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建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班級人數增多與社會對高等教育高質量的追求形成了一定矛盾。“小班化研討式”適合職業教育教學的特點,在教育過程中因材施教、分而化之的小班化教學模式越來越成為是職業教育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對小班化教學的必要性、實施背景、實施意義的研究,分析了高職院??刂祁悓I小班化教學改革的實施措施和優化策略。旨在提升理論類課程的實際學習效果,同時為相關學科教學模式提供方法論指導。
關鍵詞:小班化;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考核評價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68
1 小班化教學背景闡述
1.1 國內外現狀
我國,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標準來看,目前僅要求小學控制在45
人/班,中學50人/班,高校的班級人數規模因為不同的層次和專業區別往往差距較大,60人以上經常出現。伴隨著出生人口增長放緩、國家對教育資源的持續大力投入和家庭富足以產生對子女接受更優教育期望的提高,小班化的教學改革在國內的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逐漸盛行,一些私立中小學校更是成為全面實踐者。
1.2 理論基礎
1.2.1 心理學方面
在學校教育中表現明顯的是,那些從老師那里得到更多愛和關注的學生,往往他們在成績或其他方面更容易取得較大進步。由于課堂上學生人數的減少和老師負擔的減輕,小班化教學使老師更容易充分關注、信任學生,并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各種時機,因而使學生萌發了學好的愿望,增強了學好的信心,繼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1.2.2 教育學方面
在高校,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的充分實現可以顯著改善在學校情境下的成就動機——奧蘇貝爾的動機理論。因此,對應人才培養目標,高質量的教學應該是師生雙方都積極參與的教學過程,小班化教學解鎖了學生探索式獲取新知識的方式,對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也有顯著的改善。
1.3 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快速增長的高職教育規模相比,高職教育的內容并未完全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完善的教學體系。拓展小班化教學,加強教學互動,優化教學方法,在課堂模式中組織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提高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度,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小班化教學模式確實應逐步走進大學課堂。
2 控制類專業小班化教學改革實施
2.1 課程的基本情況
專業的人數一般在25人左右,甚至有的配置超過30人,由于來自不同省份,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差距較大,眾多的人數也使大部分的課程中老師采用“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另外,專業基礎課程的性質決定了教學內容偏理論,教學內容相對枯燥,而對學生知識點的記憶要求卻較高較細,導致這類課程的實際掌握情況并不理想。
2.2 小班化教學實施的意義
2.2.1 有利于老師的課堂管理
有效的課堂管理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面對大班課堂上的眾多學生老師幾乎不可能實現全程高度的關注。甚至學生缺課時很難及時發現,也很難防止學生不集中注意力上課,比如打手機。但在小班化教學中,課堂管理相對容易,老師不用花太多的精力整理學生的出勤情況,還可以方便地觀察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從而更好地控制課堂節奏,較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2.2.2 為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創設內在動力
在小班教學中,學生能力的不同、個性的差異使老師需要靈活細致地分解教學任務,讓每一位學生充分參與,學生從被動學習對象轉向主動學習主體。通過任務到個人,將課堂延伸到課外,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動力提升。
2.3 小班化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策略
目前,我們常用的小班化教學方法是分小組展示教學。小組教學法的好處在于,老師有相對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觀察了解學生的技能、興趣、實踐情況等,每個小組成員之間增強了合作意識,組與組之間也有競爭關系,有利于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
2.3.1 角色互換式教學
隨著課程的展開,老師對學生的了解也越來越多,針對法規類課程的特點,老師將知識點精準分解,充當答疑輔助的角色,以2-3人的規模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取一個知識點進行自我探索式學習,分工合作,收集并整理資料,最終形成課件視頻等形式展示。在理論性較強的法規課程上,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一些孩子做事細致,擅長收集整理資料;尤其一些男生雖然專業知識底子較薄,但計算機基本操作熟練;對于在表達
方面有特長的孩子,可以讓他作為小組代表進行知識點的演示講解,并以“小講師”的身份組織該組成員回答解釋班上學生的各種問題,甚至接觸新鮮事物較多、沉迷網絡的一些學生可以想到用網絡短視頻,用音樂來另類描述枯燥的法律知識,加深大家的記憶。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各個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習興趣,而且很多孩子看重這樣的展示機會,課前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積極自學,勇敢表達,實現了自我的肯定,能獲得較大成就感。
2.3.2 多樣的考核評價方式
在采用小班化教學模式下。多元的考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常用的有能力考核、成果考核、過程化考核和小組競賽等,學生的創新、表達和努力都應該被記錄,而不僅僅是一張試卷定終生。而評價方式也絕不僅是老師對課堂表現的評價,由于分成了小組協作,時間延展到課外,學習的場所也突破了課堂的限制,自修室、圖書館、網絡等都構成新的學習時空,所以組內成員的評價也更為重要。當然作為設計者,老師也可以靈活組合考評方式,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現場評價,也可以繼續沿用傳統的卷面形式對學生的理論水平進行考核,從而能全方位給出學生最中肯的評價。
總之,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改革分析不難看出,小班化教學改革具有明顯成效。它不僅順應社會對實施素質教育改革的呼聲,而且符合學生個性發展和自由發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學校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小班化教學凸顯出多元性和教育的差異性,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林金泉以自動檢測技術課程課堂為例探索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2(27):136-137.
[2]康健.淺析新硬件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思考[J].視界觀,2020(1):1.
[3]賈文捷關于深化高職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職業教育,2013(3):17-19.
[4]許卉艷,趙明學.研討式教學模式在英語專業本科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1(7):53-54.
[5]胡宗球積極探索研討式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