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艷
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出來。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改變枯燥的傳統教學模式,積極結合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來革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本文接下來將通過數形結合、數字游戲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來探討分析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數形結合;數字游戲;自主性學習
小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階段,教會小學生基礎數學并且讓他們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養成學生愛思考的好習慣,不但可以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理解力,還可以使學生的數學成績得到提高,這也是教師的責任。作為教師應首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再通過數形結合以及數字游戲的應用等有效教學方法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知識,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數形結合的應用教學
在小學教學階段,數學的邏輯思維性比較強,相對于其他的學科也較難一些。所以在小學數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數和形的結合,把抽象的思維畫到紙上以利于學生理解所學內容。通過這種數形結合的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和抵觸心理,為學生搭建對于所學數學知識的認知平臺。這種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帶來直觀感受,也更利于學生理解知識的本質,從而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條形統計圖”時,我首先教會學生如何通過圖形來看數值的大小。就像課本上所畫的關于城鎮人口數量的條形圖,在介紹條形統計圖應該怎樣準確地反映數值的大小之后,再向學生提出問題:“如圖所示,哪年城鎮人口最多?哪年最少?”小學的數學難度并不高,但是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欠缺,他們只有看到具體的圖像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問題,所以要運用圖像進行教學,培養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把抽象的數學語言或者數量關系同幾何圖形結合起來,這讓學生可以看到具體知識的直觀形象,把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的利用課上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數字游戲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定力不高,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有時候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而學生是根本沒聽進去。為了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必須轉換教學方式。例如小學數學課堂游戲的設計,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教會孩子知識。小學數學的知識最開始是讓學生認識數字,數字游戲顧名思義就是把數字和游戲相結合。這種游戲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數學課。數字游戲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鍛煉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培養學生愛思考的好習慣,釋放學生的學習壓力等,作為教師也可以省時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在教授“數學的廣角——雞兔同籠”時,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籠子中雞兔共八只,腿有二十二條,所以雞兔各有多少只?”這個問題需要邏輯推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還不夠,所以在教這一節課時我會先通過數字游戲讓學生扮演雞兔,并先清楚扮演的雞和兔各有幾條腿,最后經過假設的方法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產生強烈興趣還可以學到知識。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游戲性教學,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有效地開展小學數學的教學,對小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途中的領路人,應該積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畢竟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也無法妥帖地注意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短板。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也符合新課標改革的教育理念。教師通過不斷反思和創新教學模式,并結合小學生主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提高來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
例如,在教授“一百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我會先讓學生審題,然后讓學生根據學過的二十以內的加減法知識運用到這道題中去,自己試著去算出答案,最后自己總結規律方法。這種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逐步引導和適當點撥,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都會處于一個高度集中的狀態,使得學生可以在課堂學習中既學會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在課下時候再讓學生學會預習和復習,自己總結規律方法,把自己認為的重點難點標記起來。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總之,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數學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構建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數形結合和數字游戲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省時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并不斷反思和創新教學方式,運用科學理性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并運用到實踐中去,以此達到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穎.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與反思[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3)
[2]張中偉.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J].亞太教育,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