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高校聲樂現狀進行了分析,明確了其中的機遇與限制。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從專業定位、課程設計、評價體系三個方面論述了高校聲樂改革的方向,旨在為高校聲樂教育進一步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聲樂教學;高校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196-03
【本文著錄格式】于芳.探究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方向[J].北方音樂,2020,10(19):196-198.
引言
受我國人民不斷提升的藝術需求影響,高校聲樂教育專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需要認識到的是,這種發展更多地停留在表面層次,高校聲樂教育與專業院校人才培養仍未實現完全區分,總體成才率不高,需要深入且全面的改革。
一、高校聲樂教學現狀分析
隨我國社會生產能力與教育水準的不斷提升,高校聲樂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據相關調查表明,高校聲樂教育每年實際招收人數已經遠超專業音樂學院,大致為專業音樂學院招生的5至8倍之間。但在高校聲樂教育專業整體向上發展進程中也需要認識到,專業學生培養能力并沒有同步進步,教育質量仍存在較高的提升空間。
(一)高校聲樂專業定位模糊
區別于專業音樂學院與師范類音樂教育,高校聲樂專業在學生培養進程中缺乏必要的標的,這也導致了聲樂教育專業整體的迷茫。專業及教師對于學生培養方向存在疑慮,學生學習發展途徑不夠清晰,學生畢業之后缺乏獨特的就業定位,學科專業社會價值不明確,這些問題都嚴重限制了高校聲樂專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課程設計理念陳舊
現階段高校聲樂專業課程設計大致沿襲專業音樂院校,但專業藝術學院區別于普通高校的學情導致該種課程設計在聲樂專業中適用性極小。如專業音樂學院中最少不足20人,最多不超百人的專業學生基數,導致課程設計過分強調針對性與個性化,該種課程設計理念在學生基數十分龐大的高校聲樂專業教育中難以取得較好的成果;專業音樂學校龐大且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使其教學當中,課程設計僅具備輔助作用,但高校聲樂專業中,教師隊伍與專業學院差距顯著,學生基礎能力參差不齊,課程設計是教學成果最為基礎的保障,現有體系顯然不具備較高的合理性。
此外,高校聲樂教育課程設計過于單一,過于強調演唱能力的培養,缺乏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充分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成長方向存在十分嚴重的誤區,就業能力得不到保證。且課程案列選取有著十分突出的傾向性,大量使用國外作品,對于國內的、現代的作品涉及較少,課程設計與市場需求脫節較為嚴重,專業培養成果得不到保障。
(三)評價方式過于單一
聲樂教育中演唱能力作為評價體系的核心并無太大問題,但高校聲樂專業評價體系中演唱能力權重占據過大,學生可以僅通過演唱能力獲取優秀的課業評價,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學生不具備必要音樂理論基礎、文化素養與社會關懷,就業競爭力較低。
二、高校聲樂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專業定位需求
高校聲樂專業現階段定位依舊較為尷尬,學生畢業之后缺乏清晰的就業與發展方向。作為專業的表演者,高校聲樂教育培養出的學生與專業院校相比,基礎能力與音樂素養差距均十分明顯,市場競爭力極低;作為音樂教育從業者,相較于專業師范類學生,高校聲樂教育教學技巧空缺十分嚴重,能力方向也與我國教育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高校聲樂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須在改革過程中做出區別于前兩者的市場定位,確定高校聲樂教育的專業定位與專業特色,為教育開展提供總體方向,也為學生就業提供基礎保障,確保自身專業長期發展與持續進步,增加高校聲樂教育的合格人才產出。
(二)藝術發展的需求
現階段我國音樂發展產生了較為明顯的斷層,專業音樂學院培養人才的創作方向與市場主流群體需求出現了明顯斷層。快速成熟的專業音樂人才培養體系與緩慢增長的群眾音樂素養之間產生了顯著沖突。音樂作為一種起源于群眾生活的藝術形式,雖然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立的體系,不再完全依賴群眾生存。但群眾依舊是音樂持續發展的基礎支撐,市場形勢不利于我國音樂藝術整體的發展。高校聲樂教育改革可以彌補二者之間存在的空缺,擔負起向社會群眾普及音樂與提升國民音樂素養的責任,將群眾、市場的喜愛重新與高端音樂創作聯系起來,確保我國音樂藝術持續發展。
(三)社會發展的需求
新時代社會人才需求呈多元化發展,基礎音樂人才同樣在涵蓋范圍之內。雖然現階段社會對于基層音樂人才的需求仍未完全展示出來,但在高校聲樂專業成才率較低的狀態下,專業整體仍處于擴張趨勢,這表明國家在社會人才需求預判中,基層音樂人才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現階段高校聲樂教育體系自身存在問題較為嚴峻,培養出的學生大多無法擔任起基層藝術工作的需求,無法為地方文化事業發展做出貢獻。因此,高校聲樂教育必須進行改革,提升人才培養的效率,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
(四)學生職業發展的需求
上文已經多次論述,高校聲樂專業學生崗位適應能力與就業競爭力極低,畢業后遠超半數的學生無法獲取音樂相關崗位,只能在自身不熟悉的領域中尋求生存發展機會,學生個人職業發展受限制較為嚴重[1]。高校聲樂教育的改革可以對專業學生重新進行市場定位,結合社會發展人才需求空缺針對性制定學生培養計劃,確保學生自身素質能力與社會需求的高度切合,幫助學生畢業之后獲取更加良好的崗位,改善現階段高校聲樂教育學生尷尬的市場地位。高校聲樂教育的改革會有效提升畢業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其具備更高發展空間的可能性,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自身職業規劃與人生規劃。
三、高校聲樂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培養目標的明確
培養目標是高校專業建立的基礎,是一切教育行為開展的指導理念。因此,高校聲樂教育選擇一個區別于專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有較高的必要性。
與高校聲樂教育同步開展的是國家素質教育推進。音樂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形式,在群眾審美觀念與藝術情懷培養進程中意義巨大,有較高的向基層輻射、滲透的必要性。學生群體音樂基礎素質可以通過教育培養,但其他群體素質的提升則需要采取特定的手段。社會發展中這一音樂相關任務的空白是恰巧是高校聲樂教育的優質培養目標。因此,對于高校聲樂教育來說,培養目標應當為以提升學生基層音樂文化服務能力為核心,通過聲樂專業知識、基礎音樂審美、組織協調能力等內容的教學,培養實用價值極高的服務型人才。
1.聲樂專業知識
現有高校聲樂教育培養體系中,聲樂專業知識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涵蓋范圍過窄,導致學生僅具備演唱能力,其他音樂素養缺陷明顯。因此,高校聲樂教育改革的第一項內容應為知識教學體系的延伸。
教學計劃設計過程中,應當涉及基礎音樂素養相關的全部內容,包括音樂審美、基礎樂理、音樂情感感知等多項內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音樂審美與情感感知培養進程中應當更加注重旋律情感的感知。這種培養計劃的制定并非表明歌詞在音樂體系中重要性較低,而是現代社會背景中,群眾對于音樂的認知首先是歌詞,其次是節奏,最后才是旋律走向。旋律將作為高校聲樂專業學生畢業之后基層服務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在校園學習階段加強學生旋律能力的培養對于日后崗位勝任能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是一種實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2.音樂文化認知
音樂文化認知主要指現代畸形發展的音樂市場形成了一種小眾、高雅等于正確的文化認知,這種認知在院校中體現尤為突出[2]。高校聲樂教育以基層音樂文化服務為主要培養目標,脫離群眾的文化認知代表人才培養的失敗。因此,高校聲樂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大眾文化意識。
專業教育人員在課程內容選擇時絕不可依照教師的個人喜好或者常規認知大量選取國外曲目,要以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為核心,廣泛選取多種音樂形式。包含國際經典、中國傳統曲目、現代流行曲目、甚至于民間曲藝等,保證學生對于大眾音樂審美與需求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在畢業之后擁有針對具體情況開展基層音樂文化服務的能力。要注重學生音樂創新能力的培養,即如何在保障大眾音樂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逐步將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向群眾滲透,提升我國群眾基礎音樂素養,加速其藝術情操的深化養成。
3.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主要指學生在從事基層音樂文化服務過程中,所必需具備的除專業聲樂能力之外的素質。現代社會背景下,音樂文化服務更多以互動的形式開展,因此,高校教育進程中應當注重學生組織協調能力的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原本是高校學生培養的優勢,校園內部擁有豐富的活動資源為學生提供鍛煉機會。但聲樂專業學生由于獨特的授課模式,不得不將大量時間應用在能力練習之上,其它鍛煉機會較少。高校聲樂教育專業應當對教育模式進行修正,給學生更多的課后活動時間。也要多舉辦一些特定的活動,除給予學生更多的組織協調鍛煉空間外,也給予學生一定表演實踐的機會。高校聲樂教育雖然不以專業表演者培養為主要目的,表演實踐會讓學生日后音樂文化服務工作中更加從容,對于學生個人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
(二)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
高校聲樂教育模式在多方努力之下似乎擺脫了傳統“一對一”的限制,但這種變化僅僅體現在形式上,學生音樂知識學習與能力訓練中,一對一教學模式遺留下的如教學過程過于封閉等問題依舊存在,學生聲樂能力得不到全發展[3]。因此,高校聲樂教育專業教學設計進程中應當充分體現出培養目標的指導地位。
第一,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對于高校聲樂教育專業來說,教師隊伍無論從數量或者質量上都不符合現代聲樂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高校要進行一定的資金投入,多方面引進專業教師強化高校聲樂教育的師資隊伍。必要時,可以與專業音樂院校達成合作,以特聘教師的模式尋求高等級人才對高校聲樂師資隊伍進行完善,打破傳統高校聲樂教育的限制,促進學生全方面、專業化發展。
第二,適當融入文化教育。文化教育融入在高校課程體系當中一直有體現,如同聲樂能力訓練一般,受固有認知的影響,重點完全放置在了與基層文化服務關聯性較小的位置,導致學生能力培養與現代社會需求脫節。因此,文化滲透進程中,要以最終培養目標為核心,更多選擇與中國相關的、與現代群眾生活相關的文化形式,提升學生群眾文化的適應能力,突出高校聲樂教育差異化定位。
第三,優化專業課程結構。面向群眾音樂文化服務的專業定位,決定了高校聲樂教育專業學生成長模式為一專多能。在具備完善演唱能力的同時,還要擁有多種其他形式的音樂基礎能力,保證學生工作進程中具備應對多種突發情況的能力。因此,高校聲樂教育學生培養中,要開設多門專業選修課程,強制要求學生進行一定程的學習,保證學生基層音樂文化服務提供能力的全面性。
(三)課程評價的優化
聲樂專業學生能力培養成果客觀量化較為困難,完全固定的評價指標存在忽視學生個性化能力而導致其最終評價成果過低的可能性[4]。因此,對于高校聲樂教育評價來說,體系構建更加靈活。院校應當組建特定的學生發展評價小組,為避免個人音樂偏好對學生評價成果產生影響,評價小組應當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師組成,結合學生整個學期的表現給出能夠反映學生真實能力情況的評價。允許學生對評價成果進行申述,確保課業評價體系的合理性。
需要注意的是,由專業評價小組給出最終評價成績,不代表采用完全主觀的評價手段。高校聲樂教育專業中同樣擁有較為清晰明確的課程培養要求,這些要求必須經過量化體現在學生課業評價體系當中,且其要作為基礎評價標準,即當學生基礎能力為達到培養標準時,即使學生其他方面表現再突出,都將被要求進行二次學習,確保學生基礎能力的完善性。
此外,教學評價體系應當具備動態化特征,即對學生不同學期的評價成果進程綜合分析,查看課業評價是否真正在某一層面幫助學生進步,若進步不存在,則需要進行原因分析與體系優化,保證教學評價的指導作用與警示作用。
四、結論
高校聲樂教育的改革一直是相關研究中討論的熱點。相關人員應當把握教育核心,確定個性化專業培養目標,并以此為核心進行課程結構、教育方法、評價體系的優化構建。實現高校聲樂教育專業全面、深入改革,重新定位專業的社會價值,為國家發展及社會進步提供特色化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唐博.對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藝術評鑒,2020(6):101-102.
[2]毋昆.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思路——以寸金學院為例[J].黃河之聲,2020(5).
[3]尹勝麟.基于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問題分析及改革路徑[J].黃河之聲,2020(3):89.
[4]李艷燕.淺析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多重構想[J].北方音樂,2020(3):158-159.
作者簡介:于芳(1979—),女,河北,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