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珍
摘 ?要: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也面臨著教學改革的嚴峻任務。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課堂的成功構建,是每一個數學教師的共同心愿。數學學科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思維特點,是小學生實現有效認知的最大障礙,也是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重要因素。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對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習科目,從小學到高中,都是所有學生的基礎必修科目。小學正是基礎培養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而實現知識的有效學習,并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從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解放出來,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注重學生的興趣吸引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小、閱歷少,生活經驗不足,根本就無法理解知識學習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很多情況下,學習對他們來說,就是一件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從而進行模仿和融入的過程。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很容易放棄。而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特點,很容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這個時候,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創設具有興趣吸引力的環境或者活動形式,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為有效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圓的知識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品,并讓學生進行補充和豐富,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從而為圓有關的數學知識探究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又比如,在分數的簡單計算中,教師可以采用游戲闖關的形式,利用獎勵政策,吸引學生的參與興趣,從而提升學習的自覺主動性。還有,教師也可以利用趣味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他們的主動學習創造條件。以分數知識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采用西游記師徒四人分桃子的故事進行引入,孫悟空采了12個果子,要分給師徒四個人吃,每人分得了三個,由于豬八戒吃的速度太快了,他就感覺自己分得少了。從這個情景當中,教師引出問題思考,這樣分配是否公平,從而引出分數的相關概念學習。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動畫視頻,這樣更能提高趣味性的吸引效果,順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在整個的數學課堂學習中,師生都是接觸最密切的雙方,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更是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教師要不斷提升個人的師德師風素養,用平易近人的態度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從而提高他們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二、注重學生的知識探究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想要實現有效的知識理解,提高靈活運用的實踐能力,必須對數學的概念知識和公式定理進行獨立地探究,從而明確其中的邏輯關系和內涵要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在以前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習慣采用理論灌輸的模式,學生在缺乏個性化理解的基礎上只能死記硬背,導致學習質量的不理想。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必須吸取傳統教學的經驗教訓,注重落實學生的知識探究過程,切實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效果。
比如,在圓錐體積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必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圓柱體和圓錐體的異同點分析,進而得出正確的公式推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進一步明確體積公式等的相關數學概念,提升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從這里也可以發現,數學學習是層層深入的過程,圓柱的學習為圓錐的學習提供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學生的一部差,很容易導致步步差的結局,特別是隨著學習的深入,這種情況就愈加明顯。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進行知識探究,提升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記憶效果,才能實現數學學習的穩步發展和持續進步。
三、注重學生的綜合運用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學活動強調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不能只是進行簡單的理論學習,取得良好的成績,而是要和生活密切聯系起來,通過多方位的實踐參與和綜合運用,全面提升數學素養能力,促進全面的發展和進步。
比如,在位置和方向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一定的區域,進行方位圖的詳細繪制工作,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演示,實現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的有效培養。又比如在乘除法知識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進行超市調查等實踐活動,總結生活中計算知識的運用范圍,并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應用問題的出題和解答活動,全面提升數學能力。還有,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養成觀察生活,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不斷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實現全面的發展和進步。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的重要研究課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強調了學生的學習地位,教師的有效教學也需要從這里出發,實現興趣的激發,注重知識的探究和綜合運用,才能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學科素養的有效培養,為長遠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思維導圖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于捷.教師.2017(18)
[2]立足生活,拓展思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生活中的估算”教學實踐與思考[J]. 施巍,王宏偉.小學數學教師.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