題,若能進一步拓展融入高職院校實習、實訓、實驗、實踐環節,將極大助推工匠型人才精準供給、有效供給、優質供給,提高學生的合格率、成才率。
(五)文化育人氛圍有待增強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建成“翔宇廣場”、翔宇書齋、周恩來文化館、周恩來“五觀”教育基地?;窗残畔⒙殬I技術學院“五個一”計劃的制度文化,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倡導“大醫精誠”的傳統醫學精神的觀念文化,以及駐淮高校師生的言行舉止所彰顯的行為文化,都是周恩來精神融入工匠型人才培養的范例。目前,淮陰師范學院校內敬立著周恩來塑像,置放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石刻,宣傳周恩來語錄,舉辦了周恩來精神報告會,周恩來生平事跡圖片展等主題文化活動,成立了周恩來青年讀書會,創辦了“翔宇網”思政育人專題,開展了周恩來班創建評比,設立了周恩來獎學金。上述種種做法,無論是線上教育,還是線下教育,無論是硬文化教育,還是軟文化教育,無論是顯性文化教育,還是隱性文化教育,都顯示出高職院校在周恩來精神文化育人氛圍營造方面還有很大的增強空間。
三、實踐進路:周恩來精神融入高職工匠型人才培養路徑選擇
(一)目標導向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當前弘揚和踐行周恩來精神,就要深挖周恩來精神時代價值,并將其作為一條紅線貫穿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當代大學生自覺以周恩來精神為教材、鏡子和標尺,深學細照篤行,努力使其成為新時代工匠型人才的鮮明特質。為此,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實現價值轉向。周恩來精神具有極強的育人價值,高校要將其主動融入辦學理念和治校方略中,在教育理念、辦學思想、教風學風等方面彰顯周恩來精神。周恩來精神作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表達,既是時代所需,又是社會期待。其次,要優化頂層設計,注重過程驅動。無論是教學目標設定、教學體系設計,還是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選擇,以及教學評價與考核等處處體現周恩來的工匠情懷,彰顯周恩來人格風范。
(二)人才支撐
截至目前,查閱中國知網,在周恩來理論研究方面,駐淮四所高職院校員工發表學術論文偏少且質量偏低,課題、專著更是寥寥無幾?;诖耍皇沁m時引進高水平學術人才?!耙庾R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4]。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教育愈發重要,高職院校積極引進兩課教師,特別是具有博士學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類人才。二是組建周恩來研究團隊。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課題、論文的研討。學院可依托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年會、德育征文等既有品牌活動,在論文、課題、專著等研究方面給予適當的鼓勵與支持。
(三)課程設計
周恩來精神系列課程,完全契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文化素質提升的需要。首先,在通識課程教學中,將周恩來精神教育納入學生職業素養課程,以周恩來學習、職業、科技、教育、群眾的“五觀”教育為主線,以“思想道德、專業文化、職業人文”素質養成為核心,以產業文化、企業文化和職業文化的“三業文化”為抓手,著力構建涵養周恩來精神的職業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其次,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無論是校內的理論教學還是校外的實習實訓,都將周恩來精神主題教育融入其中。特別是專業課教師,要深度挖掘本專業知識和技術體系中蘊含精益求精的文化特質,并在課程教學中全方位多層次地呈現出來,推動周恩來精神融入高職工匠型人才培養實踐。
(四)實踐體悟
只有通過專業實踐和切身體悟,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周恩來精神的精益與專注,培養學生的技術理性、實踐智慧和人文品質。首先要努力創新周恩來精神志愿服務載體。強化品牌打造和示范引領,分層次、有特色地開展服務活動,推進周恩來精神內涵融入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社會治理創新等社會實踐。其次,積極構建全過程、立體化、開放性的周恩來精神主題實踐教學體系。推進項目導向、實地考察、參觀交流等實踐教學活動,以周恩來精神引領職業素質培育,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增強實踐育人的成效。再次,積極推進周恩來精神主題教育融入校企深度合作中。共建教育基地,把周恩來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偉大風范融入企業的文化和血脈中,貫穿企業治理的各個環節,激勵學生愛崗敬業、奮發進取,深化校企合作的內涵發展與外延拓展。
(五)環境熏陶
培養工匠型人才,重在營造“匠心文化”。首先,要提升文化設施硬實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公共設施都是可以說話和育人的。“要盡量讓教學樓、實訓室、學生宿舍等設施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走廊都能融入產業元素、行業元素、職業元素,體現專業特色和工匠精神,實現校園環境文化的思想化和藝術化,能時時激勵師生,處處陶冶情操,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5](142)。其次,要聚焦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和行為文化等軟文化的提升。學校要大力宣揚黨和國家重視工匠型人才的方針政策,廣泛宣傳各行各業能工巧匠的成就與事跡。再次,要創新活動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主題系列活動,傾力做強“周恩來班”創建、匠人尋訪、名家講壇等活動品牌,勉勵學生以周恩來為楷模,以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為價值追求,崇尚實踐永不懈怠,鍥而不舍追求完美。
四、結語
在全國上下競相投身工匠型人才培養浪潮中,高職院校要將周恩來精神的傳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有機融合,努力構建“目標、人才、課程、實踐、環境”五大支撐體系,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l/2017/1028/c64094-29613660-2.html.2017-10-27.
[2]鐘新文.青年懂中國,才能接好棒[N].人民日報,2014-09-06(04).
[3]沈萬根.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運行機制創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R].2015.
[5]趙慧.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與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青年教師專項課題《周恩來精神融入新時代高職工匠型人才培養實踐路徑探究》(項目批準號:C-b/201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