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聲樂藝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是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趨勢相同,面對這種情況,部分學者對此提出了要對民族聲樂進行保護和繼承的看法。本文將從聲樂教學的角度,分析這兩種唱法趨同的原因及所帶來的影響,對影響進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論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發展及現狀;第二部分,兩種唱法在高校的發展狀況;第三部分,兩種唱法所帶來的影響;第四部分,兩種唱法在聲樂教學中的改進措施;第五部分,總結。
【關鍵詞】民族;美聲;聲樂教學;趨同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211-03
【本文著錄格式】梁婧宇.探究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聲樂教學中的發展[J].北方音樂,2020,10(19):211-213.
一、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發展及現狀
(一)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發展
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聲樂經過歷史的沉淀和升華,由先前的模仿鳥叫到現代的多元發展,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從校歌開放到中國專業的音樂,中國的音樂走過了一百年的路。歷經無數次的變化與成長。在這幾年的發展壯大過程中,經過幾代聲樂教育家和理論家的努力,凝聚了許多可借鑒的寶貴研究成果,促進了中國聲樂的發展。在此基礎之上,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1.中國民族聲樂的溯源及發展
民族聲樂源遠流長,藝術形式很多,風格獨特。幾百年來,聲樂這門藝術文化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相互之間有影響。從高山流水,到現在的聲樂生機勃勃,無時無刻不都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底蘊,顯示著文化的昌盛,展現著中華文化的魅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人們的歌唱美學也在不斷變化。這些變化受各國文化交流的影響,中國民族聲樂的內容與發展符合民族融合和多方向發展的需要,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美聲唱法的傳入及發展
西方聲樂的大規模傳播,給中國相關教育的建立創造出了機遇。抓住這一時期的機遇,蔡元培和肖友梅兩人一起創建了中國音樂學院。緊接著,許多專業以音樂為主的學校逐漸成立,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創造出了美聲唱法這種新唱法的傳播途徑。也是一批歸國的聲樂學者和教育家,在任教的過程中,他們將美聲唱法作為一門教學課程,已被我國眾多的音樂院校納入教學體系。這種將實踐與知識相結合的新形的授課模式推動了我國的聲樂院校的發展。所以美聲也在中國更加專業和系統,培養了很多美聲人才,為中國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我國的現狀
1.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逐漸融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聲樂在教學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原有基礎之上有了較大的進步。民族唱法的發展有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一種是獨自創建的唱法,是原生的,不同于美聲。是指以當地語言和一定風格相結合為基礎的傳統歌曲演唱方法。在1978年后,越來越多的國外演出、交流和大師班使中國的聲樂與國際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這種藝術獲得了很大成功。隨著新生代留學生回國,涌現出了許多美聲歌手,由此逐漸被許多學者所領會,推動了中國民族唱法的進程。第二種是在1949年之后,我國的民族唱法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逐漸專業化。不同高校的聲樂學者接受了較為嚴格的訓練,養成了屬于自己的專業素養,為以后聲樂的專業化教學奠定了基礎。到今天為止,逐步形成了,普通話與傳統民族唱法以及美聲唱法相結合的新興的演唱模式已經逐步進入大眾視野,被人們所接受,這就是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逐漸融合的過程。
2.民族民間歌唱方法的邊緣化
根據當前的聲樂教學和規模較大的聲樂比賽,我們在聲樂教學中運用了西方聲樂的聲音方法奠定基礎,歌手的演唱趨于一致,不具有個性化和特色化。演唱者演唱的歌曲大多是民歌改編、民歌選曲或創作等聲樂作品,可以知道許多作品都是利用同樣的方法創作的,歌手的歌聲似乎是用模子刻出來的。失去了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的演唱方式。少數民族的唱法逐漸邊緣化,他們的歌曲逐漸不受歡迎,演唱經典作品的歌手也會變少,成為一個當前不可阻擋的趨勢。
二、兩種唱法在高校的發展狀況
兩種唱法的融合是音樂發展比較重要的形式。自1978年以來,世界各國之間相互影響,所以文化形式也會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之中被“西化”,中國的聲樂文化也受到了影響。現在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基本上都是以西方美聲為主要內容。缺乏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所以將西方美聲與東方傳統文化相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即使在唱民歌的時候,老師也要注意所謂的“科學”發聲,要求統一的聲音的同時也要注入個性化的因素。
隨著美聲唱法的發展,與其所對應的理論也逐漸完備起來,形成了相互呼應閉環的結構。所以美聲唱法在很高學校聲樂教學過程中已成為主流,成為學生進行流行演唱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們眾所周知的民歌、說唱、戲曲的“唱”并不容易。
建設中國傳統音樂框架,對音樂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具有前瞻性,是幾千年來各族人民創造和傳播的傳統音樂文化的縮影,推動著民族地區音樂文化的建設。在建設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出基礎性強大的學生,所建立和發展的科研機構可以成為一支重要的科研隊伍在民族民間文化研究與保護的陣地中。由此可以得出建立民族唱法的理論體系迫在眉睫,需要趕快行動起來,這樣傳統文化才不會丟失,民族唱法才會更好地保護下來,去傳承給下一代。攜起手來一起保護民族傳統唱法,希望民族傳統唱法能夠有更好的發展。為世界和中華傳統文化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三、兩種唱法所帶來的影響
(一)課程設置缺乏民族特色
長期來看,中國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主要以西方的音樂理論為主,且其比較固定沒有太多改變;其次,民族唱法理論建立得不完整,因此聲樂教學在各個高校中存在兩種唱法趨同的形式。這也就說明兩種唱法缺乏民族特色。因此,在聲樂教學中加入民族特色的因素就顯得比較重要了。
(二)民族聲樂師資的缺乏
時代的發展會帶動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教學體系和結構的變化。高等學校的教師受外部環境的變化自己比較拿手的是美聲教學,只有一部分老師對美聲和民族音樂方向都比較精通。由此可以得出,現有的民族聲樂的師資的缺乏。因此,對教師隊伍進行建設也是促進兩種唱法不斷向前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三)傳統民族聲樂教材的稀缺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教材作為聲樂教學的主要工具之一,是學生不斷進步的根本推動力。如果在聲樂課堂上引入富有傳統特色的民族民間歌曲,讓學生每天學習一些東西,日積月累,在學習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達到了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采取這樣的措施,不僅會使這兩種唱法的重要性相互平衡,還會使兩種唱法具有各自的特點,將在以后的未來發展得更好。解決傳統聲樂教材稀缺的問題。對于教學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四)聲樂教學模式的單一
高校學生主要通過書籍以及網絡去了解關于兩種唱法的相關知識。部分學生可能會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來感受民族特色的風格。對于大多數老師很少通過實地采風去學習和了解具有各個民族風格的聲樂知識。很少有人能夠深入到少數民族的部落中親身體會真實的聲樂。通過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來感受大自然傳遞給聲樂。因此,單一的教學模式也是影響兩種唱法在聲樂教學中的發展的因素。那么,開展各種各樣的富有創意的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組織學生集體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學習,開展各種主題活動,請優秀的藝術家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改進措施
(一)演唱民族作品要抓住精髓
將科學的發聲方法與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傳統相結合是唱好中國民族聲樂的關鍵。想要探索一種新演唱方式的曲目時,要保留傳統的演唱風格,不斷打磨,反復練習,新的歌唱形式才會慢慢成型。作為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聲樂,不僅依賴于課堂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課堂外音樂的相關知識,拓展了學生的眼界,對于學生未來發展以及演唱形式具有明顯效果。民族聲樂野外采集是聲樂研究中相對重要的輔助學習活動之一。在了解民族聲樂的過程中,進行生態情感方面的教育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在探究二者關系時要抓住關鍵。
(二)“走到民間”去探索學習
向民間和傳統學習是民族唱法的關鍵所在。我們應該從樂譜中或查閱資料去學習,但是最直接效果最好的方式是直接進入音樂的原始生態環境。想要了解中國音樂的演唱模式,不如直接到原始音樂生態環境中去學習樂譜,親自去感受大自然的聲樂。這是學習民族唱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探究清楚民族唱法的來龍去脈,對于藝術的呈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音樂的演唱是地方原始表現,復雜、深刻、富有個性。由于大多數學生來自城市,與大自然的接觸比較少,對于民族風格的了解不是很多。也就造成了實際與理想的較大差距。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建議將“采風”作為一項重要的環節加入到教學方案中,使得學生不僅有書本上的東西還有自己的親自實踐活動和體驗,這樣理解東西會有較大的輔助作用。因此,走到民間去探索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近幾年,培養了許多優秀的聲樂人。在這種發展形勢下,聲樂教學在學生歌唱能力和風格表演上的缺點和不足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民族聲樂的前景。對于學生全面發展也是不利的。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對學生的獨特性的培養,根據學生的天資不同,演唱方法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從而形成多方向的模式教育,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音樂的教學風格演唱逐漸被關注起來。它弱化了不同學生自己演唱風格的培養,忽視了中國民族音樂傳統文化的繼續前進。只關注統一化的演唱風格和形式。這具有局限性。面對音樂學生應該按照學生,教學方法應按照學生的特點進行有效的實施。制定出最好的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計劃,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會富有自己的個性,特色和可持續發展。讓學生健康快樂的學習。
(四)聘請民間傳承人做兼職教師
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會成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高等學校和音樂教師不能完全領會語言和各種民族的演唱風格。導致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不合理性。所以雇傭優秀的民間藝人,讓他們兼職教師,毫無疑問是強有力的措施可以提高教學人員的質量,提高民族聲樂的教學水平。引入鄉間藝人傳授音樂文化可以促進音樂的推廣,使大量遠離傳統文化的人可以接觸和學習真正的鄉間音樂。因此,聘請民間傳承人作為兼職教師是促進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聲樂教學中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
(五)民間歌曲走進教學大綱
隨著信息科技時代的發展,中國民歌的繼承沒有繼續下去,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的一部分組織或參加研討會的人不包括在國家音樂教育體系,覆蓋面窄,土地,生存逐漸失去生存危機。學生對美聲的過分偏愛也不利于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阻礙了中華傳統藝術的發展壯大。所以,鼓勵民間歌曲走進教學大綱成為一種趨勢。 它可以給藝術創作提供靈感,相互融合產生新的內容。對于形成新的聲樂風格以及運用新演唱技巧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五、結論
在目前的高等學校中,對民族唱法越來越不重視,相反美聲學習變得很熱。且兩種唱法存在相同的特點,這實際上是一個不好的信號,應該發展不同的唱法,讓世界范圍內的種類不斷變多,而不是隨時間日益變少,這就相當于文化一樣,文化是豐富多彩的,沒有優劣之分,更沒有高級和低級的區分,世界因為多樣而變得美好。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現象,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作為高等學校要在教育學生方面下點功夫,這是最重要的途徑。作為個人要時刻學習傳統東西,將傳統文化與新事物相結合,希望其能源遠流長。總體分析完整,結構清晰。作為一名學習聲樂的學生,我覺得始終保持不斷接納新事物的心態,對于藝術創作來說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石險峰.淺論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共性與個性[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4,20(03):150-151.
[2]孫悅湄,范曉峰.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3]吳沁.美聲唱法影響下的民族聲樂如何發揚民族性以走向世界[J].教育教學論壇,2016(41):146-149.
作者簡介:梁婧宇(1984—),女,漢族 山西平遙,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