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曼
摘? ?要: 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自助的實用型專業與職業。基于社會工作的界定,在專業教學中應凸顯實踐教學的特色。實踐教學的納入對彌補社會工作專業與職業之間的“斷裂”有所助益。在高校、社區、社會機構等社會資源的整合統籌下,從課堂實踐教學、實驗室實訓、課外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層面構建多元一體漸進的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 社會工作? ?實踐教學? ?專業與職業? ?專業認同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社會工作經歷了曲折向上的發展階段,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社會工作專業體系、學術體系、人才體系、服務體系、價值體系、制度體系和管理體系[1](27-38)。新時期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涉及兒童、青少年、婦女、老年人、禁毒、脫貧、救災、社會救助、家庭暴力、社區矯正等各個領域,形成類別化、專業化、制度化的發展。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出現專業與職業的“斷裂”,絕大多數接受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學生畢業就業時另作他選。造成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職業化發展斷裂的原因多種多樣,如何彌合兩者之間的脫節,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納入實踐教學模式是一項有效的措施。本文主要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以江蘇NT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為主,進行文獻資料分析,展現實踐教學在彌合專業與職業脫節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路徑構建。
一、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存在,往往與社區基層治理與服務聯系在一起。當問及初入大學進行專業學習的社工學生“社會工作做什么”時,其中有學生帶戲謔口吻回道“就類似于居委會大媽”。學生的回答雖缺乏專業認知,但從側面反映出公眾對社會工作的大體印象:集中于基層工作,對社會弱勢群體或特殊群體的關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轉變,而且伴隨著公民身份權利意識的產生。對社會弱勢群體或特殊群體的關注,是遵循人道主義、尊重人權的表現,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標志。在社會福利領域的探討中,公民身份權力是現代國家建設社會福利制度的理論基礎,公民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相對應的現代國家需承擔經濟發展之外的社會責任。社會工作專業及職業發展與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作為以公益性、福利性為根本特征的社會福利事業,公共物品的提供需要國家財政的完全投入和支持。這就需要在宏觀社會經濟發展政策方面對社會發展予以傾斜,也是對長久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政策產生的社會弊端的補償和協調。近年來黨的十九大及民政部關注引導社會服務性事業的發展,提倡高校設置社會工作等相關專業,適應不斷拓展的社會性需要,為公共服務領域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整體社會建設倡導注重基層治理體系建設。這些新時期的社會政策為社會工作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高等教育建設的宏觀政策指導中,有明確的實踐傾向引導,鼓勵高校建立相關的實驗室,加強與服務地方結合建設實習基地。專業教育中支持學生打好理論知識基礎,通過實踐學習加深理論知識的認知與應用。在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中注重實踐教學正是題中應有之意。同時建立“課堂+社會”“理論+應用”及“講授+實踐”的模式,體現出目前高校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導向”的轉變。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主張學生應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2](213-215)。不僅在理論上能接收理解、內化思考,而且注重與社會現實生活連接,自主實踐。
二、實踐教學彌補專業與職業間的“斷裂”
一般而言,社會工作面向第三部門輸送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尤其是社會服務供給和福利傳遞部門[3](53-67)。但從現實就業情況選擇來看,出現專業與職業的“斷裂”,絕大多數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選擇政府、企業,只有一小部分成功實現了社會工作職業的轉化。如何實現專業與職業間的連接,是值得高校社工教育者深思的問題,其中實踐教學的納入是一條有效的路徑。從江蘇NT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實踐課程效果來看,社會實踐在增強學生專業認同、職業認同及情感認同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增強專業認同
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不外乎是他人生經歷的展現,學生對于專業的認知既來自書本又來自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認識。以江蘇NT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社會調查課程為例,社會調查課程為期一個星期,由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到浙江杭州參觀杭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等與未來職業發展相關的機構。為期不久的社會調查課程,在社工學生專業認同塑造中展現了非凡意義。在實踐報告中,學生談道:
實踐是理論聯系現實的橋梁。社會實踐使我們對本專業的知識、相關技巧,專業未來發展的情況、專業前景有一個更系統、更概括的認識,增強專業認同感。我們的專業與社會現實高度對接。在學校里學習的專業知識,終于有機會在社會上看看未來應用的方向。福利院一行,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上弱勢群體的孤苦伶仃,也使我們深知自己的使命所在。
社會實踐為初次接觸學習社會工作的學生提供真實、生動、具體的加深專業理解的途徑。學生在實地調研座談中,面向實實在在的社會工作領域,對于工作人員的困惑,具體工作的操作服務內容,首次面對的服務對象有了明確的認知。身處現實之中,社工學生對于所學理論、專業情懷、未來實際的就業選擇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礎上塑造并加強專業認同、職業認同。
(二)深化專業發展認識
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通過社會實踐,學生不再是專業知識完全被動的接收者,而是專業學習的主動參與者。社工學生在理論知識接觸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實踐對職業發展困境及社工未來發展方向有了深入的思考:
在肯定杭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出色工作的基礎上,擔心來自社會工作者、社會福利者的關注評判標準只無情地停留在社會穩定和“文明”發展上,忘卻人道主義的引領。我們究竟能根據人道主義的思想,做到哪一種地步,能用怎樣的方法讓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的社會成果分享、服務到他們的身上。回歸到社工專業發展的命題,已然成為迫在眉睫、極為重要的任務,也是社會工作者應有的偉大使命,不應也不能妄自菲薄。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除了吸收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時,能夠保有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強化了學生自主思考的意識,客觀上深化了學生對專業發展的認識。
(三)培養情感認同
社會工作是一種“情感性的勞動”,既涉及專業情感,又涉及普通情感。需要在長久的實踐中慢慢積淀,對于初入大學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來說,專業情感的培養還比較困難。對于普通情感認同來說,社會實踐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對服務對象人道主義的關懷,自我人道主義精神的堅持。學生談道:“在常人看來,我們的服務對象特殊,他們是智力殘障人士。但社會工作者不會拋棄他們,我們堅決維護他們生存的權力和尊嚴,相信他們的潛能能夠帶來別樣的風采。”
杭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展示的服務對象所做的精巧的鑰匙鏈、十字繡、繪畫、書法等作品正印證了此點。也是社會工作一直秉承的價值追求:以優勢視角看待服務對象,相信每個人都有解決自身問題的潛在能力。不管是個人問題層面還是社區問題層面,助人自助、地區發展等都是重要的工作價值追求。
這樣卑微生活的人如此努力過他們未知的日子,單調也枯燥,但他們已然非常努力。感嘆福利院存在的意義,社會工作者存在的價值。我們無論未來做什么職業,發展什么事業都需要把人放在首位。人是最本質、最基礎的,是一切事物發展的起源。將善良、溫暖、包容、接納化為心里最強大的力量。
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是危險的,使青年一代脫離社會現實生活,不利于客觀理性認知能力的培養。正確認識社會現實是使之得以改進完善的前提。特別對于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來說,尤其需要培養“共情”的能力,這是助人自助事業必需的情感要求。社會實踐課程為學生打開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一扇窗,了解到不論建設什么樣的社會福利體系,殘補型的社會福利政策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社工學生接觸社會工作傳統服務領域的實踐觀感,展現了他們對社會工作職業及社會工作者的情感認同。
三、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路徑構建
注重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要點之一。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理論同樣強調實踐,并認為實踐是實現人的行為與社會系統互通的中介。社會工作的界定凸顯出其在教學過程中需強調實踐教學的要求。具體說來,社會工作實踐教學路徑涵蓋課堂實踐教學、實驗室實訓、課外社會實踐、專業對口實習、機構實習等。
(一)課堂實踐教學
課堂實踐教學主要包括案例教學與模擬教學的方式。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案例教學是傳習社會工作處方理論的適切方法。案例教學使空洞宏觀的理論在課堂上找尋到落腳的現實基礎,通過文本性現實問題的展現、分析、介入、反思等,學生進一步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除卻文本性案例,視頻案例教學也是有效的補充方式。網絡媒介的發達及資源的豐富,為教師在書籍文本內容教學的基礎上,輔以教學內容相關的紀錄片、宣傳片、講座等各種形式的視頻案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實現理論與實際結合的目標。
(二)實驗室實訓
社會工作強調專業教育與職業發展的結合,社會工作實務教學在純粹的校園領域有可推進的路徑——建設社會工作實驗室,包括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實驗室等。場地、設備、環境為社工學生開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實訓提供基本的物質前提和保障。對于社工學生來說,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的方法和理論即使已經熟練掌握,如果沒有經受實務檢驗,離形成真正的職業能力還有一段距離。以小組工作實驗室實訓為例,小組工作的應用領域涉及自我成長、拓展訓練、生命教育、婚姻家庭問題處理、親子關系、特殊兒童治療、特殊家庭支持、失業貧困支持、人際交往學習、就業輔導、疾病治療和康復、離退休適應、社區矯正、戒酒戒賭戒毒服務、災后重建、育兒技巧學習,等等[4](18)。在小組工作實驗室實訓中,選擇與大學生生活場景較為貼近的小組主題進行實訓,學生能夠提高個體的組織、溝通、人際交往能力,挖掘潛力,提高自信心和行動能力,并從整體上強化社會工作實務能力。
(三)課外社會實踐
課外社會實踐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校外實訓課、項目化服務參與等。社會工作在新中國經過70余年的發展,目前涉及的工作領域涵蓋社會服務的方方面面,成為彌補公共服務不足的重要手段之一。個案、小組及社區三大工作方法在相應的社會服務領域應用具有明顯的優勢和成效。比如在流動人口或少數民族社區共融、社區社會資本網絡重構、社區老年人服務等領域,社區工作方法見長;在失獨家庭、單親家庭幫扶項目中,宜采用個案及小組工作方法介入。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項目化服務,實訓課或志愿參與等,不僅能發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而且在全程關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鍛煉增強學生的實務能力。諸如社區共融、社區社會資本網絡重構、社區老年人服務、失獨家庭、單親家庭幫扶關愛實踐項目中,學生的參與,使之在學習生涯中面對的不再是單純的書本上冷冰冰的知識傳授,而是附著在社會現實基礎上的深入深刻的理解與內化。社工學生在社會調查、實訓課或項目化服務參與的過程中,思考社會現實,針對關注問題,思考如何制訂具體而詳細的服務項目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遇到哪些設想及實際出現未可預料的困難與問題等,這些實踐領域的介入對于未來從事社會工作職業的學生來說意義深遠。
(四)專業實習
專業實習是學生大學生涯中與職業連接最接近的途徑,最直接面對將來的具體職業選擇。實習是真正邁向職業崗位的前導,在專業實習中,學生一方面可檢驗習得的理論與實務應對能力,另一方面為正式邁向工作崗位做好心理建設和技能儲備。學生在專業實習過程中接觸到完整的系統化的工作流程,在實地參與過程中增強實務能力。對于即將畢業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來說,專業實習為其畢業論文選題提供便捷的來源。社工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撰寫強調社會調查,以實證性資料說明研究問題,支撐文章的觀點。專業實習為社工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路徑選擇。在專業實習平臺搭建方面,需要整合政府、社會、學校、教師等各方面的資源供給,盡可能為學生走向未來社工崗位提供有效助力。
四、結語
縱觀新中國成立后70余年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發現目前社會工作存在未有完善成型的職業發展階梯、職業聲望與職業地位不高、社會認知度低等發展困境。這在實用性導向的社會環境中進一步影響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職業選擇,呈現出多元化的職業選擇。面對專業與職業間的“斷裂”,社工專業院校應建立積極完善的社工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專業價值觀、樹立服務理念、擴大專業認知度、實踐過程中鏈接專業資源等。實踐教學模式的建設與完善需要整合校內校外的各種資源,特別是直面學生的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孫志麗.新中國70年來社會工作體系的建構性發展[J].社會工作,2019(06).
[2]Ola Sabbagh, Ghonah Hamwyah. Fresh Ideas in Learner Centered Instruc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5).
[3]崔寶琛,彭華民.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管道泄漏”——職業選擇多元化的現象透視、邏輯溯源與調試路徑[J].社會工作,2019(03).
[4]劉夢.小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基金項目:南通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社會工作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研究》(2018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