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語文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課程之一,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言基本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從而推動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文章主要對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培養現狀進行分析,進一步說明了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路徑,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內涵;實現路徑
一、 引言
近幾年,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迅速地發展,使得社會對于人才的培養要求也越來越高,學生不僅要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和綜合實踐能力,而且也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而作為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語文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現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為主要目標,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所學的技能、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而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在這一理念下形成的一種新的思想,其中包括語言能力、思維表達、審美水平、合作精神、愛國情懷、人文精神等等,這也是新課改中要求對學生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讓學生能夠全面的發展,實現綜合素養的提高。在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首先要充分地認識其內涵,這樣才能在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另外,教師在注重語文知識的教學基礎上,還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水平、語言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等,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現狀分析
(一)語文教材有待改進
在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前提下,“核心素養”這一理念被提出,同時對教材的內容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求語文教材必須要進行創新調整。然而現階段,大部分的語文教材都還是原有的內容,語言教材的內容沒有明顯地改變,使得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依然以講授語文知識為主,忽視了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不利于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教學思想理念落后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離不開創新的教學實現和教學方法,并且要充分地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現階段,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使用傳統的、落后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工作,且教學模式單一、落后,不能充分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到整體的教學效果以及“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學生缺少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由于大部分教師不能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改進與創新,使得大部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逐漸地失去興趣,對于枯燥無聊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缺乏參與積極性,甚至部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產生厭倦的心理,從而給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阻礙了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四)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現階段,大部分的語文教師在考核評價的過程中,過于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并且把語文考試成績作為判斷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而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核心素養”的發展,使得小學語文的教學評價系統缺少全面性,這給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產生的一定的阻礙。
四、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路徑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創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進行語文教學。
例如,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這一文章時,如果利用照本宣讀的傳統教學方式進行講解,即使學生能夠正常的進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關的重點內容,但是教學效果卻不明顯,因此,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也難以形成和發展。所以,教師必須帶領學生走出語文教材,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一,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小蝌蚪成長為青蛙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讓學生熟讀課文,然后分組開展角色閱讀,讓學生體會每個角色的情感態度;第三,在講課結束后,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活躍學生的思想,強化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課堂當中,就會提高自身的積極性,進而有利于“核心素養”的形成發展。
(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不僅要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與創新。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與優化,充分地挖掘出學生的潛能,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例如,在講解《大自然的聲音》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組織學生到公園等地方感受、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盡情地享受潺潺的流水聲、悠悠的鳥鳴等聲音,進而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地理解。在這樣一個無拘無束、輕松自然的環境里,學生就會積極地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果,此外,讓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學生還會體會到節約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科學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由于小學生的經歷較少,心智還不成熟,所以在學習的時候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不能集中精力去學習,給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科學的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教學情景,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比如,在講解《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文章時,由于大部分學生沒有去過雙龍洞,因此僅憑教材中的內容不能讓學生體會到雙龍洞的奇妙,所以,當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了解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金華雙龍洞的視頻或者圖片,使得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到雙龍洞的美,以及大自然的美。通過此種方式,能夠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去學習,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文章中的優美句子、詞語等進行摘抄,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以及寫作能力,保證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四)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大部分的語文教師在考核評價的過程中,過于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并且把語文考試成績作為判斷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而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小學語文的教學評價系統缺少全面性。所以,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根據課程改革的標準,建立健全語文教學評價體系,將學生的綜合素養納入考核當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把以應試教育為教學目標轉變為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全方面、多角度的去評價學生。此外,教師要時刻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一些學生的態度端正,但是考試成績卻不理想,一些學生上課態度敷衍,但是考試成績卻很好,那么如果只用學習成績來評估一個學生,往往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所以,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積極性、學習習慣、思維表達能力、審美水平等都作為評價的指標,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五)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按照不同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習能力培養一個好的習慣,例如團結友愛、勤奮好學等等,使得學生能夠約束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便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講解《圓明園的毀滅》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學習,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不僅可以取長補短,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學生也可以充分地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自身的合作意識以及團隊協作水平,這對學生良好的習慣培養以及“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五、 結語
文章通過對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的分析,使我們了解到,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科學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田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學周刊,2020(18):59-60.
[2]洪真真.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實現路徑探析[J].語文課內外,2020(11):243.
[3]胡華,陳旭.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語文課內外,2020(6):227.
[4]李彩霞.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讀與寫,2020,17(1):286.
[5]牟麗穎.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3):54.
[6]張桂華.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6):77.
[7]陳興坤.新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6).
[8]陳廣君.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7).
[9]王建軍.構建小學語文人文課堂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
作者簡介:柴富貴,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中川鎮中心小學。